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伴随着素质教育的落实和发展,美术在小学教育和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将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从组织学生开展科学的作品评价活动、通过名家作品鉴赏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三个方向入手,研究小学美术教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生;美术教学;审美能力;培养途径
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传统的审美能力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广大小学美术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组织学生开展科学的作品评价活动
小学美术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时,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让学生发现和感受美的存在。通过美术作品的比较,让学生能够留住对美的体验,进而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1.教师可以定期安排学生完成一些手工画作,可以是山水画、景物画,也可以是人物画,只要是学生觉得美的都可以用绘画的方式留下来。又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著名画家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借鉴。梵高先生的《星空》中用了大胆、夸张的手法来呈现作品内容,将充满了变化和运动的星空生动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整个画面被一股动荡、汹涌的蓝绿色激流所吞没,卷曲、躁动、旋转的星云赋予了星空灵魂,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是非常经典的一幅画作。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再用自己的方式将自己眼中不同的星空画下来。
2.在完成手工画作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以两人、四人或者是多人小组为单位,组织一些点评作品的活动。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后,不仅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作业,还能够通过小组间、同学间的交流开展作品互评活动,学生有充足的交流讨论的时间和空间,都能够了解其他同学的作品和创作思维,丰富自己的想象。通过学生点评、教师点评、生生讨论、师生讨论、生生互教、师生互教,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相互促进的效果。学生之间由于个体的差异,对艺术和审美的解读都是不同的,但他们作品的水平却不会有太大的差距,更加增强了对比教学的针对性。
这样的教学方式围绕着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开展,既不会让学生失去参与活动和美术课堂的兴趣,还能够通过讨论、比较,让每个学生对审美的领悟达到一个更加深刻的层次。自由的交流空间让学生对参与美术课堂的兴趣和积极性更高。学生对于一个美术作品哪些方面成功、哪些地方好,哪些方面、哪些地方存在问题,怎样能够改进等问题,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通过名家作品鉴赏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人们对于小学生绘画的品评通常以表现技能的再现性为评价标准,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思维、想象和创作等方面的考虑不足。导致一些具有艺术品位和独创力、能够反映学生心理特征的好作品被忽视。
在一些原始时期的创造作品中,人们表现运动的方式通常是利用基线。北极地区的游牧民族和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的绘画中表现运动的形式都是利用基线。最开始,人们是沿着一条直线的运动规律总结出基线的表现形式的。基线在一些发达文明中的作用较为突出,如赫梯人的陶器、古希腊的器皿装饰以及古埃及的坟墓雕刻,运用基线的设计比比皆是。在一条基线上通过排列涂画的方式来叙述某一事件可以说是最原始、也是最经典的创作表现手法。
同样的,小学生在画画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将自己要画的东西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儿童在不同阶段所反映的内心发展也是不同的,具有较强的个性特征的人体涂画就是最佳的证明。因此,我们不能将造型作为欣赏儿童作品时的评价标准,而是要通过作品中涂画的表现形式,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去感悟他们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才能够深入到儿童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中来。通过这些作品的鉴赏和解读,一方面能够促进教师对学生心理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多姿多彩、绚丽丰富的大自然和人类社会是我们不断学习和进步的空间,也是人生最美好的舞台,更是小学美术教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开展教学的最丰富的教科书。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多多开展或者组织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带领学生走进一个个五彩斑斓、缤纷绚丽的世界,让学生写美、颂美、发现美,尽情地去欣赏美,培养学生接受美的意识和能力。让身处于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之下,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社会活动和自然景观所带来的视觉冲击,使其萌生审美情愫,让学生在心灵的震撼之中产生审美情感。
小学美术教学中要以互评互教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和发现美的存在,通过名作的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完成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2013(2).
[2]郝芳.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7(2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2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