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中医药国际化背景下中医英语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6 10:45:1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中医英语作为新兴的专业和学科,是中医药国际化大环境的需要。作为一门跨多门学科的课程,中医英语教学尚不成熟,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如教学模式单一、教材建设薄弱、课程性质和课时设置不合理、师资匮乏等,中医药高校要想更好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素质的外向型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就可以从以上这些方面改善教学现状,改革教学策略,为中医药学术国际交流以及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更好地服务。

关键词:中医药;国际化;中医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本文引用格式:朱文晓,等.中医药国际化背景下中医英语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59):45-46,53.

随着中医药国际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普遍在高年级开设中医英语相关课程。此门课程的内容跨多个学科,涉及到中医学、英语语言学、翻译学、中医医史、中医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作为公共英语的后续课程,难度在于公共英语之上,自然给教学也带来了挑战。近年来,研究者们试图从课程定位、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发展、课时设置、教学改革策略等方面对此课程进行研究,试图不断改善中医英语教学,更好地培养具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且具备良好英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进行中西方医学交流,传播和弘扬中医理论和文化,满足中医药国际化大环境的需要。

一 中医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发展时间短,专业教师缺乏,教学经验较少,教学研究不充分,课程本身难度较大等因素,目前中医英语课程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多数课堂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词汇+阅读+语法+翻译”教学模式,课堂流程基本是讲解中医英语专业词汇、翻译课文,虽然这样从某种程度上能帮助学生掌握一些中医学基本术语的英文表达方法,提高他们的中医英语相关文献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但不能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中医英语翻译技巧,以及用中医英语进行实际交流的能力。此外,这种传统的大量灌输式教学模式,会造成学生的思维局限和知识面狭窄,加上枯燥又生僻的医学英语词汇,难免会令教学氛围沉闷,影响学生学习中医英语的积极性,必然会降低中医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

\
 
(二)教材建设薄弱

合适的教材是开展好教学的关键之一[1]。从规范性来说,目前选用的很多中医英语教材不够规范,没有配套的教师用书、参考译文和课后练习的答案,也缺乏教学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如音频、视频、PPT课件、中医英语信息化资源库等,这造成教师们在课程教学中主观化和随意化,缺乏统一的标准。

从理论上来说,大多数中医英语教材的编写缺乏理论依据,中医英语教材的理论基础应该吸收各种理论的合理部分,如建构主义的任务型学习、行为主义的模仿和操练、认知主义的语言信息处理机制、二语习得理论的输入假设以及交际理论的交互活动等[2],才能更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

从选材和语言上来讲,大部分中医英语教材是母语为汉语的作者对中医类教材的翻译,译出的英语虽然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但是语言不地道。也有的课文选自国外文献,虽然语言真实地道,但粗糙随意,只适合用于拓展阅读类材料,不适合用来精读和学习,难以满足学生学习和能力培养的需求。

(三)课程性质和课时设置不合理

从课程性质来说,多数中医药院校将中医英语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导致课程繁重的医学生忽视甚至放弃对中医英语的学习,选课专业和选课学生数量少。作为专业英语的一个分支,中医英语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作为基础,因此通常把中医英语课程设置到高年级,即大三开始,但是有的高校只设置一个学期的中医英语课,这对于五年制的中医类专业学生来说,好像刚入门就停止学习,不利于中医英语基本功的扎实培养及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

(四)中医英语师资匮乏

中医英语师资匮乏导致中医英语教学难以全面开展,师生比例失衡极大地影响了中医英语教学活动的进行和质量的提高[3]。中医药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中医英语师资匮乏。目前教授中医英语的老师要么是英语专业的老师,要么是中医专业的老师。前者欠缺中医知识,难以保证中医术语和知识的准确表达,也难以在文化层面上进行深层次解析,后者英语水平又难以保证,难以实现英语语言以及翻译技巧等方面的扩展,这就造成了中医英语任课教师的中医英语综合水平较难令学生信服,教学相对肤浅,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
 
二 中医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改革教学模式

让“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成为中医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进行任务型教学,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善教学效果。改变课文阅读和翻译,以及“一言堂”、“填鸭式”、“以教师为中心”的刻板的教学模式,合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微课、慕课等新的教学理念来突出教学重点,充分挑选网络资源来丰富课堂内容,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知识输出,将侧重于阅读和翻译的传统教学改为听说读写译能力同时培养的教学。

(二)完善教材建设

完善教材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从教材编写人员来讲,要想保证教材内容的准确性,教材编写者应当包含英语专业教师,也应当包含中医专业教师。前者拥有英语语言学知识背景,可以充分把握语言的准确性,后者精通中医知识和文化,来把握内容的准确性,同时还应有中医英语教学背景的编者来综合衡量选材是否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语言和内容的安排是否适合学生的水平和学习特点。

此外,长期从事海外医疗实践的医务人员或者从事过海外医学教育的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来保证教材内容能够满足实际情境下学生交际能力提升的需求。其次,从教材内容选取上讲,所选取的文章应选用在国际上流行的英文中医学教材,才能够保证英语的地道性,才能让学生更能了解西方译者的行文风格和翻译理念。还可以选取一些国际上流行的权威出版社或者报刊杂志社出版和发表的中医学相关科普读物,根据学生的已有医学知识结构进行选编和语料加工。同时,完善编写练习、答案和教辅材料。

实现中医英语立体化教材建设,即集书本、视频、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台于一体,将纸质、声音、图像、视频等语言输入有机融合,全方位、多角度来实施教学的媒介[4]。

(三)合理设置课时量

在中医药国际化大背景下,作为祖国传统医学和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中医英语学习是中医药院校的学生长远发展的需求,也将为他们与国际接轨以及事业的发展提供优势和机会,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应加大学校及学生对此门课程的重视程度,设置为必修课,并完善和严格相应的考核制度。在学时安排上,不应小于大学英语的课时量,应进一步增加课时,从大二下学期开始,至少设置两到三个学期的课时量,每学期54学时左右,难度由易到难,这样才能保证中医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为他们研究生阶段继续进行专业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中医英语师资培养

针对中医英语师资培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开展。一方面,把中医专业教师中英语水平好的挑选出来,尤其是有过较长期的海外留学或海外学术交流经历的老师,进行英语专业培训,进一步提升这些教师的英语水平,提高他们学术和专业方面的英文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发掘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教师的潜力,充分利用中医药院校这样一个学习平台,邀请本校中医名师为本校英语教师授课,培训中医理论知识,使他们通晓中医医理及中医医史发展和文化。相关专业多方师资合力,定会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英语课程教学。

三 结论

2017年,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印发《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中医药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医的国际化进程需要大量的中医人才,然而,中医界具备国际交流能力的中医药人才比较稀缺,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还不能满足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及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需求[5]。培养具有桥梁纽带作用的跨文化交流和翻译人才,是国际化市场的发展需求,也是中医药高校的重任。

中国多所中医药高校通过多方面努力,组建中医英语专业师资团队,加强中医英语教学,深入中医英语课程教学策略研究。通过对教学模式、教材编写、课时设置、师资培养等多方面的改革和建设,定会改善中医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较强的中医英语水平、国际素质和国际视野,为海内外中医药学术交流以及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晓丽,周美启等.中医基础理论双语教学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0,29(3):79-80.
[2]陈坚林.大学英语教材的现状与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9(5):374-378.
[3]周跃红.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2):256-258.
[4]周恩,贺维.中医英语教材的现状与编写路径[J].中医教育ECM,2015,32(3):64-67.
[5]顾赤,王玲.中医药国际化背景下中医药院校《中医英语》课程建设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7):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90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