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以知法守法为导向《信息安全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6 10:05:2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课程思政是当前各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趋势。在此背景下,开展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高素养、优品德、强能力的综合性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本文以浙江警官职业学院为例,以知法守法为导向,以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为准绳,探索在《信息安全概论》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途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信息安全;教学改革;实践

本文引用格式:徐晶.以知法守法为导向《信息安全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59):60-6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课程思政”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概括,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国家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指明了新方向,从“思政课程”单一维度向“课程思政”多元维度转变,使思政元素融入各类专业课程中,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辅相成,共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发挥光热。

纵观已有的“课程思政”研究,许多高职院校各类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学改革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关于对信息安全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案例和研究则很少见。由此可见,信息安全类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道路上还未迈出大步,拥抱思政创新。在当前“大思政教育”的发展态势下,信息安全类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中缺位是不应该出现的,是“万马争先,骅骝落后”的现实写照。

素质养成是信息安全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和基石,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信息安全人才培养还停留在依赖于思政课程作为素质培养的唯一手段,而忽略了专业课程融合思政这一有效的手段。积极去探索课程思政的应用对于提高信息安全人才培养质量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据此,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以《信息安全概论》课程为例,探索在信息安全类专业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的途径。

一 信息安全类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贯彻国家对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紧迫需要

长期以来,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往往是两座孤岛,相互隔离,未能有效地进行互通互动,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格局一直未能有效形成。随着国家对思政工作求新创变的政策出台,担负第一线思政教育工作的高职院校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在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必须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将专业学术转化为育人资源,把授人以渔融入思政元素。

如何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是摆在各高职教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对于我校司法信息安全专业来说,紧随全国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浪潮,争做浪潮的弄尖儿,积极践行“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全方位专业教育,是贯彻和解决国家对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紧迫需求最好的实际行动。

\
 
(二)建设高素质信息安全人才队伍的最佳途径

近年来,迅猛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已融入到各行各业,伴随而来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信息与网络安全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是一个关系国家安全和主权、社会的稳定的重要问题,国家对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极其重视。我国在2014年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并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中明确指出:“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2],明确对信息安全人才的素质要求,针对信息安全人才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固有的专业知识传授为核心理念下的专业教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开展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高素养、优品德、强能力的综合性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

(三)践行网络安全法普及教育的必经之路

现如今计算机网络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因为其自身特性导致了网络犯罪的潜滋暗长,严重地危害了网络环境,妨害了社会秩序。目前网络犯罪主体主要有以下特点:(1)犯罪主体日益低龄化;(2)犯罪主体日益专业化;(3)犯罪主体法律意识淡薄。具备专业技术背景的青少年已经成为网络犯罪的主体之一。

由此看出,对掌握信息安全专业技能的在校大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教育,浸润“知法懂法守法”的深度熏陶,是不可或缺的。另外,我国于2017年6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的时代来临。网络安全法新出台,对高职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技术傍身,更需要极强的法律意识,让信息安全技术这把利剑施展在正面良性的方向。由此可见,在信息安全类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在网络安全法普及教育这项工作上大有可为,责任在身。

(四)达成司法信息安全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保障

以我校司法信息安全专业为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高尚的职业道德、健康的身心素质等职业素质,掌握信息安全技术与管理工作相关理论知识,具备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信息安全产品使用和维护、网络安全事件的预防与处置等职业能力,能从事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信息安全管理(运行维护)、软件安全测试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出发点,这既要求有专业教育内容,也要求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何将这两者有机结合,开展课程思政是不二之选。由此可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构建起多维度、无死角的全面思政育人格局,是达成司法信息安全专业培养目标(特别是素质目标)的强有力的教学保障。

二《信息安全概论》开展思政教育的天然优势

(一)课程简介

《信息安全概论》是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司法信息安全专业广泛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是该专业学生开展信息安全专业学习的敲门砖,是指导学生从一般基础知识进入中高阶专业技能学习的桥梁,在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信息安全基础知识,从信息安全的技术体系出发,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基础概念、密码技术、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安全审计、安全管理和安全风险评估等方面知识,培养学生具有信息安全的系统和整体观念,为进一步学习信息安全技术和实践技能打下必要基础。

由此可见,该课程具备入门基础课、内容丰富、应用面宽、受众面广等特点,而这些特点是开展思政教育绝佳的条件,可在讲授信息安全基本知识、技术的同时,紧密结合课程特点,积极在课程各个教学模块和环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相融相成,达到授业育人的双重效果。

(二)试点探索

《信息安全概论》是浙江警官职业学院“课程思政”试点课程之一,通过在该课程中开展“以知法守法为导向,以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为准绳”的思政教育,探索该课程内容与网络安全法的结合点,用法律意识和专业知识同时武装学生,融入多元化思政元素,实现课程全面育人的目的。经过一年的课程思政试点,该课程已梳理了针对信息安全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整体思路,积累了丰富的课程思政经验,建立了《信息安全概论》课程思政资源库,为我校其他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三《信息安全概论》开展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1+1”课程团队,协同合作创新模式,贯通课堂内外建立一支专业扎实、结构合理、具有思政经验的课程团队是本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第一步,也是后期课程思政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根据浙江警官职业学院警务化管理的特点,我校专职学管是警务化管理的执行者,掌握学生第一手的思想政治动态,具有丰富的思政教育经验。基于此,建立《信息安全概论》课程专业教师+专职学管的“1+1”课程团队,加强团队的内部交流融合,借鉴专职学管得天独厚的思政资源和成功经验,互相开拓思路,头脑风暴,协同合作,为本课程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另外,专职学管的助力可帮助建立长效的课程思政效果监督与反馈机制,课程思政可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实现全方位的课程思政效果监督工作。

(二)做好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全面建设课程教学体系

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信息安全概论》课程标准,明确思政教学目标,做好顶层设计,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为中心,建设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坚持以“知识传授与法律意识”相结合的原则为基础,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位一体构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3],使学生掌握信息安全意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具有从事信息安全专业领域工作的方法素质和就业能力,有良好的职业操守等。

(三)找准网安法与课程的切入点,整合课程内容,收集多元化素材

研究《网络安全法》与本课程知识内容的共鸣点和切入点,以点及面,发掘《网络安全法》显性与隐性思政教育资源,梳理各章节知识点,全面整合双向的知识模块,实现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无缝衔接,使思政教育的内涵恰到好处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达到别开生面进行知法懂法守法思政教育的目的。另外,收集和梳理丰富的网络安全法宣传素材可以帮助学生对网络安全法的理解和吸收。素材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图像、影像、宣传册、动画、典型案例等;素材表达方式要简单易懂、印象深刻;素材主题要突出重点,与课程内容息息相关。

(四)以人为本,思政渗透,兼顾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思政内容

对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全面分析,以人为本,思政渗透,兼顾与补充本课程的思政元素,扩大辐射范围,比如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操守、遵规守纪、个人品德等。努力将思想价值融会贯通于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等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

(五)创新教学方法,引领行动自觉

在《信息安全概论》教学中,思政内容只有搭配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创新教学方法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根据每一章节的专业知识和思政重点,分析其特性和场景,不拘泥于固定形式,可进行多项选择,比如:课堂讲授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现场讨论法、参观教学法等。研究和探寻适宜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再被动接受而是积极自发主动学习,用灵活、有趣、温暖的方式把思政知识转化成一剂健康的精神粮食,让学生乐于接受、便于吸收、深入人心。

(六)完善课程考核方案,结合思政内容进行考核设置

结合课程思政内容,对《信息安全概论》课程考核方案进行升级优化,将课程专业知识和技能模块的考核与课程思政模块的考核进行有机重组,高度融合。考核方式可通过职业犯罪剖析、案例专项分析、心理测试等多元化方式,着重考核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是否知法懂法,是否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是否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

(七)引入“互联网+教学”理念,信息化手段扩展育人途径

止于课堂内的教学是局限的、乏力的,只有联动课内与课外,才能巩固教学效果,可引入“互联网+教学”理念,借助于信息化手段,才能达到长期有效的思政育人效果,使教学活起来、流动起来,促进课外师生交流与沟通,有效地把“课上”与“课下”衔接起来。

1.借助微信、QQ等聊天工具,建立沟通群组,及时解疑答惑,保持师生的沟通联系,了解学生的思政动态。
2.借助智慧职教云课堂、学习通等教学平台,建立《信息安全概论》教学资源库,以教学逻辑线发布教学课件、思政素材、经典案例等,方便学生课后学习、巩固知识,实现课上课下无缝衔接。设立讨论区,定时布置思考题,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事务判断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思政教学效果。
3.借助投票平台,建立思政教学质量反馈机制,设定合理的教学评价投票问卷,定期发布投票,及时掌握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四结论

《信息安全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传业解惑”和“立德树人”有机融合的一种新尝试,根据司法信息安全专业目标,结合警务化管理制度,借助信息化手段,重建课程体系架构、课程目标与标准、课程内容,创新考核方式与教学方法,一脉相承,缺一不可。将思政教育融入司法信息安全专业是一个长期有效、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利于为司法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将来走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符合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高素质信息安全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习近平:把我国从网络大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4,(03):10-11.
[3]鲁晨琪.《网络营销与创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经贸,2018,(03):100-102.
[4]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90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