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是外语教师信息技术融合学科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微课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文章尝试建构基于TPACK框架的英语专业微课混合教学模式。通过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教师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在时空方面的约束,利用微课以及相关网络资源的构建,创建形式生动、内容丰富的英语学习环境,并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混合教学模式。
关键词:TPACK;微课;混合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邓瑶.基于TPACK框架的英语专业混合教学模式设计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59):149-151.
TPACK-based Framework Design Model for Micro-lectures of English MajorDENG Yao(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Xuzhou,Jiangsu)
Abstract: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is the premise and guarantee of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s a complete teaching segment,micro-lectures can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ubject teaching.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construct the TPACK-based framework model for micro-lectures of English major.Teachers can break through the constraints of time and space in traditional teaching through TPACK,and create the vivid and rich English learning environment by micro-lectur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elated network resources so as to form a teacher-led,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ode
Key words:TPACK;Micro-lectures;Mixed teaching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教学知识和教育技术正实现常态整合。信息技术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即TPACK结构为教师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知识的相互融合提供了新的知识体系标准。同时,网络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了“微时代”。教育行业在“微时代”也面临着改革和挑战。微课是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理念共生的产物,其碎片化、微型化等特点带动了教学模式的转变和教学理念的革新。
一TPACK与微课
20世纪80年代,Shulma教授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即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CK(Content Knowledge)与教学法知识PK(Pedagogical Knowledge)同等重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2005年,Matthew J.Koehler和PunyaMishra博士扩展了Shulman的PCK框架,将技术知识TK(Technological Knowledge)纳入学科教学知识体系,通过整合形成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即TP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概念。
2007年,学者Thompson和Mishra将TPCK改为TPACK,不仅易于发音,同时强调了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及技术知识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过程中缺一不可,三者相互影响、作用,形成“教师知识的Total PACKage(总包装)”。[1]
TPACK模式强调CK(学科内容知识)、PK(教学法知识)以及TK(技术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相辅相成、动态融合。三个元素的交互又形成了四种新的复合要素,即PCK(学科教学知识)、T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P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和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整合技术的教学实践不再是隔离式地思考三个基本元素,而是要系统关注彼此间的相互作用,框架的基教育现代化传媒品牌础在于理解教学是一种同时关注多种知识探究其相互作用的高度复杂性活动。”[2]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元素之间的融合、制约,把握如何、何时在教授学科内容的过程中完善技术与课堂的整合,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微课最早由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于2008年提出。他将时间长、体积大的传统教学视频压缩,通过时长为几分钟的视频传递教学内容的核心概念。“微课是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3]微课以信息技术为主要载体,有效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以及教学知识的整合,带动了“微时代”文化语境下教学模式的转变和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形成直观、多元的数字化学习资料,学习者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
二 TPACK框架下英语专业微课教学设计
TPACK强调教师在TK、PK、CK三个元素交互的基础上,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与教学方案。外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这一载体,实现学科内容知识及教学法知识的展示。课堂上的任务驱动、协作学习、交流讨论等活动实现了英语课程的教学知识(PCK)的融合;以微课为媒介传递英语语言知识以及网络虚拟环境等进行拓展教学实现了整合技术的英语课程知识(TCK);微课的设计、制作及网络学习平台建构整合实现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由此可见,微课是实现技术整合的关键。以微课为媒介的教学模式扩大了传统单一的知识来源,使语言输入与输出多元立体化,从而实现了技术与课堂的常态化融合。
(一)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微课以视频为载体,生动直观、主题明确,为学生提供了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在制作视频前,教师要根据英语课程的学科特点选择具有明确主题的教学内容,并对微课所需要展示的核心内容进行知识细化,对教学重难点进行梳理、归纳、设计,确保在10分钟以内的微视频中全面、有序地展示出相关的知识要点。介于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所有的课程在讲授时都要重点突出、条理分明,在主题引入和总结时要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视频拍摄、互联网、软件操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了英语教师信息技术的素养以及学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力。
(二)教学设计
微课模式颠覆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形成课外与课内两个学习环节。线下课堂与线上课堂相结合,第一次线下课堂提纲挈领,线上课堂个性补充;第二次线下课堂巩固展示。微课是学习者课外的自学核心,而课堂则成为知识内化的场所。因此,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不同境脉下教学设计的实施者。不同环节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能力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效果。
1.在线学习
“语言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接触的语言的量和内容”[8]。因此,教师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充足的课程资源,以进行有效的语言的输出与输入训练。同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学习者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基本语言知识的输入同样重要。英语专业微课平台的每个教学单元不仅要提供本课的词汇、语法、句型等基础知识,也要涉及到文化背景、文学评论等扩展知识,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知识,提高文学艺术欣赏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将微课程上传至学习平台,并添加巩固练习、阅读扩展等,从而为学习者提供充足的信息输入资源平台。学生登陆网络平台下载或者在线观看微课,并通过相关训练与拓展阅读,扩大词汇量,熟悉英语常用句型,欣赏语篇的语言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化语境特征,培养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态度。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交流、反馈自己的问题、见解,进行自主学习、自由探索,在自身知识平台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2.课堂教学
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以教师为主导,讲解语法、词汇等知识点,而后学生进行巩固练习。这种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自我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借助于微课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构成了教师、学生、课程内容以及信息技术之间的动态交互网络,从而实现了学生个性学习和协同发展结合。
在课堂教学环节,学生在课前观看相关知识点视频,对所学单元知识有总体的认知与了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一半教学时间,以板书、文档等形式补充相关学习资源,梳理课前微课教学模块中的主要知识点,讲解网上学生集中反馈的问题。
之后,另一半教学时长交给学生,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词汇语法、文化背景、文学赏析等难点、重点进行合作、探讨,从而提高自身思考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的内化。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分组讨论进行指导、总结,并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不再是传统课堂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自定步调的学习者”。[9]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得到调动,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学习状况。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进一步细化、深入,同时通过小组的讨论、交流,对所学知识有了系统的建构。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成自主的学习者与参与者。
(三)教学拓展与评价
课后拓展是教学步骤的必要环节之一,可以深化学生思维,让学生延伸、强化所学知识,实现自我提升。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提供的在线练习、知识拓展、在线讨论等各种辅助学习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复习巩固相关语言点,延伸拓展新的语言文化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自由互动。教师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指点、答疑学生的学习表现,从而实现师生互动。在这样灵活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更为积极化、人性化和自主化。
三结语
TPACK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法、课程内容的整合提供了知识框架,是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基础[10]。微课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结构,教师通过教学设计,以技术为媒介,向学生展示以阐述核心知识点的微课,实现学生学习主体化。基于TPACK框架的英语专业微课教学设计为技术与课堂的常态化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通过微课教学,实现了PCK、TCK、TPK以及TPACK四个复合元素的整合,将理论转化为可实现的教学内容。笔者拟将此设计付诸于真实教学情境中,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完善,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下)[J].电化教育研究,2012b(6):47-57.
[2]Mishra,P.&Koehler,M.J.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A Framework for Teacher Knowledge[J].Teachers College Record,2006,(6):1017.
[3]张一春.微课是什么?我给出的定义[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fa9ca20101ouw0.html.
[4]戴维·克里斯特尔.现代语言学词典[K].沈家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56.
[5]王琦.外语教师TPACK建构中的思辨思维教学[J].西北师大学报,2013,(4):88-93.
[6]TESOL/NCATE Standards for P-12 ESL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EB/OL].http://www.tes ol.org/advance-the-field/standards,2012-12-8.
[7]全美教师教育学院协会创新与技术委员会.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教育者手册[M].任友群,詹艺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8]康淑敏.教育生态视域下的外语教学设计[J].外语界,2012,(5):59-67.
[9]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7):33-36.
[10]闫志明,徐福荫.TPACK: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基础[J].现代教育技术,2013,(3):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