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混合式教学法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4 13:10:4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混合式教学法是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线上自主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将混合式教学法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知识应用、心理体验和自我成长。混合式教学法适合小班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技能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有着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孙倩.混合式教学法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59):221-222.

一 引言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心理健康课程是开展心理知识普及性教育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知识多以学生个体生命为参照,借助学生的深切体验,理解知识的意义,才能获得对自己终身受益的内容;心理健康课程中还包含人际交往、恋爱、压力管理、挫折应对等能力提升部分,通过活动体验和行为训练能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些技能。

混合式教学是基于移动通信设备、网络学习环境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情境[2],它可以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互联网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越来越多的课程教学中运用了混合式教学,王荣文等[3]将混合式教学法应用到《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中,吴博等[4]应用到《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学中,陈剑波[5]等进行了《商务英语》混合式教学的研究。

混合式教学能够根据课程、教师和学生的需求,设计、选择恰当的学习支持和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混合式教学的这一特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较为契合,为探讨混合式教学法的实际效果,笔者进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探索。

\
二 混合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一)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自我意识和培养、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生涯规划和学习心理、情绪管理、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人际交往、恋爱与性心理、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等内容。经甄选,笔者选择某网络教学平台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线上学习资源,该课程可以通过网页学习,也可以通过下载APP,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学习。课程总学时为36,其中线上自主学习为24学时,课堂教学为12学时。线上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心理健康相关概念和基础知识,课堂教学包括相关主题案例分析与讨论、心理体验活动、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测量等。

(二)教学实施过程

选择40人的一个班级开展混合式教学。第一次课程是线下见面课,主要介绍课程进度安排、教学目标、考核要求、网络学习平台及APP的使用方法等。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和期待,解答学生的困惑,并建立微信群,以便及时跟学生交流学习情况,解答学生问题。

网络在线课程设置为定时开放模式,即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每周仅开放对应章节的内容,教师及时查看学生学习进度,对进度迟缓的学生通过微信群和网络平台发送督学通知。避免学生因时间安排不合理,出现短时间内集中刷视频的情况,最大程度提升学习效果。课堂教学中,通过制定人际交往技能提升、恋爱技能提升、自我认知团体心理活动方案,组织实施课堂体验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发放课堂反馈调查表,从自我体验、学习投入、满意度、对课程的期待几个方面了解学生对课堂体验教学的评价和反馈。课堂反馈调查表共10个题目,以参加课程前的状态为0,分数范围从-5到5进行评价。

(三)学生学习评价

在心理健康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占总成绩的60%,更注重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过程性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的内容是视频完成情况、章节测试完成情况、课堂教学出勤情况、课堂讨论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学生互评的内容主要是分组讨论、小组任务完成情况等。终结性评价指期末在线考试成绩。

\
 
三 混合式教学法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效果

(一)混合式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体验和自我成长

混合式教学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在线学习和课堂互动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拥有对该课程深度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的经历,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6]。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混合式教学法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课堂体验教学的反馈来看,学生对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认可度和评价均较高:两次反馈中,评分3以上的学生都占大多数,并且随着课堂体验的深入,对教学效果有良好评价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在反馈表的主观问题中也表示“课堂活动多,互动性强”、“尝到跟别人分享的乐趣”、“互动交流活动十分精彩,习得如何用健康心理应对大学生活”、“加强了同学间的互动,老师十分有趣,课堂内容生动”、“有趣的游戏,收获了友谊,认识了更多的朋友”。

(二)适合小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为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和效果,混合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较多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心理体验、行为训练的教学设计与安排,这就要求班级规模不宜过大,班级学生分组不超过10组,每组学生人数以5-6人为宜,教学场地的桌椅能够自由挪动,并且有足够的活动互动空间。

混合式教学环境下,对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新要求。教师需对课程内容非常熟悉,有丰厚的知识储备,熟练掌握团体心理活动的技术和方法,能灵活处理在线讨论和课堂活动中的各类问题。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中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师数量有限,兼职老师多为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相关专业技能和知识素养的不足,可能会影响混合式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效果。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混合式教学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广泛应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网络自主学习的监督不足

在线学习的时间、地点、方式、进度可以自主控制,是个性化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控力、自我管理能力会直接影响网络在线学习的效果。尽管可以对网络课程设置定时开放,通过督学等措施督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线学习内容,通过技术手段禁止拖拉和倍速播放视频,设置与视频内容相关的问题检验学生听课情况等,但无法做到对在线学习过程全面的评估和监督,无法完全避免部分学生刷视频的情况,在线自主学习的效果也因此无法得到保障。

四 结语

混合式教学是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应运而生的一种教学方式,以课堂体验互动和线上自主学习相结合为主要组织形式,是一种适合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方式。

网络学习资源的质量,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的课时分配、线下教学方案的设计、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是心理健康课程混合式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策略保障;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和应变能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班级规模和教学场地等因素是实施混合式教学的重要人力和物资保障。

因此,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心理健康课程在线学习资源,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视频资源与文本资源相结合,既有教学基本知识和理念的阐释,又有精彩的案例分析和课堂点评等,使学生乐于接受并且能学有所用、学有所获;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通过培训与学习提升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综合教学能力、专业知识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还要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案,对混合式教学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督导,及时调控,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教与学的情况,调整和改善影响因素,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1-05-28.
[2]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03):13-24.
[3]王荣文,张晓艳.混合式教学法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高教学刊,2016(03):98-99.
[4]吴博,赵豫凤,王艳梅,等.混合式教学法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7,26(04):399-402.
[5]陈剑波.基于混合式教学法的商务英语翻转课堂实践[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8(01):43-47.
[6]梁嘉.基于慕课的高校混合式教学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02):61-6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82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