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A+ 课堂派”的混合教学实践研究 ——以《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4 11:19:1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人以《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为例,基于智慧教学云平台“A+课堂派”开展了贯穿于课前、课中及课后全教学过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对开展混合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混合式教学;学习行为监控;A+课堂派;智慧教学云平台

本文引用格式:汪刚.基于“A+课堂派”的混合教学实践研究——以《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59):209-211.

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第11条指出,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下,在“大智移云”的新信息技术背景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借助智慧教学工具,对高校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己经成为顺应信息时代潮流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的紧迫任务[1]。

一《会计信息系统》在传统课堂与实践教学中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各类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普及率非常高,基于财务业务一体化的ERP应用也很广泛。这就对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是高校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的面向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会计信息系统的原理及应用。笔者所在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用友ERPU8-V10.1软件为实训软件,在讲解财务业务一体化应用的基础上,分析会计信息系统的原理,通过“以应用通原理”方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会计信息化应用型人才。本课程共计56学时,课堂讲授28学时,上机实验28学时。

《会计信息系统》在传统课堂与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对学生上课出勤情况控制困难

笔者所带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每学期都有2-3个班级约60-90左右的学生上课。对于学生的出勤情况,主要采用课堂点名的方式。由于学生多,课堂点名占用过多教学时间,只在部分课堂教学中使用。另外,课堂点名也存在其他学生代替签到等现象,教师很难有效控制学生出勤情况。

\
 
(二)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较少

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学时少,主要以教师讲授PPT为主,学生被动听课为辅。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实施话题讨论、分组展示、头脑风暴、问题抢答等更丰富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上课看手机的现象很普遍,教师未采取有效手段积极引导学生将手机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2]。

(三)教师无法监测学生平时的学习行为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课下学习活动信息无法有效记录并使授课教师易于获取。教师对学生平时学习行为的评价手段主要来自于对作业的评判和平时的小测验,学生之间互相抄袭作业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这些手段并不能促进学生课下进行了有效的学习活动。

(四)教师在实训教学中疲于解答各类上机问题

在实训教学中,学生按实验步骤进行上机实验,遇到问题不主动思考,急于向教师寻求解决办法,教师疲于解答各类上机问题。未有有效手段形成同学之间主动解决问题、互相解决问题的激励机制。

二 混合教学理论及实现工具简介

传统教学活动的弊端越来越凸显,在信息技术普及应用的背景下,基于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呼之欲出。
混合式教学(Blended Teaching)是在混合式学习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由斯密斯·J与艾勒特·马西埃(2002)首次提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将E-Learning(数字化学习)的纯技术环境(在线学习-线上)与传统的学习理念(课堂教学-线下)相结合。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首次将这一概念引入我国,强调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

自此,国内教育技术界的思想观念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将其作为当前进行教学改革及改变教学结构的突破点。混合式教学绝非课堂教学和在线教学两种学习形式的简单混合。混合式教学,依托课堂教学和在线教学两种学习形式,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进行统一设计,将教学活动将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3,4],其核心思想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激励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在“大智移云”新信息技术推动下,智慧教学工具的出现为开展混合式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目前,可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智慧教学工具包括国外的Google Classroom,国内的“A+课堂派”(以下简称“课堂派”)、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等[5]。课堂派是基于PC端和移动端(手机、PAD)的一款智慧教学云平台,它提供各种在线课堂管理工具能够优化完善教师的教学工作,帮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管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6]。课堂派包括班级管理、课堂考勤、在线作业提交与批改、课件分享、在线测试与自动判分、话题讨论、在线互动、各类数据统计分析等多种功能,贯穿课前、课中以及课后全教学环节。

对于教师,为教学提供了多种方便快捷的服务功能,方便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学生,不仅可以有效监控学生学习行为,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真正实现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
 
三“A+课堂派”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混合教学实践

(一)课前

教师在课前将知识性较强、内容较简单的知识点,以PPT、微课等形式上传课堂派,让学生线上自学。可以采用两种方法监控学生的自学行为:(1)系统可自动记录学生学习PPT和微课的时长,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积分,作为平时成绩的评价依据;(2)通过设计测试题,检验学生的自学成果。再通过测试成绩的大数据分析,发现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或掌握不好的知识点,可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讲解,使得教师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二)课中

1.面授课堂

教师在课上不再限制学生使用手机等移动端设备,而是将移动端设备作为课堂混合式教学的必要辅助工具。
在面授课堂开始前,教师通过课堂派提供的数字考勤、二维码考勤和GPS考勤等多种方式,快速完成课堂考勤并形成考勤记录,且不会过多占用教学时间。

在面授课堂教学中,教师重点讲解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学生自学没有掌握的知识点以及拓展的内容。由于部分教学内容已经由学生课前自学完成,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可开展基于移动端的话题讨论、问题抢答、调查问卷等多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在面授课堂结束前,教师可安排基于移动端的客观题随堂测验,随时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课堂测验结束时,学生可马上查看由系统自动生成的成绩。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查看每题的正确率,教师可对正确率较低的题目重点分析。

课堂派在面授课堂的应用,能够促进学生集中精力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度,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2.实训课堂

《会计信息系统》的实训课程是在机房进行的,学生按照实验要求完成每一个实验任务。为减轻教师辅导答疑的工作量,教师可采用如下手段。(1)事先录制上机操作视频并将其频发布到课堂派中,学生上机过程中通过移动端边观看视频边进行操作,既减少了老师答疑的工作量,又提高了学生实训的效率。(2)为每个实验设置一个话题讨论区,让学生将自己在上机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办法发布到讨论区,供同学之间共享,同学之间也在讨论区中互相交流经验,对参与共享及讨论的同学,通过学习积分给予激励,积分将最后折算成学生的平时成绩。

(三)课后

教师在课后通过课堂派发布作业,作业形式有客观题、问答题、小论文、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其中学生提交的小论文和实验报告还提供自动查重功能。教师在课下可以查看系统中自动生成的出勤率、课堂互动情况、学生抢答情况、完成作业情况、参与话题情况等各类大数据信息,自动生成教师需要的各类统计分析报表。教师在系统中对学习积分较低、测试成绩较低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

四 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和学生角色认知的转变

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通过自身角色认知的转变,完美地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教育理念。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教师应从知识的讲授者变为知识的归纳、总结和分享者,应从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习行为的激励者和引导者,应从微观的教学者变为宏观的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应从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应从个别学习者变为团队学习者,应从为成绩而学变为为荣誉而学。

(二)混合式教学设计是难点

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明确、细化、分解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流程,形成设计思路。应按照三个维度(教师、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进行混合教学模式设计。

教师、学生维度:注意角色转换。教师要发挥引导、启发、监控、激励的主导作用,学生要体现出学习上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课前、课中、课后维度:教师应在合适的时间点发布课前预习通知、预习内容和预习测试题,教师在每节课堂上安排好使用的教学手段和课堂测试题,教师在课后应明确学生的作业要求。学生应明确课前预习内容、课中如何参与课堂教学以及如何完成课后作业。

线上、线下维度:教师应结合教学经验,合理安排线上和线下教学内容,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以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应对线上线下教学内容进行弹性调整;学生应根据教师安排的线上线下内容、按照时间节点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三)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安排应适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基于移动端的话题讨论、问题抢答、调查问卷等多种互动教学环节,虽然可以提高课堂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但不宜太多。因为这类教学环节花费时间较多,所以数量要适度。教师可将此教学手段分散在每堂课中,不要连续使用。在学生听课注意力下降的时候,使用此类教学手段,可激发学生大脑思维活跃度,将其注意力拉回教学内容上,因此这类教学手段此时的应用效果最佳。

(四)混合式教学对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影响

混合式教学的开展,必然加大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教师需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教师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弹性调整,对于教学互动环节,教师课前需要精心准备。教师在课下根据学生学习大数据的统计,对于落后的同学进行个性化辅导以及人文关怀。以上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除了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完成上述工作外,学校教务部门应研究有效的机制将教师多出的工作量转化为正式的工作量。另外,为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混合式教学活动,学校教务部门应研究相应的激励机制。

(五)课堂教学移动设备使用上的限制

将手机等移动端设备应用于课堂混合式教学,已是共识。在教学中,大多学生通过学校WIFI接入移动互联网,因此课堂上基于移动端的教学活动应充分考虑学校网络信号状况。另外,学生手机性能、手机充电情况,忘带手机等状况都会对教师开展基于移动端的混合式教学带来困扰。因此,在以上情况发生时,教师应有应对的策略和预案。

五 结语

本人以《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为例,基于智慧教学云平台“A+课堂派”开展了贯穿于课前、课中及课后全教学过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对开展混合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可以看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是积极且有效的手段。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混合式教学实践持续向前迈进。人工智能是国家未来重要发展战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混合式教学,将是未来推动教学革命的创新性探索和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赖志欣.基于智慧教学平台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8(01):111-113.8-9.
[2]孙欣.“互联网+”背景下智能手机在信息化课程建设中的实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131-133.
[3]戚萍萍.基于“A+课堂派”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111-113.
[4]胡晓晓.基于翻转课堂的深度学习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6):158-160.
[5]杜广祖,等.基于“雨课堂”的《农业昆虫学嫩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53):53-56.
[6]张巨通,魏建琴,韩雅鸣.A+课堂派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为例[J].信息素养2018(9):110-1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82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