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行,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影响。在文中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优化经验进行介绍,就如何培养“面向产出”型染整工程技术人才进行探讨。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优化措施;人才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胡毅等.优化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造就“面向产出”型染整工程技术人才[J].教育现代化,2019,6(46):9-1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自2012年“卓越工程师计划”批准试点建立以来,浙江理工大学轻化工程专业,基于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实践育人”文件要求,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产业相结合”的特色,及时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参与各种课外科技活动,着意培养学生的工程化实践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着力“人才供给与社会市场需求匹配度问题”的积极探索,制定出适应于“面向产出型”卓越计划人才的“工程化”培育课程体系,创新创建了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动的人才培养新机制,促成了卓越生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和岗位动手能力的显著提升。该计划项目于2011年9月第1次招生,2012年建设,2015年6月第1批毕业生就业,在2011-2018年期间,总计培养学生163人。
一 研究基础
(一)师资队伍保障
浙江理工大学轻化工程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拥有一支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具有相当实力和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业教师和实验人员32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高工/高级实验师10人,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1名,浙江省“151”人才重点资助培养1名,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19名,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标志性科研成果“基于丝素反应特性调控原理的蚕丝高色牢度染色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标志性教学成果“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轻化工程专业人才”获2005年度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保障
当前,系里拥有国家“纺织与日用化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生态染整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染整部分)、国家纺织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染整部分)和浙江省化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染整部分)、“纺织化学”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实验室、“绿色染整技术及染整污染控制”省属高校实验室等平台。以及与美国AATCC、美国宝洁公司和澳大利亚羊毛创新公司等国外企业共建的联合研发中心等多层次实践平台。
(三)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保障
为确保卓越工程师计划顺利实施,我们发挥染整产业大省的优势,积极联系行业龙头、拥有国家级或省市级研发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的企业作为本专业的工程教育基地,以提供基础保障。目前已建立了工程教育基地20余个,聘请40余位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导师。
二 研究内容
(一)强化校企合作力度
在卓越工程师培养阶段,加强校内和校外师资联动频次,针对培养主题、企业难题、学生问题积极互相磋商,深入探讨培养过程出现的疑问,做到校知企,企知校,沟通无障碍,互动成常态,由此确保呈现校内外培养环境更加规范,学生能力提升更加显著,双方担责更加明晰的局面。
(二)强化卓越班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理论教学的良好效果是卓越生进入企业开展相关实践活动的基础,是高质量实践实效性的前提;可以想象基础理论薄弱,基本实践案例缺乏的学生是很难适应企业生产环境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内容和知识点讲授过程中需与企业实践要素紧密结合,比如:常规面料染整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设备类型及特点、工艺流程及配方、疵点类型及分析解决方案等。
(三)加强实践型师资建设
当前染整师资力量有限,尤其严重缺乏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的教师。在此情况下,强化师资的企业实践主动性和营造企业的生产技术主题探讨学术氛围尤显重要,真正培养出具有企业实干经验和产品工艺设计及质量分析能力的青年染整教师刻不容缓;对此,需对现有教师进行筛选,做出对应培养规划,目标明确,考核务实,再也不能出现某些老师企业走一趟,表面在实践,其实回来“收获甚微”的“伪实践”现象。
(四)建立卓越计划质量提升的国际化通道
在科学统筹与整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各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工程认证和卓越计划的更高要求,根据系已有的国际化资源进行配置,积极推动相关“国际化”工作展开,包括:聘请国际知名专家授课,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会议,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知名展会,定期邀请著名学者开展主题报告,通过积极营造国际化学术氛围,激发出卓越计划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三 研究方案与步骤
(一)完善“卓越计划”运行的相关政策措施
为更好促进卓越计划的有效开展,我们依据实践经验积累和相关计划要求,继续完善卓越生的《选拔与实施退出机制》。包括:周密组织,严格开展选拔工作;建立弹性竞争推出机制,优胜劣汰;实行本科生双师制,强化培养成效。
(二)努力开展“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包括:1)全面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适应卓越工程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即: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凸显核心课程教学实效性;强化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聘请外教开设国际化课程,拓展了“面向产出”卓越计划毕业生的国际化视野。2)积极探索适应卓越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
(三)加强“卓越计划”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卓越计划顺利实施的保障,尤其青年教师的升级培训和技能提升更需高度关注和强化,包括: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强化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拓展青年教师国际视野。
(四)加大“卓越计划”校企合作力度
为更加务实展开校企合作,以助推卓越计划的顺利开展,我们在强化工程实践运行质量,及时跟踪反馈企业培养效果同时,还需积极探索并总结校企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及模式。包括:建设多层次实践教学平台及实践教学体系,助力筑造优良的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加强工程教育基地建设等。
(五)完善企业学习阶段质量监控及保证体系建设
采取符合国际工程专业认证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和考核的基本原则,对学生企业阶段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进行主动监控与评估。
四 关键问题
(一)强化沟通机制,如何促成三方高效联动
卓越工程型人才培养能否成功,关键问题是学校与企业能否实现双赢。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是“是否有优秀的学生愿意留在企业工作,将来为企业服务”,学校关心的是“如何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实践知识与技能,以后成为企业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在累计一年的企业学习阶段中,如何发挥企业的积极性成为关键。
(二)进一步加强实践型师资建设
当前染整师资力量有限,尤其严重缺乏具备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的教师。在此情况下,强化师资的企业实践主动性和营造企业生产技术主题探讨的专业学术氛围弥足珍贵,真正培养出具有企业实干经验和产品工艺设计及质量分析能力的青年染整教师刻不容缓。
(三)建立“面向产出”型染整卓越工程师工作评价体系
包括:卓越生准备进入企业前的规范评价,卓越生企业实践过程中有规划的阶段性评价,卓越生完成培养计划后的总体评价,卓越生培养部门及负责人客观评价等。
五 工作成效
(一)卓越生工程化水平高,创新能力强
2018年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绿色染整科技创新竞赛,二、三等奖
2016年AATCC国际论文竞赛,一等奖
2015年浙江省第十四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2013-2016年获第三、六届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纺织)职业能力大赛,一、二等奖
2013-2016年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项
2013-2018年获浙江省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新苗人才计划)项目18项
2012-2017年本科生(含卓越生)一作发表论文和申报发明专利46项
2014年“传化杯”浙江省纺织染整行业印花打样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各2项。
在此基础上,因本专业产业背景优势明显(浙江省印染布产量占全国的60%),专业教师承担大量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并与众多染整企业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由此,卓越计划教师们将自己的研究课题简化、分解,并提炼出部分适合卓越生的科研创新项目、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等,大力推进了卓越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和实践水平。
(二)毕业生就业率高、深受用人单位肯定
经过对2012级轻化工程卓越班毕业生的跟踪调研表明:毕业一年后的卓越生就业率仍为100%,且大部分留在产业、行业比较集中的杭州及周边城市工作;与此同时,职业选择仍主要围绕卓越计划专业展开,涉及领域:染整、纺织、服装、贸易和检测等;其次,毕业一年后,同学们依旧秉承务实踏实、肯干实干的卓越精神,大部分从合作企业基层(如:技术员和打样员)做起,符合工程技术人才的企业培养规律;最后,通过交流,卓越生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对我们后续工作的改进和提高提供了依据和方向。
(三)校企合作基地不断优化,功能作用彰显
通过近几年,对“消极基地”淘汰,“僵尸基地”激活,打造“优质基地”品牌等措施,使卓越计划校外不同层次工程教育实践基地目前达到20个,聘请30余位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导师;在校企合作新机制保障下,针对培养主题、企业难题、学生问题,校内和校外师资积极互动成常态,联动频次加快,做到了校知企,企知校,沟通无障碍,充分发挥合作基地功能性,确保学生工程化能力更加显著提升(例子:2012级轻化工程卓越班“企业实践与技能训练”信息,详见附录10)。
(四)国际化资源整合实施,工程化人才提质创优
在科学统筹与整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各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卓越计划要求,根据系已有的国际化资源优势进行配置,积极推动相关“国际化”工作开展,。具体有:继续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授课,如:2016-2017年客座教授澳大利亚迪肯大学Christopher Hurren研究员继续为卓越生主讲“Colour Science and New Dyeing Technology”和Wool Education Course“,美国麻省大学范钦国教授坚持主讲了“Biotextiles”;我校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王际平教授主讲“Functional Finishes”和“New Dyeing and Printing Technology”两门课程。继续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知名展会,如:组织学生参观了第17届中国国际染料工业暨有机颜料、纺织化学品展览会、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增强和培养了学生对行业和产业的染料、增白剂、中间体、助剂及纺织化学品、有机颜料及染料相关设备及仪器仪表,尤其各种最新纤维和面料类型及配套工艺等专业元素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国际工程化视野。定期邀请著名学者开展主题报告,已邀请了美国斯蒂文斯理工大学教授Dilhan M.Kalyon、加拿大先进纤维材料研究首席讲座教授Frank Ko、俄罗斯伊万诺沃国立化工大学教授Sergei V.Makarov等来校作主题报告或进行学术交流工作,激发了卓越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提升了卓越人才的培育质量。
总之,“面向产出型”染整卓越人才的“工程化”培育体系备受瞩目,该成果深化专业内涵和扩展专业外延并举,显著提升了学生对轻化工程(染整)专业的认可度和自豪感,有效激发了学生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的兴趣和热情,切实保障了本科毕业生就业灵活性和适用性。改革成果对其他纺织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改革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和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正龙,袁伟忠,邱军.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材料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广州化工,2019,47(06):119-120+125.
[2]李伟.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文教资料,2019(08):145-146.
[3]顾锦彤.以“卓越工程师”为培养目标的热工学教学改革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9,36(01):54-5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