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性、丰富的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性等特点。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培养和教育的重要阵地,为落实国家相关要求,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色,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究。提出了“一体二维三环多元”的教学模式,围绕核心教学目标,注重师生双主体维度,围绕课堂教学中的三个环节,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达到教书育人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黄雪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53):58-61.
Study on the Reform Mode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uANG Xue-li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School of Marxism,LinFen)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ric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Classroom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osi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and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s.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relevant national requirements,highlight the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solve the problems in classroom teaching,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s explored.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mode of“one body,two dimensions,three rings and multiple elements”,focusing on the core teaching objectives,paying attention to the dual subject dimension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and focusing on the three links in classroom teaching,using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to achieve the best effect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jor;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Model of teaching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根本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专业,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平台,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培养和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建构直接关系着学科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展。
一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科特点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具有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创立的,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充分体现思想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思想教育与认同推进中国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风格。该学科及开设的专业课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党的思想与理论教育,为社会矛盾与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理论支撑与基础。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具有时代特性。随着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发展方位的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也随之进入新时代的发展历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凸显新时代的特性,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好正确的理论指引。相应的学科课程设置上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开,学科内容设置和思想观念要不断更新和提升,体现新时代的时代特性。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性丰富,这体现在学科的理论内容,理论基础,社会功能等各个方面,这些都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在学科教育方面尤其是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以理服人,教师要做到真信、真懂、真爱,深入理论内部透彻理解才能深入理解理论精髓,达到以理服人。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关系着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关系着正确思想行为的培育,因此又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第一,落实国家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相关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1984年的设置本科专业,1988年培养硕士研究生,1996年设立博士研究生培养,形成了完备的学科层次体系。21世纪初学科调整为马克思主义的二级学科,进一步深化发展,学科的演进发展过程也是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调整和提出要求的过程。学科发展目的在于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色,要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尤其新时期习近平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最根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具体工作要求需要在学科教学中不断贯彻落实。
第二,适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要适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所具有的中国特色,时代特性,以及丰富的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性这些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思想文化教育上体现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体现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同时又要注重观念形态与行为方式,思想内容与现实问题的结合,在复杂多样的社会现实中把握住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特点,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育目标。
第三,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堂教学的需要。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时代性与整体性认识不足。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新时代体现在专业课程建设上就是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时代的核心内容,履行新任务新要求。但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教学中恰恰忽略了新时代这一社会宏观条件,或者说不能把这一客观条件融入教学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特殊专业,是要受这一客观社会条件制约的。重视和领会新时代精神,并融会贯穿于教学实践中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教学的前提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上应该具有全局视野,体现全面性整体性。但目前各高校所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缺乏统一性系统性,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各学科的关系,共同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尤其是马克主义思维方式的全面培育。在具体课程教学中也缺乏作为整体一分子的认识,没有认识到一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也缺乏整体教学中的准确定位。其次,教学方式单一化传统化,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以理论学习为主,但理论灌输不是教学的唯一方式,应该根据课程特点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方式,调动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主体间的交流互动,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 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一体二维三环多元”教学模式的建构
教学活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围绕教学核心目标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形成一体化是教学活动系统展开的基本要求。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体二维三环多元”的教学模式适应了这一系统化要求。其中“一体”就是围绕核心教学目标,从整体上来进行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形成合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二维”就是注重课堂教学中的两个维度,即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形成主体间关系;“三环”指具体课堂教学中的三个环节,即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段,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一个都不可忽视;“多元”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对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运用弹性多元互动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一体”而言,首先要明确课程的基本专业定位和学习预期。以《毛泽东思想概论》为例,该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要从整体上认识到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的地位以及和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课程间的关系。该课程主要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定阶段为研究内容,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时代价值。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基本经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对马克思主义“三观”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根本思维方式的把握,具有长远的科学意义。同时注意到它和别的课程,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课之间的传承关系,准确定位整体把握,历史性时代性结合。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围绕这一核心教学目标展开,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在整体教学规划的基础上具体展开。
就“二维”而言,师生是教学的双主体,因此要建立主体间性的关系,课堂教学中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各环节,形成良性互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要不断学习领会新思想,将新知识新思想贯穿于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就是通过人的教育使人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主体发展,具有主体能动性。学生作为教学环节的主体之一,要有主体意识,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与老师进行良好的交流和互动,改变长期作为只是接受器的被动局面。教师和学生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和能动作用,平等的进行教学活动,才能在课程教学中良性互动和交流,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
教学活动的“三环节”是具体教学工作的展开,是集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相结合的立体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体现多样化、个性化,有效整合了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这种模式除了重视课堂教学环节,特别注重教学前与教学后两个环节对教学实效性发挥的重要作用。课前主要是培养课前教学行为意识,对学生情况的全方位把握和据此进行课堂设计,直接关系到课堂学习效果非常关键。课后教学双向发展性评价,直接关系到教师学生双向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进步。
“多元”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一门课绝不会是一种方法可以上好的。根据学科特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将案例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融入课堂教学,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课堂学习与课下阅读、教师引导启发与学生思考研究等有机结合,形成良性运转态势。将宏观整体性与微观具体性相结合,横向逻辑性与纵向历史性相结合,政治理论性与实践应用性相结合,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搭配使用,才能在教学环节取得最佳效果。
四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
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体现在教学环节的三个阶段。课前环节是教学工作的预热阶段,虽然不表现在课堂中,但非常关键。教学前,具有教学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明确地意识到教学实践方式的可能性和实施的实际效果,避免盲目性,也是教育教学责任意识与教学各环节的融合。学生对课程学习也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就“毛泽东思想概论”课而言,课前教学意识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前的各项工作中。教师应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知识结构,对该课程的学习预期等。目前的学生“00”后已经登场,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经历对于毛泽东思想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论问题还需要很好的历史铺垫。知识结构上由于是大一新生课程,对理论课还相对陌生需要循序渐进的培养理论素养,对课程的学习还比较好奇。这样,教师在设计教学上,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在“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设计上,导论部分主要采取传记,纪录片,视频,案例方式先引导学生通过伟人的示例了解伟人感受伟人魅力。导论部分在一门课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导论引导好了,后面的工作就进展顺利了。在此基础上,根据章节内容进行理论教学,贯穿案例和相关文本。课前学生需要准备相关的文献资料,准备相关问题的回答和提出相关疑难问题,也就是做好专业学习的充分准备。
教学中,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学环节明显体现,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双主体间的互动交流。思想政治课是在教师思想灌输基础上的一种思想交流,也是一种思想的互动与碰撞。“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理论学习不是灌输式的满堂灌,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实际效果非常差,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不是单一的,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中,根据章节特点,运用了视频、案例式、讨论、专题研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教师引导与学生思考,讨论与启发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达到良性互动的效果。在部分内容上设计翻转课堂,让学生准备学生讲,这关系到对未来思政教师的培养。在这方面学生非常积极,准备内容充分,也容易发现问题,具有良好的效果。每一种教学方法多不是固定的,必须根据课程特点灵活运用,综合运用好各种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还要把该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的地位充分体现出来,明确与别的课程的关系,体现学科课程的整体性。在课程设置上“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是完整的独立的,但作为任课教师要意识到与别的学科的关系,并在课堂教学中把这种思想传达给学生。特别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间的关系应该说是贯穿于各个章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一定要强调注重两门专业课的有效衔接,解决教学中的连续性与传承性问题。另外,对于一门课程的教学应秉承把一门课做大做强的理念,就是要求学生通过一门课大大拓展相关知识,比如“毛泽东思想概论”课,就要了解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为人自身的风采与人格魅力,阅读毛泽东传记,通过生动的史实资料进行学习。同时进行原著阅读,原著阅读非常重要,每一部分内容都有相关阅读文献,日积月累会有很大提高。只有大量的阅读,做大拓展相关知识才能在课堂教学环节形成师生良性互动。
教学后,注重评价反馈的实施。课堂教学环节结束后,师生还要进行认真的回顾与总结,促进师生良性发展。师生双向发展性评价是对双方进行恰当的价值判断,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发展方向与目标,进一步优化教学的有效方式。在高校一门课的完成评价的方式,往往是学生给老师定向评价打分,评价系统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客观性,学生为完成任务敷衍了事,老师对于评教结果也不甚满意。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通过考试机制,考完试一门课就算结束,下一学期又有新的课程,判卷结果只有分数没有对错解疑和分析。因此,需要一种有实效的评价反馈机制。师生双向发展性评价是一种过程评价,基于教师与学生日常教与学的基本状况,注重日常学习和引导,最终的评价结果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的,通过综合比较分析发现双向主体的优势与不足,做出的综合判断结果必然是有价值,有利于双方发展水平、发展潜力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正确“三观”的教育,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合理有效地解决方式,不仅通过考试还要给予有效的激励和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注重长远发展。教师与学生都是具体的个人,存在个体差异,针对每个学生和老师的个体差异判断其发展潜力,实现教学相长。
“一体二维三环多元”教学模式,主要在于明确目标细化课堂多元互动做好教学工作,要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这种模式,各方面协调配合方能相得益彰。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堂教学要基于原则,抓住规律,运用合理的方式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
参考文献
[1]严文波.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17-20.
[2]孙其昂,王臻.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7):11-15.
[3]黄雪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实效性路径探微[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4(11):61-6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