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关于高校教师科研道德的若干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18 09:47:4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校教师的科研道德是其职业道德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教师科研道德相关的概念、存在的问题以及危害的认识,则有助于高校青年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研道德,并进而创建更有利于科学研究的环境。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科研道德

本文引用格式:康满春,等.关于高校教师科研道德的若干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53):103-105.

        根据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其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贯穿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凡是有人群和社会生活的地方就有道德。而职业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三大领域之一——职业生活中对应的道德,其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与人的职业角色和职业行为相联系的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普遍职业化分工的时代,职业群体从各方面主导着现实生活,职业道德己成为全社会的主导道德,在道德文明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恰如恩格斯所言:“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1]

        高校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其应该具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基本职能,而高校教师则肩负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使命。19世纪洪堡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观点后,科学研究成为了与教学活动并驾齐驱的主要活动,延续至今成为高校的核心职能之一。高校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而科研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人才,高校教师不仅是人才,还是人才培养者。因此,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之一的科研道德自然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2,3]

\

 
一 何谓科研道德?

      在认识层面上,科学研究是求知求真的活动,不存在道德约束的问题;但是在精神和体制层面上,科学研究已经形成职业体制并对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作用,因而在这一层面其存在道德约束,即科研道德。它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规范,是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保证,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术繁荣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同时,其也是人才培养和社会道德的重要方面,与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4]

二 高校教师科研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一)存在的问题


        高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科研人才重要场所。高校教师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主体,其所培养的研究生更是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

        当前,伴随着大科学时代的来临,科学研究不再仅仅是最初的个人兴趣和爱好,其更多地是国家社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事业,它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核心竞争力。相应地,高校和科研院所也更多地承担起为社会创造直接和间接的财富的功能,国家投入巨大的资源来推动科学研究,这一方面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科学研究利益化色彩日益浓重,加之社会大背景下的腐败、浮躁和不正之风以及市场经济下的功利主义,进一步加剧了科学功利化的进程[4]。

        如今,科学研究的队伍迅速壮大,其更多地成为很多人谋生的职业。但是由于有限的资源投入,使得目前的科学竞争非常激烈,而有竞争就必然与科研人员的个人利益直接挂钩。但是目前我国对科研资源的分配依旧是行政权力支配下的分配体制,缺乏科学研究的监督和处理机制,严重忽视了科学研究的学术性和公平性,而为了分得科学研究“大蛋糕”的一块,一些人或者说很多人在利益的驱动下会利用科学体制的漏洞或铤而走险从而违背基本的科学道德,如在科研项目的评定、论文的审稿等科研过程中,利用人际关系为自己获取更多的利益[5]。

        同时,我国的行政支配下的科学评价机制严重不健全[4]。在高校,对于学者的研究成果量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数字,如发表了多少篇SCI、核心期刊论文或者申请了多少项专利,以及申请到了多少项基金,此法看似简单易行,但却十分不利于创造求真务实的科研氛围,科学研究是需要静下心来专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能为了申请项目而科研。当前,除了一些真正科学家外,很多的科研“大牛”更多地是专注于拿项目,其自己对相应科学的研究少之又少,其花费了过多的精力拉关系,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参加专业领域的学术会议、讨论学术问题以及培养学生(有些甚至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让学生在自己所开的公司里为自己打工)并且貌似形成了一种分工,有人负责拿项目,有人负责开展项目。在此背景之下,本来能够做科学研究的人,为了生存,也必然得走上这样一条路。因此,也使得科学研究缺失了基本的核心,很多研究人员为了科研经费而科研,所研究的问题并没有真正地解决实际的问题,而科研也就仅仅是发几篇毫无价值的论文而已,而这正好是评价学者研究或者学术成果的指标,如此一来,真正进行科学研究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因为他们无法适应所谓的科研环境,而那些能够适应这等科研环境的人则如鱼得水,但却没有真正有用的科研成果,其中很多人更是为了名利,违背了基本的科研道德,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学术腐败。

         更为重要的是,在如此的科研环境中,高校所培养的研究生通过耳濡目染,也接受了我国现行科研体制中这一丑陋的“潜规则”,而这一“潜规则”则污染了科研环境,还腐蚀了这些未来的科研人员,败坏了科研道德,戕害科学研究的基本精神,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领域的创新。

(二)危害

        高校科研道德的失范不仅危及到了学术本身,还危及到高校、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和进步,更是危及到了下一代的成长。

       首先,科研要求研究者能够实事求是,而在科研道德失范的情形下,研究者为了利益,并不能真正地进行研究,其在研究中没有丝毫的创新,所研究的内容更多地重复别人的研究,所发表的论文更只是单纯地追求是否SCI或EI刊源。如此情形致使我国高校的科研原创力非常低下,在研究的概念、体系和方法上没有任何有价值的创新,结果自己不能更新现有的知识。

        其次,高校同时也肩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职能,而如果不能通过科学研究更新现有的知识,会严重阻碍对高级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必然的导致高校所承担的只能的难以实现,这不仅大大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也使得高校自身的价值和声誉受到怀疑,从而引发高校立身于社会的合法性危机。同时,高校所培养的学生也是科学研究的接班人,他们成长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未来的科研水平。如果高校自身已经成为科研道德缺失的重灾区,培养的要求不合理(如规定必须发多少篇论文才能毕业等,诚然,毕业是要达到一定要求,也必须要量化,但如此的要求必然造成急功近利做法,只会导致学生不是因为有了研究成果需要发表,而是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导师们漠视学术规范,不讲学术道德,只追求所谓的论文篇数,而忽略科研最基本的要求,那么所培养学生的学术道德就可想而知了,如弄虚作假、篡改数据,学术抄袭等。如此的下一代又如何承担起科学研究的重任。

         再次,科研不仅仅是个人的事业,其更与国家和社会密切相关,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力量。但高校科研道德的缺失严重时,科研的环境就被破坏了,有限的科研经费浪费于重复无用的课题之上,有用的科研人才因为无法获得充足的科研经费而大量流失,使得整个国家的科研水平停滞不前,让我国本就落后的科研和学术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越拉越大,而这样的危害对于国家则是致命性的。高校作为科研重地,其应弘扬客观和公正等理念,而在这一象牙塔中如果出现科研道德的败坏,那必将加剧社会风气的败坏。

三 高校青年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科研道德

(一)遵守高校科研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科研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是相对于更高层次的或理想的科研道德而言的,是每个从事科学研究的大学教师应该具备的最低道德水准,是科研道德的最后底线。如果这最起码的科研道德底线都不能遵守,那么科学研究就会无法进行[4]。在实际生活中,最起码的科研道德包括不粗制滥造搞低水平的重复、不抄袭剽窃他人文章及专著、不伪注、不篡改数据、不一稿多投、不做不符实际的宣传和广告等。高校青年教师在职业生涯开始之初就应该深切地自省,摒弃掉之前学生阶段可能接触和接受到的一切不符合科研道德的做法。说到底,科研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个人的道德水准,如果一个教师的科研道德存在问题,那么他作为教师显然是不够资格的。

(二)处理好科学研究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毕竟,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就是指导和教育学生,其能通过最直接的方式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必须意识得到责任的重大。能对一个学生甚至一群学生有积极的影响是每一个教师值得自豪的事情。同时,高校教师必须实时更新自己的知识,通过科学研究这样一种直接实践获取真知无疑是极好的手段,同时,科学研究也能够完成自我在科研上探索和创新的追求,何乐而不为呢!

\

 
(三)致力于创建更有利于科学研究的良好环境

        首先,促进个人科研诚信,良好科研环境的创建始于个人,每个人都应该严于律己,要遵守最基本的科研道德,培养自律、自检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能力。其次,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科研道德,在科学研究上树立更为高远的追求和向往,只有如此,才能多出科研成果和出优秀的科研成果,进而培养出更为优秀和科研素质优秀的人才,为未来科学研究良好环境的培养出优良的种子。再次,要健全监管科研行为的法律体制,出台一系列规范科研不端行为的政策法规[6],同时健全科研管理与评价体系,从而为科学研究的健康有序发展创建良好的学术氛围[7];对于当前科研中存在的违反科研道德的不端行为,要不留余地的处理,可以借鉴日本、美国等国关于科研道德建设的经验,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对科研不端行为进行调查和裁决。

四 结语

        高校教师承担着高级专门人才的职责,只有加强其对科研道德相关的概念、存在的问题以及危害的认识,才能有助于高校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研道德,并在实践中约束自己并坚决抵制违反科研道德的行为,进而创建更有利于科学研究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吴迪.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M].东北农业大学,2014.
[2]傅修楠.试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6):86-89.
[3]潘静莹,李奕,林巍巍等.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孰轻孰重?[J].教育教学论坛,2016,(38):217-218.
[4]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117-118.
[5]赵健.论高校教师的科研道德[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91-93.
[6]姚淞元,姚柏春,孙天敏.浅谈新入职高校教师的科研道德养成[J].教育教学论坛,2018,(34):75-76.
[7]高俊.高校青年教师科研道德失范及防御机制的研究[J].科技风,2018,(21):20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36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