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浅议精准视角下的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16 16:12:2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精准扶贫”是国家进一步增强对困难群众扶贫力度的有效举措,是切实解决民生问题的有力手段,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在校贫困大学生也自然成为是国家重点帮扶的对象。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每年百万大学毕业生所要面临的“谋生计”的大问题,但由于国内宏观就业形势面临经济放缓、待就业人数持续增加等问题,致使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用人需求下降而应聘要求却不断提高,在此形势下,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精准帮扶成为高校就业指导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

本文引用格式:王琳琳.浅议精准视角下的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9,6(50):35-36.

        贫困大学生相对的求职劣势引起了社会各方对此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为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实现精准帮扶的目标,需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通过帮扶对象的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拓宽贫困大学生高效就业道路[1]。

一 精准识别帮扶对象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自身的特殊性成为社会,特别是高校关注的重要群体。高校贫困学生主要涉及经济困难大学生和精神贫困大学生。

(一)经济困难学生识别

      经济困难学生通常是指由于原生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所产生的费用的在校学生。但经济困难学生的甄别一直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难点,目前比较普遍的做法是根据贫困学生家庭所在地政府部门所出具的经济困难证明结合学校、学生民主测评来评定经济困难学生身份,并且每学年要重新认定[2]。

\

 
(二)精神贫困学生识别

        精神贫困区别于物质贫困,精神贫困是指人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精神追求等相对短缺,所具备的基本生存技能与生活方式无法满足现实生活需要的状态。而经济的贫困更易于衍生出大学生的精神贫困,由于经济贫困使得部分该类群体大学生产生观念狭隘、精神扭曲、自卑等病态心理。这部分精神贫困学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心理表现,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也阻碍了他们融入社会,与人交际,适应工作环境,这也成为了高校就业指导的难点。

二 就业精准帮扶

        为解决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自身存在就业问题,各地高校开始积极探索,努力创新就业指导方式,实现就业的精准帮扶。从之前只是单纯的为贫困毕业生传递就业信息,帮助其求职与择业,承担功能单一的信息沟通渠道,逐渐转变成由一系列结合国家资助政策的综合性的就业帮扶措施,全面介入贫困大学生就业全过程,一方面组织各方力量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经济困境,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特别是专业背景、就业意愿、能力特长等,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为其在择业、就业、创业、职场提升等环节上提供指导和帮助,如组织专业培训机构为其传授知识和技能、组织用人单位开展宣讲招聘等,将帮扶贯穿到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整个过程中。

(一)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

        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经济困境,是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首先应健全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对所有在校贫困生进行物质资助,为学生缓解经济压力。对于大四贫困学生而言,高校应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努力降低学生的就业成本,减少求职过程中的花费,通过经济因素减轻学生的就业负担[3]。

        1.扩大经济帮扶范围,强化精准帮扶力度。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和需求,明确经济资助目标取向,分“奖”、“助”制度,根据高校认定的学生贫困程度,合理划分助贫帮扶资金。学校可以通过自身的社会影响,通过社会慈善机构、用人单位、爱心人士等多种社会帮扶力量,以奖学金、助学金、各种捐赠等方式对经济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帮扶,并且鼓励和倡议社会力量特别是用人单位与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这不仅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了经济保障,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为用人单位储备人才,提供高质量人力资源。

        2.完善勤工助学制度。如何实现资助育人一直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难点,而勤工助学制度则有效地将“资助”与“育人”结合起来,在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经济困境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价值观念。勤工助学制度把“输血型”助学变为“造血型”助学,遏制经济困难学生可能滋生的“等、靠、要”的依赖性。高校勤工助学制度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特点进行进一步的丰富,完善考核制度,进一步提升勤工助学制度的功效。

(二)精神贫困学生就业帮扶

        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承受物质贫困带来的困扰的同时,还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致使他们更容易形成心理障碍,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尽管就业指导工作日益受到高校及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从内容上大多侧重于就业指导的外在实用性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就业指导的核心内容,将正确的三观渗透到就业指导之中,落实到择业要求、求职心态、工作态度等方面。

        1.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业观是指在思想上对职业和工作岗位的初步认知和理念,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观会对其就业目标、就业行为等产生直接影响,为此高校因提高对于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认清自我,分析自身优势所在,树立正确积极的择业观念,制定较为高远的奋斗目标,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建设需要结合起来,将实现其人生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结合起来。

         2.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思路。贫困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偏远落后地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也是少数,所以家长和学生对大学生的身份期望值很高,大学毕业之后就一定前程无忧,肯定会有待遇各方面都比较好的工作。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高层次人才集聚于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这样的“精英教育”思维定势束缚着贫困大学生对自己准确的市场定位,限制着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道路[4]。

        就业是民生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鼓励贫困大学生参加“支教、支农、支医”的三支活动;倡导贫困大学生到中西部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就业,到基层单位就业。

       3.提供更多学习、实践平台,提高职业技能。在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下,贫困大学生想在求职中和其他学生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就需全面提高自身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根据当下市场的需求,完善自己的人格,努力增强自身的能力,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此满足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学校要为贫困学生制定全面细致的综合素质培养方案,特别要注重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诚信意识、吃苦耐劳精神,积极向上的态度等诸多方面的培养,以此增强贫困大学生在就职中的综合竞争力。例如,学校在对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上,可以有所倾向,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可以优先考虑由贫困学生来担任。为贫困大学生多争取助管、助教等岗位上,为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在历练中有所提高。在专业课程学习方面,可以为学业困难的贫困学生增开辅导课,组织学业优异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选拔优秀的贫困学生参与主页教师的科研团队,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等,在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增开实验课、讨论课,通过校企合作提供企业见习机会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5]。

\

 
三 结语

      总之,贫困学生的就业帮扶需要精准的识别、定位,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来解决高校贫困毕业生的就业困难,提高贫困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精准扶贫。

参考文献

[1]姚红雨.就业中的忠想政治教育[N].安徽日报,2001.
[2]余德平,管路平,查树贵,等.复杂介质地震波场的数值模拟研究[C].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2002.
[3]曾继平.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高校贫困生就业指导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3):65-66.
[4]郝辉南.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0):118-119.
[5]叶一舵,何小芹,付贺贺.基于社会比较的贫困大学生相对获得感提升路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8,5(19):316-3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25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