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以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特点和新趋势为切入点,结合个人工作经验,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认知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现状与难点,进而尝试提出相应的建议。这一过程,也是通过了解和廓清高校建设一流大学的新任务指向以及教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进而达到深入思考高校本科教务管理工作的规律与发展趋势,为今后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本科教务管理;现状;改进建议
本文引用格式:李兆芹.高校本科教务管理工作现状与改革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6(50):165-166.
本科教务管理工作是保障高校本科教学正常运行的关键一环,其高效、保质完成对于提升整体本科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教育教学改革步调不断加快,高校对教务管理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教务管理工作面临更大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新的挑战,顺利完成转变和自身成长,是每一个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尝试通过自身工作经验和个人思考,厘清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新发展,为今后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一高校本科教务管理工作特点与新趋势
(一)规律性与突发性并存
高校本科教务管理的基本工作是有周期性的,如教学计划、课程安排、考试等事务,这些工作可以提前规划并作出预测,以保证工作顺利完成。同时,本科教务管理工作还需面对某些突发性的工作,如学籍异动情况,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新增工作或者学院新发展方向或目标(如专业的国家认证或国际认证)所提出的新挑战[1]。这些突发性工作因其特点就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反应的灵活性、开阔的视野和相应的创新能力。
(二)繁杂性
高校本科教务管理工作面对的因素繁多、涉及范围较广,从基本的教学运行到最终的教学质量,每个环节都囊括了大量琐细工作。加之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培养观念等的改变,传统教务管理的内容已不能涵盖现今教务管理工作的范围。以教学质量监控环节而言,从教学听课、教学巡查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均涉及大量前期工作以及后期反馈和改进工作,工作更加细化和深化,工作量也随之增加。这就更需要教务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工作把控能力和全局意识,把教学质量监控的每一个“链环”做好[1]。
(三)精细化和人文化趋向
随着高校本科教务管理工作模式的日渐成熟,高校更加关注质量和文化建设。首先是通过进一步深化管理的规范性,以求得管理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同时,通过对细节的完善和把控,逐渐渗透人文关怀,进而实现文化内涵的提升。教书育人是一项神圣的工作,而面对教书育人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教务管理人员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关注教育发展规律中对“人”的关怀,以此为出发点来考量具体工作的开展。
二 高校本科教务管理工作现存问题与阻碍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涉及两大主要因素:具体而微的管理工作和执行工作的管理人员。两方面相辅相成,又各自由不同的因素构成。第一,教学管理工作是实现本科教学有序开展,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有效辅助师生教与学,进而提升教学质量的一系列具体工作。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在管理过程中,人本管理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高校在现有体制机制下,本科教务管理工作目前仍主要以行政管理为主,人本管理虽有提倡,但暂时还在摸索的过程中。对教师、管理人员的精神、情感等方面的人文关怀不够,其主体地位淡化,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工作价值认知等有一定消极影响。同时,实施人本管理将会对教师和管理人员提出更高要求,只有其具备相应的意识和素养,才能够在其关于学校事务的参与度和主观能动性上得到切实支持和保证[2]。
(二)教学管理研究不够,倾向于以目标任务为导向
以目标任务为导向,对提高工作效率、达成设定目标等具有指导意义,但是过于强调这一点,则存在一定风险性,容易使教务管理工作轻视教育教学规律研究。或者会使得某些教学管理研究工作的成果,暂时得不到实际使用或广泛推广。因为以具体数字为表征的目标任务,可能会与以重视过程性、促进人的本质性成长为表征的教育教学规律存在一定冲突。
第二,高校教务管理人员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一方面因其个人性,对国家和学校文件精神和政策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另一方面,在繁杂工作过程中,往往会在不自觉中被工作“淹没”,存在一定被动性。因而,教务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教务人员的管理理念与学校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国家教育新动态、学校教育新变革和新举措等,需要教务人员的及时关注和认真学习,但是在背景深处的观念性变化,不仅需要积极的态度,同时也需要一定理论的支撑。而现在高校中的教务管理人员大部分都不具备教育学或者教育管理等专业背景,在及时更新个人教育教学观念、教学管理理念和方法上存在一定局限性[3]。通过经验积累来弥补理论的不足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这就要求一定的时间成本。
同时,每所高校自身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教育教学理念在基本大框架下又各有特色。这也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具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能力、自我提升的能力。
2.繁重工作造成的压力,管理队伍存在不稳定性。高校教务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学校争创一流大学过程中新的挑战等,教务管理工作量逐渐增大、工作要求逐渐提高,这些对教务管理人员都造成了相应的压力。日常工作的繁琐,工作程序有些流于固化,易于消耗人的热情,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激发不充分,这些因素对管理人员队伍也造成了一定影响,流动性逐渐增大。
三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改革举措
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日益深入,大学内部管理体制必将作出新的适应性调整,并相应地推进具体教务管理工作的改进,保障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一)加强顶层设计,导向“大学治理”
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就要敢于变革传统,持续探索高校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要变大学管理到大学治理[3]。大学管理与大学治理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是两者的内涵却有巨大差异:大学治理更加强调大学主体的参与度、工作创新的活跃度、对其智慧的激发与尊重等。逐步探索大学治理途径,将会是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改革的助推器,其精神内涵将会推进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开展[4]。
此外,就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方面而言,要重视教务管理工作对高校教学质量发挥的作用,加强对教务管理和工作人员的关注,鼓励并制定教务管理人员的能力提升计划,逐步将人本管理落在实处,保障其尊严感,激励其成就感。这也是体现大学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加快提升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时代,各种电子化管理技术层出不穷,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可以积极加以利用,提高工作效率。随着现在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的趋年轻化,管理理念的更新更加容易,对新的管理手段和工具更容易接受,有助于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但是,因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前期设计工作尤为重要,不能本末倒置,反而增多工作环节和工作量。此外,对高校管理工作来说,利用好大数据的处理结果,如学生成绩分析、评教结果等,将有助于其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5]。
(三)加强高校教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高校教务管理人员是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其素质决定了管理水平的高低。高校要鼓励教务管理人员立志高远,努力磨炼、提升自身素养。一方面为保证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要关注并制定教务管理人员的提升计划,支持其职业技能的提升并有意识培养后备人员。
另一方面,作为研究型大学的教务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支持其通过与其他高校的交流、与师生的交流,开阔眼界,关注并理解教学主体的想法,不断提升管理水平,逐步培养沉静型领导的素质、业务素质、创新素质和法律意识[4],紧跟高校发展步伐,进而建设一支符合时代、高校要求的高素质教务管理团队。
参考文献
[1]仲云香.新时期高校教务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探讨[J].现代交际,2018(22):164-165.
[2]徐慧珺.基于服务理念的本科教务管理工作机制构建研究[J].山西建筑,2018,44(29):243-244.
[3]马毅.高校教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新西部,2018(18):109-110.
[4]宋志邦.基于用户体验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交互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7.
[5]胡五生.大学治理视角下的大学章程建设研究[D].南昌大学,20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