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翻转课堂在高职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15 14:16:4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对于高职计算机教育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让现代课堂更加多元。丰富教学手段是现代高职计算机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翻转课堂既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也是一种科学的教学工具,可以提升综合教学效果,在实践中,需要高职计算机教师积极探索,提升高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翻转课堂;教学创新

本文引用格式:杨筱慧,吴妮真,蓝敏.翻转课堂在高职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50):285-286.

        在教学实践中,高职计算机教育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翻转课堂被广泛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对于高职计算机教育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高职计算机教师要积极探索,寻求科学的应用方式,通过组织学生有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1]。

一 网络时代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特点

       在开展高职计算机课程教育创新过程中,不能忽视现代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影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传统高职计算机课程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现代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可以迅速获取资讯,其掌握获取的信息量大幅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思想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对于事物的认知有了更多新颖的角度,所以更要求个性的张扬和解放,这对于高职计算机课程教育创新来说,也进一步提升了难度。此外,现代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每个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媒体终端发布信息,成为信息的发布主体,多种思想和信息的传播速度、影响范围与日俱增,这也是现代高职计算机课程教育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2]。

二 新常态下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计算机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当中,我们常常提到因材施教,这种方式不仅对于学生的选择有所帮助,同时对于知识的选取也是有所裨益的。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及创新对于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意义,所以许多教师也在教学当中大量的引入创新性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好的尝试,但是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仍将自己的思想限于学科的教学,没有对于计算机课程教学进行灵活的处理,只是按照常规的授课方式和节奏,进行高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这也是造成知识传授与学生接受失调的一个重要的原因[3]。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时候,应该采用更为巧妙的方式,让计算机课程知识与思想实践教育进行有机的融合,让学生在教学中能够获得自我的成长,尤其是对于较为深刻的认识,应该更加谨慎的处理,让学生能够在钻研探索中获得一种自己学习的能力,并对计算机课程内核产生兴趣,拓展教学的宽度,让创新性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焕发生机。

(二)计算机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认知

         计算机知识体系庞大,因此,在不同内容体例的计算机知识中,应该选取符合学生认知的内容进行教学,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高职生而言,对于计算机课程的认知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应该通过一些与其生活较为接近的事例入手,展开相关的翻转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体验[4]。但是,在目前的高职计算机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只是照搬的形式,并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和系统化梳理,认为知识即是有意义的,内容丰富对于学生的发展就是好的,其结果往往是相反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学生认知能力与知识选取之间的关系,从而造成学生难以接受,教师而又将更多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恶性循环,所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重视计算机课程知识的选取和实践知识的有机结合,让二者能够相互融合,达成一致。

\

 
三 翻转课堂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明确高职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高职教育创新实践中,教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传统高职计算机课程教育实践中,教师的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但是,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教师创新角色定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高职计算机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创新实践中,要深化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既是学生的创新者,同时也是学生的朋友和帮手,在实践中,教师要对自身这种角色定位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既要遵循基本的创新规定,并参与到教师创新规则的制定当中,同时要灵活开展教学,提升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师创新的科学化水平,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不断引导学生,同时通过组织多样化的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能力,实现计算机课程教育精髓的有效渗透[5]。基于此,在高职计算机翻转课堂教育创新工作实践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也发挥着桥梁纽带的作用,能从更多的层面了解和接触学生,对于丰富和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教育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教师通过翻转课堂可以获取更多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创新策略,提升高职计算机课程综合教育创新水平。

(二)提升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认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多媒体设备在高职计算机翻转课堂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代多媒体教学体现出了许多优势,包括方便、快捷、知识容量大的特点也确实给高职计算机课程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多便利的条件。对于高职计算机翻转课堂,我们不应该在课堂上占据大量的时间,从而冲淡计算机课程学科本体性内容的讲解,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软件、微课等形式,将所要传授的知识用这样新颖的形式进行有效的浓缩,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扩大其认知的容量。达到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6]。当然,在高职计算机课程多媒体手段应用的过程中,应该保存知识的内核,创设意境,加深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知识的认识,而不是用鲜活多样的手段来替代知识本身,这样容易喧宾夺主,需要教师加以注意。作为教师,要认清翻转课堂教育发展形势,探索积极、多元、科学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实现教育创新目标。

(三)翻转课堂强调实践性教学

          实践教育在高职计算机翻转课堂教学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实践教育之所以成为教学中的难点,是因为其具有可开掘的内容,只有教师将实践教学进行处理,才能让学生在教学中获得丰富的发展。对于高职计算机课程课堂教学而言,翻转课堂正是一种实践的引导,也是一种实践教育的发展,有助于提升计算机课程综合教育效能。在高职计算机翻转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仍将关注点放在知识的传播和计算机课程能力的培养上,并没有沉下心,走入翻转课堂教育的殿堂,让学生进行计算机课程知识内化,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重视实践性教育也是对于教学内容的有效延伸,能够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为学生的认知提供更多的素材,让他们在整合中发现翻转课堂的意义[7]。

(四)探索主题性教学活动

       在高职计算机翻转课堂教学设置过程当中,应该用主题性活动来替代整节课的讲解,这不仅是对于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的保障,同时也是对于计算机课程学科教育的良性改善。对于计算机课程知识的讲解,可以选定某一特定主题,并利用探究式的活动进行深入的研究,让学生在课下也能够获得新的认识。并借助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计算机课程学习的互动性和生成性,让学生通过主体性研究进一步深化对于高职计算机课程知识的认识,丰富课余活动,提升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价值。

\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高职计算机综合教育水平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普遍表现为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教学体系性不足等,如何提升高职计算机课堂教学综合水平,是所有教师都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利用翻转课堂开展教学,可以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教学体系中,提升学生的综合感知能力,实现教育创新。下一步,需要高职计算机教师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学习潜能,实现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宋豫军.翻转课堂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现代信息科技,2019,3(1):126-128.
[2]乔亚丽.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数码世界,2018(12):118-119.
[3]洪世勇.基于SPOC的高职计算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0(4):45-47.
[4]邵峰.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翻转课堂模式教学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23):117-118.
[5]王志强.翻转课堂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9):399.
[6]黄娈.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23):168-169.
[7]周娜.高职计算机技术应用课程"半翻转课堂+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改革与研究[J].科教导刊,2018(33):113-1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13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