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当前推广少儿经典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15 13:45:4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伟大民族,长期积淀的经典文化成为当前中国少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也能在生活中感受到文学或者经典的深厚底蕴。本文主要围绕当前经典教育存在的两个问题来讨论:一是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力量,未能有效地传授;二是学校教育体制中未涉及经典教育。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起模范带头作用,自身学好经典,再将经典的内容教授给学生。教育部以及学校应该大力开发相关教材,将其作为一门学科,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组织多种课外活动,丰富教学方式,使得经典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关键词:少儿;经典教育;文化传承;应对策略

本文引用格式:张永妮.当前推广少儿经典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9,6(51):246-248,251.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举行座谈会时说道:“我很不赞同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1]。”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得出,应该将经典文化发扬光大,坚持文化自信,走中国道路,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进年轻一代的教育体系中。借助学校的力量,在拥有良好氛围下,专注于学习经典著作,在儿童的心灵里埋下希望的种子,期待未来经典文化能在每一代人心里茁壮成长。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进行国学经典教育,不仅是少年儿童个体发展的需要,更是推动我们传统文化发展的需要[2]。因此,在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倡经典教育,通过经典希望对孩子的人格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

一 对经典教育的概述

(一)经典的概念


         “经典”一词,在《辞海》里面的解释为“一定时期、一定阶级认为最重要的著作”,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经典”包含有三个义项,一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二是泛指各宗教宣传教义的根本性著作,三是指著作具有权威性[3]。本文中的“经典”一词更多地侧重于具有时代影响力并具有一定权威的优秀著作。中国的经典著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如《诗经》、《孝经》、《论语》、《孟子》、《大学》等篇章;二是优秀的古诗文,如:唐诗宋词等;三是广泛流传的古代蒙学读本,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千家诗》等适应中小学生的中华传统经典著作[4]。“经典”著作与读本都是通过时间的洗涤、社会的筛选传承下来的,将诵读经典作品提上日程,在校园中提升文化自信、感受文化的神奇。

(二)经典教育的概念

       经典教育就是让儿童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0-13岁),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开发孩子的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5]。通过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帮助孩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言语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总体来说,经典教育是基础教育,对儿童的语文底蕴、人文底蕴、好习惯和高尚道德都是很好的提升。所以当前大力推广少儿经典教育势在必行。

\

 
二 当前推广少儿经典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经典的认识不够


          唐代韩愈在《师说》里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6]。”教师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答疑解惑的专业人员。经典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会更加严谨,更加高深。而对于当前大部分老师的教学素养似乎跟不上经典教育的步伐,意识上还没有开始重视经典对于小学生的重要性,明白经典对小学生人格的发展、智力的开发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教学方法上,也没有总结出适合于实施经典教育的教学经验;自我储备中,对于经典著作的阅读、剖析也比较浅薄。在这种情况下,经典教育就无法在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所以教师是当前推广教育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群体。

1.应试教育下教师教育教学目标发生转移

       “应试教育”不同于“素质教育”,它把教育视为社会的客体(教师、学生因而都被客体化),视为终极目的[7]。基于此种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目标就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到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学生道德发展、人格培养则成为一缕虚无缥缈的东西。那么,对于经典教育就更加得不到重视,教师大部分的时间也都用在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将自己所带班的学科成绩提到年级之首,得到学校以及家长的认同和赞扬。所谓的“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却培养出一批批有着高智商却缺乏道德意识、心理脆弱的年轻人,教育的内在价值无从体现。

2.教师自身社会压力大无暇学习经典

         教师最基本的身份是一名普通公民,另外一个特殊又神圣的身份就是一名人民教师。作为公民,也让教师背负着重大的压力。社会的竞争压力、家庭的生活压力可能是最沉重的,要考虑或者承担的事情更多,那么留给教师这个身份的时间以及精力又会剩下多少呢?每天要备课、上课、学生作业的批改、课后作业辅导等等一系列工作可能都忙得焦头烂额。那么,又要去学习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对学生进行经典教育,可能真的会顾不过来。教师自身都没有学习或者了解经典,肯定就无法跟学生更好的交流,向学生更好的传授。古时候,孔子言传身教,给自己的弟子讲授《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传承。孔子作为老师,自己首先对这些著作有了很好的掌握,才能广纳学子,让他们接受熏陶与学习。所以当前教师对经典的掌握还有所欠缺,不能很好的给学生讲解这方面的知识,成为当前推广少儿经典教育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3.学校未能调动学生学习经典的积极性

         未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是说学校没有很好激发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的动机。学习动机是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8]。学校要因势利导,唤醒学生学习经典的情绪状态,然后对经典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成为学校的主要任务,因为学校的学习生活往往比较枯燥、乏味,课堂上认真地听老师讲课,课后进行练习,而自主空间相对就比较狭小。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学习便成为一种负担,更不要说去阅读我国的传统经典著作、领略经典文化,感受经典魅力。所以目前在小学阶段推广经典教育,这是一个必须面对并且解决的问题。

(二)学校体制中未充分涉及经典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经典教育要推广实行地比较好,最主要的还是要看学校在这一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学校体制中并没有涉及经典教育。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以及经典教育对学生、教师、学校整体发展的重要意义。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当代教育发展中产生了无法磨灭的印记,高分数、高升学率迫使学校为此趋之若鹜,并以此赢得社会、家长的信赖,却不利于学生长久的发展,对整个社会也起不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学校如果能够认识到这是一个有价值并且对学生的未来都会有很大帮助的项目,那么它就会发挥学校本身的作用,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上都会重新思考、建立创新体制,为我们经典教育的良好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升学率为第一目标,未能高度重视

         目前一些学校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升学考试来组织实施,学校的教学内容完全服务于当前的考试,只要学生的成绩提高,学校的人文素养方面就不会涉及很多。而对于经典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地重视,与古时候学校教学的宗旨“育人”越来越远,学校就成为制造大学生的“工厂”。当真正步入社会之后便会遇到很多问题,就业、生活上都会显现出教育留下来的许多诟病。素质教育、经典教育在学校中真正落实就成了一个很困难的事情。

2.教育体制中未能融入经典文化

         政府在体制设置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漏洞,教育过程中,高考成为全国各界人士高度关注的话题,使得家长与学生都把高考作为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从小学开始,学生的一切学习都在为高考服务,过分地夸大、渲染使得在教育体制中高考占了很大的比重,而在小学或者初高中的教学内容中对经典文化的部分纳入极少。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经典不理不睬,从思想上、观念上根本就没有重视,更别说把它当作一种学习。这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已经若隐若现地留下了伏笔,在他们看来,经典的一些东西,想学就学,不想学也无所谓,也就对此类文化没有兴趣。经典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悄悄地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之中消失殆尽。所以,重拾经典,突破应试,是我们现在每一位中华儿女深深爱上本国的经典。

3.校本课程中未融入经典教育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特色为本的课程。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独特的一面,都是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学校则应该最大程度上去开发这些文化,编成教材,教师首先能够有很好的掌握,然后让我们的学生去了解、去学习,除了必要的国家课程的学习之外,留出更多的时间去阅读一些经典著作,了解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魅力。而现在学校则以成绩、升学率作为目标,对经典的学习,课程上没有系统的安排。开发力度不够,学生就算想在课余学习,也没有一个很好的平台。

\

 
三 当前推广少儿经典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重视经典


         各大学校应该从意识上必须开始重视传统经典文化,在学校开发经典课程。国家现在已经认识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作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尽到传承的责任,而要很好地将份瑰宝传承下去,就需要在年轻一代学子身上注入心血。所以学校就必须承担起这个任务,面对众多的学子,我们要有很明确的计划、有方法,有策略,让学生在意识上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开展有关经典文化的活动,营建浓厚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对经典产生良好的兴趣。如:组织学生阅读、举行古诗词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引用经典诗歌等活动。这一系列的做法对于学习经典都是一个好的开始,在基础教育阶段融入经典文化,使传统的经典文化在小学生的脑子里生根发芽,对其文化素养以及思维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开发经典课程

        前几年,有人就提出要取消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文化部分的内容,于是习近平同志就在一次座谈会上表达了他对取消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词的强烈反对态度。这使得取消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的偏激思想得以及时矫正。显然,将经典文化作品融入中小学教材中,教师可以通过现实课堂将经典文化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深刻感受文化的魅力。当然,在开发课程时,我们应该注意,对于古代经典,我们应该辩证地去看待,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来为今人所用,为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教师首先应该树立模范作用,学好经典文化知识,才能给学生更好地传达经典的思想,经典的魅力。

(三)提高教师经典教育方面的素养

        教师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终身学习的良好心态。教师自身的文化基础对经典古诗词的诵读质量和积累数量有较大影响。随着当今核心素养与深度教学理念的提出,教师就必须深入了解经典的内涵,让自我的理解达到一定高度再以课堂的方式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学习经典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静下心认真地学习古代经典著作,将当时作家的写作目的、写作手法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进行深入地学习与感悟,将其内化为属于自己的知识。当然这对于教师自身来说,都会是非常大的提升,教师能够在这个过程中积淀更多属于自己的思想。所以需要我们的老师能够在期待中坚持不懈,期待孩子们的点滴变化。让学生长期在阳光雨露的沐浴中,收获更多精彩的瞬间。

(四)有计划地阅读经典著作

         一直在说读经典,那么哪些著作算是经典呢?这里本人根据年龄分别来进行介绍。0-3岁建议直接读《论语》。这个年龄阶段的小孩基本没有自学能力,需要借助家长以及外界的辅助工具帮助幼儿进行学习,比如听当前一些软件朗读的诗歌,观看简单的绘本图片。3-8岁,建议读《弟子规》,这一文本对这个阶段小孩的行为习惯方面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启发作用。8岁以上,就可以读《论语》。这一著作可以被称为经典著作的最高成就,儿童通过阅读可以更进一步感受传统经典的伟大,接着就可以读《大学》、《中庸》、《老子》、《三字经》等等一系列的作品。这些著作都是为孩子积累字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后读经典就会有这些著作作为基础,理解、思考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成为一生的宝贵财富。

(五)激发学习动机,唤醒学习兴趣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马儿不喝水,非要把马儿牵到河边逼它喝水。这就好比部分学生,把知识放在他的眼前,但他对此却无动于衷。当然,你也不可能硬拉着他学。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年龄、知识储备水平、兴趣等方面来调动。在经典教学中,注意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更多地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诵读经典著作或者多人进行经典片段的表演等,都能吸引他们了解经典、投入到经典学习的活动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不仅要满足教学方法的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对经典内容的深度解析、深度挖掘,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活跃他们的思维,站在较高的位置欣赏经典文化,并且抒发自己的感受与体验。

(六)学校组织学习经典主题活动

          在学校,除了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的传统经典的作品之外,在课堂之外,也应该多组织一系列的经典主题教育活动,比如经典专题讲座,邀请学生和家长一起倾听,诗词竞猜、诗歌朗诵等。近几年,中央电视台也推出了一档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与赞赏。因为它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华民族也有许多经典的文化,需要我们不断地传承。在学校,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举行有关传统国学知识竞赛或者类似的诗词大会。让学生学习经典的方式更加的多样化,而不是一味地低头阅读,可以将其转换为有感情的朗诵,甚至以话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人心,亲身感受经典的无穷魅力。当然,我们也能够让经典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去博物馆、纪念馆领略那个时代的经典魅力。走出校园,用实际行动践行经典文化传递出来的真谛,呼吁全民参与到经典文化的学习中。在学习经典的主题活动中,要特别注重给孩子灌输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采用不为人知的方法去使用熟悉的物体,鼓励编故事、讲笑话和做智力游戏,鼓励以不寻常的方式使用材料[9]。这样的话,即使没有教师教,学生也能够自主地学习经典文化。

四 结语

        本研究只对有关“经典”的两个问题进行了分析,有关经典教育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比如,如何让经典教育走进每一个普普通通的学校,走进我们的家庭,如何让全体公民都融入经典文化的学习热潮中等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经典文化一定会绽放耀眼的光芒,成为这个时代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1]杜尚荣.从观照到自觉:让经典文化在基础教育中扎根——兼论古诗词在中小学教材中的存在价值[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02):42-44.
[2]黄伦峰.国学经典教育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研究——以漯河市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1(30):7-9.
[3]杨丽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袁建琼.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中渗透方式的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5]周凤梅.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韩愈.《师说》.
[7]彭薇.关注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9]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12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