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诊改”视角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15 10:23:2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困境,本文从“诊改”视角提出了“一核心,四衔接”的教学改革思考,希望有助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诊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李伟棠.“诊改”视角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50):41-42.

       “诊改”是教学诊断与改进的简称,是自下而上的自我教学改革。2015年6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2016年4月7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布了的《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37号);特别是2017年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强调“以诊断和改进为手段,促使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次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这些重要文件的相继出台足以说明国家对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视——各个高职院校、每位教师对各个专业、课程及每个教学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教学诊改势在必行。

一“诊改”实施的意义

        教学诊改是职业院校内部的一场深刻的、自下而上的改革,高职(包括五年制高职)教学诊改的特质之一是学校履行好培养品牌学生和打造优质课程两大职责,而打造优秀课程又是培养品牌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种形势下,职业院校的各位教师应积极参与教学质量提升的研究和实践[1]。“诊改”,其出发点在于解决真实教学状态中的实际问题,是基于问题导向的改革思路,它与以往的“评估”在本质上的区别是;“诊改”是自下而上的“看病”,而“评估”是自上而下的“体检”。以更新理念和改善行为其根本目的,同时它还包括“诊疗”“反馈”“矫正”和“解救”四个过程,对促进专业学习,解决教学障碍,改进和加强教学活动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在教学系统中起着调节和质量保障的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控制和强化作用,对教师的授课活动提供诊断信息、全面排查教学问题、正确把握施教方向的功能,是从反面寻找科学的教学与学习理论和方法,减少教与学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教师和学生尽快按照科学规律活动,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目的[2]。

二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现状

         然而,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教学目标单一,仅限于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技能;教学内容脱离社会职业需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式跟进现代化的信息输入输出方式乏力;教学评价不够客观,不能起到促进教与学的作用。由于生源质量逐年下降的缘故和社会、各个学校对高职生英语学习认识的偏颇,使得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工作积极性受挫,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急需要来自一线教师的自下而上的改革,才有存在和发展的出路。

三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根据以上“诊改”实施的意义和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很有必要按照“诊改”的思路提出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具体可从“一个核心,四个衔接”的理念出发。“一个核心”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四个衔接”就是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要衔接社会职业的需求、学生的知识水平起点、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更为科学的评价考核方式手段。

(一)一个核心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要为培养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服务,加强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3]所以,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教学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职场英语应用能力为核心。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公共英语课服务于专业课程的作用,并且使得公共英语教学找到存在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一门基础公共课,而且是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层次的重要课程。高职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不仅是知识传授、技能的操练,也是任务和项目的教学,在真实工作语境中运用英语知识技能处理问题、解决问题[4]。这应该成为公共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

(二)衔接社会职业需求

        目前,大多数高职生英语基础较差且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所学公共英语和职场没有或只是很少联系。所以,通过深入相关行业、用人单位和与专业任课老师及学生沟通探讨来了解公共英语教学的实际需求,让公共英语教学成为有源之水,有的放矢。通过调研发现,不同的工作岗位对英语的需求不一样。服务行业要求应聘者具备在工作场合中利用英语进行交流或商务会话的能力,如与外籍同事交流或接待外宾;操作性较强的行业则要求应聘者能看懂工作仪器、说明书、维修手册等英文资料、回复英文邮件及利用英语获取国外最新科技信息的能力。[5]根据各个行业对英语的不同需求,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可以分组联合自主选取并编写该专业的英语教学材料,应该将英语基础知识融入到行业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中去。以该行业所需要的某种或某几种英语技能为突破口,而不是面面俱到,泛泛而谈。

\

 
(三)衔接学生知识水平起点

        目前,高职生普遍英语基础较差,不会学、不愿学的现象比较普遍,但也不乏少数学生英语基础不错,而且会学习、愿学习和能学好。所以,很有必要进行有区分度的教学,给优秀的学生进行更深度的引导和教育,让优秀的学生更优秀;对于英语学习没有入门的学生,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其对英语学习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能够掌握基础的英语技能。通过分层次教学,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同学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获得感,这样才能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专业方向,把基础英语的听、说、读、写和译的技能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并且由于专业特色而突出其中一种或者多种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深切感受到公共英语是可以学习的,并且能够有所收获的。

(四)衔接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课堂已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了,老师也不再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一言堂、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外加一部录音机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各自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情感、个性进入到教学过程中来,这就使得“沟通”与“合作”的教学活动富有创造性、开放性、复杂性和多变性[3]。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配以图片、视频、音乐、动漫和软件,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受到来自感觉、听觉和视觉的多方面刺激,加深英语学习者身临其境的感同身受。通过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交互使用而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拉近英语学习与现代化信息输入和输出模式的距离,缩短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差距。通过课堂师生、生生互动,促进真实情景中语言的输入输出;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拓展实际学习和使用英语空间:如单词接力赛,英语角、模仿秀、配音大赛、英语话剧表演、英语口语大赛、英语演讲、英语辩论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总之,所有的教学手段和方式的使用,都是围绕着让英语学习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的目的。

(五)衔接科学的评价考核方式

         对于目前高职生学习英语方面的惰性和无所适从的感受,必须从学生学习的评价考核方式手段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应该加大对平时学习过程的考察力度,而不应主要凭一张试卷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就是说形成性评价应该和终结性评价同等重要,甚至前者比后者更重要。不仅考察学生对语言知识技能的了解、掌握和应用,而且要持续考察学生学习能力、情感和协作精神,从而帮助学生掌控学习的学习进程,从而让学生有被评价转换成评价的主体,逐渐形成合理的自我评价和对同伴客观的评价。具体可细化为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评价。课前通过学习老师上传网络的学习资料、完成相应的的测试、在相关群组进行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进行,主要考察学生自主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课中通过考勤、抢答问题、小组内活动参与和发言、代表小组发言、生生互评、小组互评等活动,考察学生个体参与能力、群体内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公平公正评价他人和自己的能力。课后通过开放性和探究性作业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能力。

四 结语

       总之,“诊改”应该是来自教学一线的老师自发的自我教学反思和改进的过程,因为各自面临的实际教学状况不同,所以“诊改”并没有一定的定理、公式可以遵循和套用,也没有固定的既定目标,唯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维模式可遵循,而且其进程往往是螺旋式上升、循环往复的。当然这一过程不能脱离当前整体的教育形势和教育背景,更离不开相关教育部门和各个学校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

\

 
参考文献

[1]朱安莉.诊改视域下“一轴心、四融入”在高职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9):93-96.
[2]吕路平,童国通.基于五位视角的高职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7(20):51-55.
[3]韦宁,蔡淑红,王恩亮.高职公共基础课平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索[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4):89-90+93.
[4]王建杰.基于工作过程的行业英语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J].传播力研究,2017(11):131-132.
[5]李文婷.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3):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10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