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巴基斯坦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研究 ——以苏州市 Z 校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14 17:10:2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推动了沿线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巴经济走廊的兴建令巴基斯坦来华留学生数量日益增长,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也愈发引人重视。文章对苏州某高校的巴基斯坦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研究,旨在了解留学生在苏州的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和心理适应情况,探讨增强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建议,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留学学业。

关键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巴基斯坦

本文引用格式:廖萍,等.“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巴基斯坦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研究——以苏州市Z校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53):169-171,183.

        现当代,“一带一路”是令全球瞩目的中国倡议。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文件中明确指出:“推进‘一带一路’,为推动区域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大契机。”在这一背景下,作为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的职业高校,苏州Z校于2017年,招收了首届82名以巴基斯坦学生为主的学历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从母语文化跨越到汉语文化,其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跨文化适应的问题和障碍,如何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越来越被学者关注。

        陈国明教授(2012)指出“跨文化适应是由互动者的文化精神引领的持续性的博弈过程”。[1]他认为“跨文化适应在本质上是跨文化对话,是一种跨越边界的游戏。跨文化对话需要彼此互动的空间,在此空间中交际者互相尊重,彼此耐心商讨,协力达成跨文化共识,从而构建和睦、互惠的跨文化关系。”[2]Ward指出,“跨文化适应分为社会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心理适应是以感情反应为基础,指在跨文化接触中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社会适应是指适应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能力,是否能与具有当地文化的人有效接触和交流”[3]跨文化适应的研究对象一般分成两种类型,一类是在异国文化中长期生存的个体,如移民;一类是在异国文化中短期生活的个体,即“游客或访者”,留学生则是属于后者。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是指留学生在留学国家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对新环境的适应过程与交际能力的过程。[4]本文以巴基斯坦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围绕他们在苏的学习和生活及心理状态进行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探究他们跨文化适应的现状和困难,以期能为增强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打造包容开放的校园环境,为学校相应的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一调查内容与结果

        本文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法,内容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留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国籍、年龄、性别、学历、来苏留学时间及毕业后发展规划等。第二,学习适应度调查,了解留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汉语学习等方面的情况。第三,生活适应度调查,分别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留学生的适应程度。第四,心理适应度调查,了解留学生来苏后的人际交往及心理变化状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1份,留学生基本为年龄18-30岁的青年男性,大部分为高中学历,没有海外留学经历,大部分学生汉语基础为零或者薄弱,他们选择苏州主要是政府提供的奖学金,毕业后有52.5%的学生选择在中国继续学习深造,16.8%的学生计划回国求职,14.9%的学生愿意在中国求职,55%的留学生对学校为留学生提供的各种服务是非常满意的,因此大部分学生愿意继续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

(一)学习适应度调查

见表1。

\

 

         数据表明,留学生还是比较适应苏职大的教学,能够接受教师的教学,也能参与课堂的讨论、记录笔记等,最困难的是学习语言,而对教师的教学及教辅设施的使用也没有太大的困难。在与学生的访谈过程中,不少学生希望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使用英语,也希望有机会能跟中国学生一起上课。
 
(二)生活适应度调查

         由图1可以看出,留学生在苏州生活基本上没有什么困难,与老师同学能够较为顺利地沟通,也能参加地方活动,结交中国朋友,衣食住行都能适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问卷中,78%的学生出行乘地铁,苏州畅通的轨道交通给留学生们提供了便利,因此他们的满意度较高,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在苏职大的生活比以前的生活要舒适,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

\
 

(三)心理适应度调查

         人们置身于陌生的文化或者国家中,心理上会经历一个变化的过程,他们会感到孤独、寂寞,体会到文化休克,严重地会情绪低落甚者抑郁,在对留学生的问卷和访谈中我们很高兴地发现,大部分留学生在心理方面已经适应了汉语文化。但是,留学生们与中国学生的交往还需要被给予更多地关注。在问卷和访谈中,大部分留学生表示想跟苏州学生交往,但是存在不少问题(见图2),“交往频率低”是主要的问题。此外,“话题少”“渠道有限”也是不小的问题。

二 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分析和建议

       从本次研究获得的数据可以看出,留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较为良好,没有出现较大的跨文化适应的困难,但是面对着陌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留学生们的跨文化适应势必会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及心智,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些建议和对策,增强留学生的适应能力,更好地完成他们留学期间的学习任务。

(一)给学校的建议

1.完善汉语文化的熏陶和渲染


       引起文化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人们以母语文化来看待异语国家的文化,当异语国家的文化行为与母语文化价值标准不相一致时,误会和冲突就有可能产生。留学生的跨文化困难大多源自语言障碍和对汉语文化的不理解。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为留学生们提供文化浸入。一开始,学校就可以做好宣传,让留学生提前、大概了解一下他们所要学习和居住的学校,做好心理准备,更快适应留学生活。在表1中,有32.6%的留学生认为中文学习困难,学校可以开办“汉语角”、中外学生联谊会等活动来增加留学生融入汉语文化的机会。苏州Z校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吸引留学生参与的传统活动,如包饺子、写春联、新春联欢会等,以多种方式为留学生创造汉语文化的氛围,受到留学生的喜爱。此外,还可以邀请汉语教师为留学生提供定期语言辅导;鼓励留学生空余时间学习中文;实施“一帮一互助”计划,让喜爱外语的本校中国学生和乐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共同学习,这样既可以让留学生们熟悉汉语文化,也有利于他们与苏州学生的人际交往,增加两国学生的交往频率。

2.完善留学生教学模式

       学术适应是跨文化适应的一个重要维度,这不但与留学生自身语言能力有很大关系,也与学校本身的教学模式、教师素质有着密切联系,学校老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水平以及课堂氛围都会对留学生的学术适应产生影响。表1中,有60.4%的留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有点困难,这个比例还是偏高。教师是留学生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引导者,留学生的授课教师要有多元化的文化意识,要了解留学生国家的文化传统,融合中西方文化,采用适合的教学模式。留学生提到,他们希望学习中多一些实践环节,让他们有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的机会,对于苏州Z校对留学生的教学实践安排,他们都表示满意,因为不少留学生已经去过企业参观、走访或者已经开始在企业的实习、实践了。

3.完善对留学生的人文关怀

        留学生到达一个陌生的地方之后,由于短期内失去了原来的社会文化和支持系统,缺少了社会交往与感情交流的支持,容易引起心理问题。而留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态是影响其跨文化适应性以及生活整体满意度的关键因素。[5]图2表明,留学生与苏州学生的交往障碍主要是频率低,话题少,渠道有限。可以为两国学生的“结对”活动搭建舞台,组建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的社团,定期开展活动,学校应该选择高素质的教师或者辅导员进行留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管理,及时发现留学生的情绪波动,以细心、耐心的方式帮助留学生缓解寂寞、孤独的不良情绪,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肯定他们的成绩,成为他们的朋友,提升他们的归属感,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留学生迈过“跨文化适应”这道坎。由于大部分留学生信仰伊斯兰教,学校可帮助食堂设立专为留学生服务的场所,按照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口味偏好烹饪,苏州Z校在这一点做得很好,已设有专门的留学生食堂。此外,除了组建社团,学校还可以专门设立学生协会,吸收留学生的加入,这样留学生有需要时,可以随时提供帮助,让留学生深刻体会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增加他们的归属感。

\

 
(二)给留学生的建议

1.做好跨文化适应的准备工作


        来华留学生在踏上征程之前,有必要做好跨文化适应的准备:第一,可以通过网络或朋友,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衣食住行及气候条件等,要了解汉语文化和自己母语文化的差距,以包容、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汉语文化,遇到有冲突的地方,力求求同存异。第二,明确自己的来华留学学习目标。有了目标的指引,留学生就不容易陷入文化休克的状态,可以缩短跨文化的适应阶段,全身心投入学业。

2.多学习、使用汉语,了解汉语文化

        在苏州Z校的留学生中,有52.5%的学生计划毕业后在中国继续深造,也有不少留学生已经拿到了汉语等级证书,但是大部分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还是有待提高。问卷调查显示,语言的不适应,这个问题虽然不是特别严重,但是它却贯穿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整个过程,在与学生的访谈中,笔者发现有汉语基础的留学生,他们的沟通障碍更少,相应的,他们的跨文化心理压力也更小。因此,留学生要多学习、使用汉语,努力提高汉语水平,平时可以多看些带有中文字幕的影视剧,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与实践,参与多种文化讲座、沙龙或传统节日文化宣讲活动,这样能帮助留学生了解地方文化,让他们较为顺利的融入到地方学习生活中去。

3.增加对汉语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留学生所成长的文化环境与汉语文化有所差异,这种差异会令他们在理解中国文化的某些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时出现偏差,这需要留学生自身的努力,要认识到,文化无国界之分,文化亦无好坏之分,要尊重文化差异,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认可文化的多样性,接受文化之间的差异,减少因为文化差异带来的不适应。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留学生不可过于偏执,硬要坚持用自己的价值观念去看待汉语文化,要在尊重汉语文化的基础上,主动了解中国文化,学习其中的深邃和博大的知识,做到与母语文化相融合,融会贯通,提升文化内涵。同时也顺利地渡过文化休克期,减少其不良影响。
 
         “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留学生教育,留学生是文化的使者,他们把异国的文化传到了中国同时又把汉语文化传播到其他国家。增强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令他们适应中国的学习生活,顺利实现留学学习目标,这不仅是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措施,更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友好交往的助力,值得我们不断对此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陈国明.跨文化适应理论构建[J].学术研究,2012(01):130.
[2]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21-32.
[3]Searle,W.&ward,C..The Prediction of Psychological and Socuocultural Adjustment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0(14):449-460.
[4]陈小明,欧青,王祖嫘.在京留学生生活适应性调查与分析[J].国际汉语教育,2015(1):19-32,198.
[5]李雅.来华塔吉克斯坦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7(4):92-9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08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