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14 15:20:4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由于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和普遍运用,为现代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无论是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及过程实施,使得师生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得心应手地得到教学与学习的相关资源。这也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更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技术保障。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探索;实施

本文引用格式:冉令香.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J].教育现代化,2019,6(48):267-268.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的时代,教育如何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如何改造、发展和创新是我们不得不加以思考和回答的问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讲到尾”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必将彻底打破,学校将成为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组织,教室成为视听、练习、展示自我和多向交流的中心。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思维敏捷、思想活跃的中职学生,他们最先与信息技术交上朋友,最先介入电子、通信、电脑、网络等先进技术,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与信息技术背景下,漫步自己的学习生涯。

一中职语文课程标准对中职语文教育的要求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中自始至终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要求语文教育应该是多元目标的全人教育,即:语文教育应该是对人的思维、语言能力、品格、意志、自信心、健全人格、文化知识和意识等的全面教育;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提升;培育他们善于思考、积极思维的能力,形成自主发展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世界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文学习必须与社会文化紧密联系,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过程中,应该渗透有关国家的政治、文化、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背景知识,以达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1]。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语文有效教学的实施

(一)通过互联网提供丰富的、可选择性的阅读材料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许多方面与高中生有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在学习方面,他们对许多新异的事物及富有操作性的活动感兴趣。一般的纸质材料阅读他们兴趣不大,但通过互联网,以许多新异的呈现方式进行阅读,不仅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资料收集的能力。这样,学生对课内课外大量阅读材料的收集整理,使他们掌握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要求随意调取。

(二)通过多媒体提供“声、像、文”有机结合的感性材料

         教师在课前设计出“声、像、文”有机结合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声”的语言环境下,尽情地体味课文中作者的意境创设和各种声音的美感;同时也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像”所提供的美好意境,展现各种事物的不同条件下逼真的画面,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震撼,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有“声”有“像”,在“声”“像”背景下再有美“文”,调动着学生的各个感官充分融入到作者创设的各种意境当中,极大地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写作灵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比如《故宫博物院》是一篇解说词类的说明文,在教学生朗读课文时,将故宫的一副副图片和一首宫廷弹拨乐有机融合,给学生以极大的想象空间,既有着皇帝的幕幕历史画卷,又有着和我们国家、民族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也展现着故宫宏伟的建筑艺术,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心灵震撼。

\

 
(三)通过网络提供自由交流、表达的场所,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交流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我们看到的或经历到的都可有感而发,并可发布网络,使更多的人一起感悟、一起思考、一起分享。一篇让人感兴趣的文章、一件引起共同关注的事、一首好歌、一幅好画、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都可能成为学生乐于谈论和交流的焦点[2]。学生既可有感而发,也可分享别人的感悟,通过网络交流,不断对比反思,不断修正提高。通过网络平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最终又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利用幻灯片、录像片,辅助教学

        教过鲁迅先生的《药》这篇课文的老师,都知道有这样一个场面:描写一群人观看杀夏瑜的场面时,这样写的:“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对这群看客,我们如果制作一张幻灯片:一边是一只被手提着的鸭子,一边是一群伸长颈项的人。制作时再夸张一些,教学时一放,不用教师多讲,学生就会对那些看客有一个形象而深刻的印象,更能理解当时民众的麻木不仁,冷漠无情。又如教学《雨中登泰山》一文,可以先用幻灯片展示一张泰山游览图,结合文章内容,标出登山路线图,然后用视频资料或幻灯片等形式再现各场景的画面,结合作者的描绘,引领学生“欣赏”泰山美境,并进一步体味作者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这给学生在头脑中留下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印象,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

三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语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还需要进一步倡导


        虽然信息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社会各个层面,教育教学也不例外,但是由于各地条件不一,有些地区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还没有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的信息化,这就需要各级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响应国家号召,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尽快实现教育教学的信息化。

         经济条件好的地区或学校,教师要积极学习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特别是老教师,既要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又要结合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做好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而不是沉溺于传统教育教学之中,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局外人。青年教师,要敢想敢干,积极吸纳现代教育技术并有效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尽快成为信息技术能手,成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排头兵。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泛滥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一种手段,要运用的恰到好处,并不是运用得越多越好。教育教学有多种手段或方式,需要运用多媒体就用,需要搭配有关教学手段就积极采纳。事实上,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的实现,应该是多种教育手段的综合运用。如在教授《滕王阁序》时,有的老师整堂课一直播放大量的有关滕王阁的图片,使得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图片上,甚至对每张图片中的景点进行评头品足,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注意文言知识、课文内容的学习。教师既可以利用图片,把滕王阁宏伟、挺拔的气势、美景尽情展现,也可以播放文本内容,让学生充分相信美文所描写的引人入胜的画卷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确定本堂课需要使用的信息技术,需在哪些环节使用信息技术,切不可简单地堆砌、滥用。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趋于替代性,妨碍了师生智慧的展示

         我们必须明确: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不论它有多少优势,只是教育教学的辅助手段,它可以帮助教师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实施教学过程,但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可充分发挥自己的良好素质,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展现。有些教师为运用而运用,在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上,简单地堆砌、滥用,这样并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教师在多媒体课堂上,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而调整教学手段,而是生硬地进行操作,对有些简单的内容,浪费大量的精力去设计运用,其实际意义并不大,教学的实效性无法真正实现。
事实上,教学过程的各阶段、各环节单靠信息技术手段是不能完成的,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适时、适度地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3]。

(四)中职语文教师要注意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

        信息技术辅助教育教学的优势我们不能否认,作为中职教师,我们有必要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这不仅包括教学资源的收集、教学课件的制作、微课的录制、翻转课堂的运用等等,还包括信息化平台的运用,要善于运用教学资源平台,积极获取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并进行合理的选择,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同时还应积极运用教学资源平台工具,合理开发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以丰富课堂教学。

          总之,恰当、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将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学生的思维、想象等能力的培育与智力的开发,离不开教师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运用。作为一线教学的老师,我们要善于把握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功效,逐渐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进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并注重挖掘学生所拥有的潜在的无穷独创力与想象力,努力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升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

\

 
参考文献

[1]王晓颖.探索开放式作文教学的新途径[J].学周刊,2011,12(26):88.
[2]刘坤彪.“互联网+”思维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9(1):45-48.
[3]朱亚君.中职语文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科技信息,2012,10(5):395-39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07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