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针对新时代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改进与加强指明了方向。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三大问题作为根本,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创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一直以来都是各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准则。然而,随着现代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既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诸多机遇,同时也使其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现代传媒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这不仅是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
关键词:意识形态教育;现代传媒;有效途径
本文引用格式:程祥宇等.现代传媒条件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9):179-181.
一 现代传媒环境下的意识形态教育
(一)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教育
法国学者德·特拉西在其《意识形态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意识形态”一词的概念。马克思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赋予了意识形态更加丰富的内涵。中国学者普遍认为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与利益集团的思想体系,也是与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思想建筑。例如,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一书中,学者肖前和李秀林就将意识形态的内涵总结为:意识形态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实际上表述的还是经济制度和政治形态,不会受到时代的影响和干预。
意识形态教育相对于意识形态而言,其实就是通过选择和利用有效的教育手段和现代媒体手段,将整个社会当中处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或者说是某一种主流的意识形态转化成能够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的一种思想观念,这不仅要使该意识形态与人们在思想上能够产生一定的共鸣,同时也要通过教育将这种能够产生共鸣的思想进一步升华成为一个共同信仰。
(二)现代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这一论断充分证明了高校在意识形态工作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是当代高校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有利于大学生群体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的社会形态、社会制度,以及指导思想。
首先,意识形态教育能够有效地将主流意识形态转化成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结合现代媒体技术的应用,让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嵌入到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达到全面包围的效果。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之中占据舆论主阵地。
其次,意识形态教育有利于在现代媒体环境中构建和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体系。文化对人的改造方式总是潜移默化的,所产生的效果也总是根深蒂固的。高校从来就是各种思想碰撞以及多元文化传播的平台,只有通过与现代媒体的不断融合,使不同的价值观念在新的媒介中不断碰撞和不断比较,揭露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缺陷,凸显主流意识形态的优点及其包容性,才能让大学生自觉接受并进一步了解主流意识形态。
最后,意识形态教育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其针对教育的监控能力。就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而言,大多是以机械的方式向学生传播意识形态,不能让高校的思想教育深入人心,缺乏深入性。随着现代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运用,意识形态教育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控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识形态接受度,让优秀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得以充分传播。
二 现代传媒条件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巩固言论的主导阵地
在意识形态教育中,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大学生是否认同教育主体所传播的意识形态。认同度的高低既取决于意识形态自身的合理性,同时也与其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解释力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同的通常是能够帮助其理解社会现象、解释社会问题,并满足学生自身某种情感归属需要的意识形态。而主流意识形态想要得到大学生的普遍认同,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从物质利益需求角度入手,另一方面也必须与学生的心理或精神需求相契合。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以积极的、健康的、高尚的思想作为基本内容,通过一定意识形态的传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我国,大学生是社会中的先进群体,其思想观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是,在多元的思想文化环境中,这一群体也容易被非主流意识形态所同化。因此,要不断强化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理想信念,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者与传播者。
在现代传媒的影响下,网站平台、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抖音小视频等手段已经被广大高校应用于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之中。各大平台以其特有的优势与吸引力,对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均有一定程度上的增强。然而,在错综复杂的现代传媒环境中,除主流意识形态外,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也在依托着先进的技术进行传播,渗透的形式更加隐秘和无孔不入。因此,面对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共存于现代媒体平台的局面,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占领了现代媒体言论的主导阵地,谁就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二)优化现代媒体环境,不断提高师生新媒介素养教育
随着现代媒体的不断发展,新媒介素养逐渐成为现代社会成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素养之一,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各高校也以教师和学生为对象,积极开展新媒介素养教育。高校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对于各种现代媒体所具有的及时获取、理性分析、正确理解、科学评估、有效运用的能力。
在高校整个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教师作为教育系统的主导者,对意识形态的传播发挥着重大作用。在现代传媒环境下,教师除了要做好相应的教学工作外,还应该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新媒介素养。首先,教师要提高及时掌握现代媒体技术的能力。在现代媒体时代,移动通信终端广泛存在并不断更新。教师应及时学习和了解新设备的特性与使用技巧,熟练掌握与之有关的软件技术,如网络课程、微信公众号信息发布、微博平台创建等。其次,教师在对于新设备拥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基础上,还应该结合不同的课程、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学生,选取最为适合的现代媒体形式,并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有效应用新媒体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用影视视频等资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利用新媒体与新软件发起投票或讨论,就热点问题与学生及时交流互动,甚至借助现代媒体工具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干预。最后,教师还应该具备对大学生进行新媒介素养教育的能力。教师既是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也是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施教者,应当担负起规范大学生现代网络行为的责任,不断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合理选择并分析信息的能力。
作为在现代媒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面对新环境中纷繁复杂的信息,大学生往往缺乏对于信息的辨别能力与判断能力,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培养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首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一方面,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注重提高学生在现代媒体环境中的道德自律能力。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以专题的形式,将网络道德的内容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现代传媒环境中也是有道德规范的。另一方面,教师应该通过多种途径从正面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修养,塑造健康的人格,树立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规范意识,最终全面提升新媒介素养。
(三)创新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改进意识形态教育方法
在教育内容方面,应该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公信力、说服力、解释力和吸引力。首先,大学生对意识形态的认同与否,除了要看意识形态话语自身的合理性外,也要看意识形态传播者,更多是指教育者的实际行动。如果高校教育者的实际表现具有一定的示范性,能够做到言行一致,那么他们所传播的意识形态或者说思想观念就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其次,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个体需要的满足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该理论的接受程度。在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选择和运用上,应该不断加以创新,始终站在学生的价值立场上,契合他们的所思所想,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再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应该能够对学生关心和关注的现实问题做出及时、合理的解释,并帮助学生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案,让学生能够对自身拥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定位,找寻到自己的价值目标和努力方向。最后,教育内容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与现代媒体相结合,在话语输出上追求生动活泼、理性分析与平易近人,拒绝呆板生硬、强行灌输与盛气凌人。有了亲和力,意识形态话语才更易于得到广泛传播。
在教育方法上,一方面,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与传统的知识教育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但是两者在本质上又存在较多的区别。意识形态教育的实现,是以理论知识作为基本的载体,在向学生传授意识形态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其进行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但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无法完成意识形态教育这一重大任务的。各门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将意识形态教育与传统的专业课理论讲授结合起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政治导向,不断推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综合实效走向新的阶段。另一方面,教师在选择教育方法时,应该关注与考察学生的兴趣点,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意识形态教育。例如,将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内容渗透到具体的娱乐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逐渐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与学生的兴趣需求相结合,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既体现了趣味性,又保证了思想性,在意识形态教育方面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创建现代媒体平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现代传媒技术还未成熟之时,高校辅导员以及任课教师承担着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由于其教学工作事务繁多,使得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随着现代媒体的不断发展,教育者可以采用更为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大学生展开意识形态教育,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了更多新的交流工具与交流平台。例如,各高校可以依托现有的新媒体技术创建本校的官方交流平台。在该平台上,师生间可以进行互信交流。教师应该采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平日所关注的一系列焦点问题,作为每一交流周期的固定主题。教育者要结合主题内容与自身的知识经验,向学生解释与剖析热点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难点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着重提升教育的感染力,以此对学生展开切实有效的意识形态教育。
在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应该始终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导向。首先,要准确把握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向,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向学生传播健康的、先进的、积极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不断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层次,使其建设工作始终站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其次,在广阔的高校文化环境建设中,既包含先进的主流意识形态,又存在着一定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二者在碰撞与冲突中共存。因此,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认真分析现有的意识形态类型,承认其所具有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看清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共生性,保持“多元并存”的文化格局,不断加强高校的主导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意识形态在多元的高校文化环境中不断得到丰富与提炼,最终将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整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来,形成新的主流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温兆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3]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4]张海燕.论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6,3(25):230-23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