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通过分析本科生多维能力发展的需求,剖析了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交通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框架。从立体化多层次的教学环境搭建、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改革、阶梯化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术交流制度、人才选拔制度和创新创业大赛支持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多维能力;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龙雪琴,等.面向多维能力发展的交通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9,6(48):34-35.
自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口号,全民掀起一股创新创业的高潮。根据本科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得知,学生的创新能力较弱,无法适应新时代下工作岗位的多样化需求[1]。现代化社会对学生的多维能力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能快速适应和掌握本专业传统知识技能,而且应具有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前沿的系统科学观[2]。长安大学交通工作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培养目标几经调整,在新形势要求下,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全面革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学生多维能力发展的需求
学生多维能力发展体现在:
1.创新能力。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多维度、多侧面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基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从全新的角度进行思想上的创新、技术上的创新或者结论上的创新;能把握未来科技发展的主旋律,具有洞悉科技发展趋势的能力。
2.国际化能力。具有较高的外语写作和交流能力,能充分融入到国际化环境,并全面广泛吸收国际化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技能素养,具备科研的基本工作态度,在国际学术环境下体现出可持续竞争优势。
3.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较好地运用于工作实践;具有较强的推理能力,根据表面所见现象分析其内在的机理。
4.创业能力。具备较强的创业意识,基本的创业机会识别能力,较好的风险识别能力、机会创造能力、机构组织和领导能力[3]。
二 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目前,交通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不成体系,设置较分散[4]。而且实践教学内容仅依据当前的课程内容设置,未考虑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2.教学模式国际化水平较低。从教学内容上看,教材基本都选用国内普遍采用的中文教材,教学内容更新较慢,学生难以接触到最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从教学方式上看,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微课、小视频、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实施较困难,学生与教师交流不充分;从课程体系上看,双语教学的比例较低,学生的外语写作和交流能力的发展受限。
3.缺乏完备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学校缺乏完备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大赛难以与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具有创新创业大赛指导资质的教室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无论是指导教师队伍的规模,还是教师队伍的指导能力,均未达到国际化水平。
三 交通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
交通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主要从教学环境建设、教学模式搭建、实践教学模式和制度保障四个方面来实施,实施框架如下图1所示。
四 交通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立体化多层次的教学环境
1.教学团队建设。骨干教师牵头建设教学团队,根据课程特点确定每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课程之间分清主次,结合课程的先修和后修关系,明确课程的开课顺序,形成以课程群为主导的模块化教学。
2.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建立网上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国际前沿的最新发展动态,包括英文原版书籍、国内外TOP期刊的热门文章、交通工程案例库等类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开拓学生视野。
(二)打造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
1.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上,以“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和人格培养”三方面能力要求为基础,制定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这三大模块的课程体系。积极开设跨学科的课程,以快速适应全球新兴学科的发展。开放课程作为基础课程的补充形式,实行选修制度,吸引和鼓励有科研潜力的学生进入到开放课程体系。
2.教学方式改革。理论教学中,提出以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经典案例教学法为主要授课方式。基于一些真实交通问题和实际任务,启发和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工协作、分析讨论并最终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使学生从模仿案例中积累经验、掌握知识。
五 打造程阶梯化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1.将实践教学模式拓展为课程类实践、综合课外实践和创新创业类实践三大类。课程实践包括课程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认识实践、基础专业技术实践、综合设计实践四个内容。综合课外实习脱离了以往实践一定与某门课程对应的传统理念,而是以教学团队中所体现的课程形式分组的概念,进行的综合实践。创新和拓展实验依托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学生参与各类科研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2.配合实践教学的展开,鼓励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安排创新创业大赛教师指导小组,对有兴趣的学生给与充分的指导人员支持和资金支持;提高创业类大赛加分的比重,在学期奖学金评定、保送研究生中,给予较高的优先权,营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氛围。
3.以系为单位,开放部分研究型项目,设立本科生创新实验室,为本科生提供参与科研的机会。选派有中级以上职称的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使本科生有机会利用先进的交通仪器、设备及软件验证自己的新想法、新思路,最终创立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机制。
六 相关制度的完善
1.学术交流制度:充分发挥长安大学境外合作办学的制度优势,与世界各大高校合作办学,积极输送优秀学生去境外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学习交流。
2.人才选拔制度:建立成熟的研究生推免制度,保证有科研兴趣的学生能顺利进入境内外各大高校攻读研究生学位。
3.创新创业支持制度: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大赛的氛围,从各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大赛,培养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付晓.“新工科”背景下中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06):97-102.
[2]盛玉刚.交通工程专业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1(26):27-28.
[3]夏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2):62-63.
[4]邓亚娟,梁国华,王建军.交通工程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7):140-142.
[5]于世军,邓社军,刘路,等.交通工程专业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6):279-281.
[6]王国军,赵磊.基于应用型交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6,3(39):11-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