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资源共享对国家、地方和具体单位都具有重大意义。高校及科研院所集中了大量的科技资源。科研院所在科研平台、项目方面存在优势。高校在学科、人才方面存在优势。在国家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背景下,研究和分析高校与科研院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的路径与模式,可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择合作方式,优势互补,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育优势,助推高校科教融合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校;科研院所;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
本文引用格式:冯凤娟等.高校与科研院所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的路径与模式选择[J].教育现代化,2019,6(49):17-19.
一 引言
科技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式、方法和习惯,科学研究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发展趋势[1]。2011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2]。《纲要》指出科研机构要建立开放合作的有效机制,通过建立有效机制,促进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大学之间多种形式的联合,促进知识流动、人才培养和科技资源共享;同时指出鼓励、推动大学与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全面合作,加大为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服务的力度。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3]。《意见》指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协同创新,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得到充分保护,创新价值得到更大体现,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创新人才合理分享创新收益,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正落地,进而打造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业的新引擎,构筑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端科技的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集群化趋势不断增强,高校与科研院所凭借人才、信息、科研、智力等资源,对推动产学研合作和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4]。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具有相互支持的互动性和互补性,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共同需求是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的内在动力。目前,我国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合作途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高校与科研院所协同育人,增强学科交叉融合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5];二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共建实验室、技术中心、研究院等方式,打破原有的学科、单位、区域限制,汇聚优势资源,促进资源的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6];三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合并,资源彻底整合,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实现1+1>2的效果。
二 高校与科研院所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的必要性
2011年,我国事业单位实施分类改革,高校和科研院所被归为公益一类单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之后,原来在一个体制大锅里共存共荣的事业单位如今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7]。科研院所本应该是我国科研创新的主力,但近年来许多科研院所的科研创新能力逐年下滑,甚至部分科研院所的发展举步维艰。分析原因,人才匮乏是部分科研院所发展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是原有的高水平人才不断流失,同时人才引进又存在困难。与科研院所人才匮乏的局面不同,高校最大的优势是庞大的人才基础。但是,在国家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受传统观念束缚,办学定位趋同,学科专业无特色,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差等。
高校及科研院所集中了大量的科技资源和人力,是知识创造和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力量。科研院所在科研平台、项目方面存在优势。高校在学科、人才方面存在优势。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一起是高校五大基本职能之一。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是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支撑。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支持校所、校企联合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完善校所、校企协同创新和联合培养机制。”[8]高校科与研院所联合,结合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利用科研院所科研设备和市场优势,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 高校与科研院所资源整合的路径与模式
一是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协同育人渠道是多元的,形式是多样的。对于高校来说,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无论什么样的合作形式,人才培养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的深入,合作不再仅限于学生实习,教师交流等教学活动本身,还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联系在一起。以中国科学院及其下属的研究院与高校合作为例,中国科学院积极参与学研合作,与大学的协同育人具有渠道多元化、形式多样性的的特点。如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双聘院士和兼职教授,开展学术交流;以中科院著名科学家名字荣誉冠名创新人才培养班等[5]。又如吉林农业大学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为例,建立联合招生机制,在招生宣传、生源组织、招生计划等方面由双方,共同制订相关细则[9]。
二是战略合作,共建共享。2016年11月,山东师范大学和山东社会科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建4个研究院,包括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和山东省情研究院。两单位合作后,还将联合培养研究生,共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区域文化与中国文学等学位授权点。又如,早在2007年,经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济南大学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联合办学,成立济南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实施本科和研究生学历教育[6]。
三是合二为一,彻底整合。为解决科技与教育分离、成果转化效率低等问题,早在2016年,山东省出台《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10],提出要“按学科分类,整合省属科研院所和高校教育科研资源,集聚资源优势,形成发展合力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在此背景下,先后有山东省内燃机研究所整建制并入山东交通学院,山东省化工研究院正式整建制并入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并入齐鲁工业大学。以山东省内燃机研究所整建制并入山东交通学院为例,这是山东省第一家科研院所实质性并入高等院校的先行试点。山东交通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应用型高校,具有多个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以及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教学示范中心。而山东省内燃机研究所是山东省集内燃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内燃机及零部件产品质量检验和环保认证检验为一体的科研机构。院所合并后有利于整合双方科技资源与技术资质,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深度融合,实现优质资源叠加,优势互补。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会有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所与高校合并的案例出现。合并双方“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四 高校与科研院所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是通过自主协商、为市场需要和共同利益联合起来的。合作的初衷都是协同创新,互惠共赢。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缺乏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尤其是国内高校多是实行了二级办学管理制度,二级学院往往站在本部门个别专业的发展角度,制定合作协议,重点放在具体的合作任务和措施上,没有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也没有完善相应的监督、评价、考核机制。由于缺乏明晰、长远的发展目标和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有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是昙花一现,最后只剩一纸协议。有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看似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至于是否真正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也不可知。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建议如下:
一是放大价值,增强核心竞争力,避免形式上的合作。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合作单位。合作过程中,高校发挥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科研院所发挥在平台、项目、团队、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合作的结果是形成“学科-平台-项目-团队-人才输出或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模式。以山东交通学院与山东省内燃机研究所合并为例,双方合二为一只是形式,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才是目的。院所双方在山东省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有关精神和加快实施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改革政策的指导下,双方经过积极深入地沟通和严谨科学的分析论证,制定了详细的合并实施方案。确立了“实质并入、平稳过渡、优化配置、放大价值”的工作目标,其中“优化配置、放大价值”是关键。通过全面整合山东交通学院和山东省内燃机研究所的现有资源,山东交通学院确定了打造“五大创新驱动平台”的工作思路。目前,学校已先后成立内燃机测试技术与测试设备研发中心和内燃机及汽车质量检测研究中心。同时,为实现内燃机研究所并入学校后的深度融合和转型升级目标,进一步扩大在省内外内燃机研究领域的影响和品牌价值,促进山东内燃机研究所科研业务持续发展,学校制定了《山东内燃机研究所绩效考核细则(暂行)》。合并两年多来,双方充分发挥在资源设施、技术设备、人才队伍等方面的优势,持续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助推交通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学校在汽车及内燃机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能力亦有质的提升。
二是制度护航,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减少双方后顾之忧。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家相关政策出台后,各省市如山东省也出台了《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这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提供了国家层面的政策依据。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实施过程中,仅有宏观的政策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评价、考核机制。除了科研院所并入高校这种模式,其他合作形式需要双方在合作内容、成果利益分配及风险承担等方面制定合理的政策。对于高校而言,应根据合作对象的优势资源,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规范、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教学环节要求。对于科研院所而言,利用高校人才优势,开展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是关键。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可以建立教授学者交流协作机制或“流动不调动”的人才共享机制。双方还应共同制定科研成果转化利益共享和风险承担机制。
三是科学评价,建立监督、评估、考核机制,缩短摸着石头过河的时间。
完善的监督体制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双方应在管理层面、财政层面、资源层面、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控。针对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成果,需要建立客观的评价机制,对双方合作的交流平台、合作项目以及制度政策做出客观的评价。评价方式可以采取同行评价、团队评价、第三方评价等。评价对象包括高校人才培养效果和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率。高校人才培养效果又包括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培养两个方面。评价标准是考核的重要依据。考核可以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方法。高校应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开展纵向比较。科研院所可以在科研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纵向比较。同时与其他高校或科研院所开展横向比较。
五 结语
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目标是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11]。以现代办学理念为支撑的一流高校,需要一流的教学和一流的科研,更需要一流的科教融合[12]。科教融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办学理念。高校与科研院所资源整合将有力助推高校科教融合的进程。国家和地方政府正积极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的总体框架进行顶层设计,突出科学研究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和高等学校的学科优势。总之,高校和科研院所越抱越紧,既有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有国家的政策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整合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双方谋求生存、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马海泉.科教融合与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J].决策与信息,2016(04):93-98.
[2]《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EB/OL].http://www.most.gov.cn/mostinfo/xinxifenlei/
gjkjgh/200811/t20081129_65774.htm.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843767.htm.
[4]卢冬君.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平台的共享机制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5(07):38-39.
[5]金祥雷,赵继.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构建科教协同育人平台[J].中国大学教学,2013(05):21-22.
[6]王国荣,范华,刘晖,郝洪英,张秀梅.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办学背景下“系所合一”运行体制的分析与研究——以济南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6,3(31):256-258.
[7]陈芳.浅议公益一类科研院所的发展之路[J].财经界(学术版),2016(14):344+346.
[8]《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22_zcwj/201307/154118.html.
[9]冷雪,杨艳文,仲文晶,张瑾,李博,李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动物科技类研究生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11):236-238.
[10]《山东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EB/OL].http://edu.shandong.gov.cn/art/2016/5/9/art_11990_989025.html.
[11]《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11/t20151105_217823.html.
[12]姚江林.科教融合提高高校办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2(05):44-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