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培育,旨在通过教育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制意识和公共参与能力,而公共参与肩负着实践落实的重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方法、课外实践活动三个方面提出《政治生活》教学中涉及公共参与能力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政治;公共参与;高中政治
本文引用格式:宫迪.高中《政治生活》教学中公共参与能力培养与践行[J].教育现代化,2019,6(47):135-136.
一 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契合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
现阶段高中教学目标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这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核心素养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也就是育人。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后,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一)要求学生掌握与公共参与相关联的社会事实
要求学生掌握与公共参与相关联的社会事实,即培养学生养成公民参与政治的意识。关于公共参与意识,关键在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公民身份,认识到自己一名社会成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份子,在享有相应权利的同时也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其次,要明确认识到自己作为公民进行有效公共参与的必要性,树立积极的公共参与态度[1]。明确自己在所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应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中去,充分发挥自身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使得各项公民权利得到实现和认可。意识到只有通过每个公民的积极参与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民主的发展,才能维护和扩大公共利益,实现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让学生在学习公共参与知识的过程中,有一个对社会公共生活构成的整体性把握,提前熟悉公民进行公共参与的社会环境,并且帮助学生在认识和了解社会生活的基础上,树立正确公民意识,为其参与未来社会公共生活做好准备。
(二)要求学生掌握公共参与的相关规则与途径
要求学生掌握公共参与的相关规则与途径,即规范学生在公民参与过程中的行为。要求学生掌握公民进行公共参与的基本资格要求、组织方式、渠道途径、程序法规等。明确作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有哪些行为可以称之为公共参与,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公共参与,那种形式的公共参与才是合理、合法和有效的,在公共参与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正确的处理这些问题[2]。公共参与要求学生具备参与政治的社会实践能力,只有切身实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有作为一名合格公民在公共参与过程中的体会,才能在实践中切实提高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公共参与的实践能力要把认知上的“间接经验”转化为能力上“直接经验”,从而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
二 发掘教材内容,利用情境教学,在氛围营造中培养公共参与意识
公共参与的内容蕴藏在《政治生活》教材中,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并且选取合适的方法开展课堂教学。通过开发教科书内容,联系时政,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创新,达到在氛围营造中培养公共参与意识。
(一)开发教科书内容,提高学生公共参与关注度
公共参与内容蕴藏在教科书中,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科书的内容,并且选取恰当的方法开展符合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开发利用教科书中有关公共参与的知识,联系学生实际情况结合一定的社会事实,进行对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与开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堂兴趣,提高学生对公共参与关注度[3]。
(二)利用时政案例,提升学生公共参与的认知能力
思想政治学科的特殊性质和生活逻辑设计理念决定了本课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和“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理念,强调教学案例的时效性和生活性。只有让学生时时刻刻关注时政热点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问题,才能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同时,教师所选择的时政材料要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或者是学生唾手可得的资讯,高度切合思想政治课新教材积极贯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理念。时政案例不仅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应具有审时度势、权衡应变、果断决策之能。时政案例教学的实施使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灵活的技巧来处理公共参与的相关问题,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公共参与的认知能力[4]。
(三)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激发学生对公共参与问题的探索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往往不宜只运用一种教学方法,而是需要以一种或几种基本方法为主,以其他方式相配合,组成多元的教学方法,实现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综合运用。教师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法更适合公共参与知识讲授,教师结合学生对公共参与理解的实际情况,做好背景知识铺垫,按照学生认知水平创设情境,并且提供一个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例证。把教学的重点落实在两个方面:提出问题--分析情境、融情入理--化情为理,让学生针对某一具体的情境,发现和提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回归到现实政治生活中指导实践。
同时议题式教学法贯穿教学始终,围绕议题开展活动设计,创设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境,合理运用学生所掌握的资料,师生共同探索问题,议题式教学给学生提供积极表达和解释的机会。议题式教学活动在主题的选取上,关注课题是否具有实践操作价值,能让学生切身的投入到公共参与的过程中去;议题式教学活动问题的设计上,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清晰的线索性,给学生面对公共参与问题时以多种解决措施;议题式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上要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政治生活。
三 重视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衔接,进行公共参与能力的培养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来进行的,新课程改革要求借助课外实践活动去延伸和强化思想政治学科素养。而《政治生活》中涉及公民参与知识的部分,更适合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一)选择恰当的课外实践活动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形式。通过进行与公共参与知识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学习新知识,把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同时,选择恰当的课外实践活动也是至关重要的。公共参与这部分知识涉及到的实践活动主要有:课外阅读、学科讲座、模拟实践活动,参观走访和社会调查等。不同的活动形式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功能,也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和范围。课外实践活动要从公共参与的教学需要和现实意义出发,选择相应的课外活动形式,并且强调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参加,自主的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好的发挥[5]。
(二)设计与课堂教学相衔接的课外实践活动方案,注重发展性
课外实践活动方案是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的规划,也是教师组织活动的核心。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设计与公共参与这部分知识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必须做到与课堂教学相衔接,体现教学发展性。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课堂教学之后,将课外实践活动设计成“模拟选举县人大代表”,目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选举的基本过程。类似于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能充分体现公共参与的学科特色,也符合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同时公共参与这一部分知识可实践操作性较大,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的学科知识经验,借助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课堂知识加深理解,加强运用,并逐步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发展能力。设计与课堂教学相衔接的课外实践活动方案,有利于将课堂教学及效果引向深入,让学生真正的做到“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
(三)以现实条件为基础,课外实践活动要讲究灵活性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情况千差万别,教学资源分配也存在着差异,因此课外实践活动也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活动方式的提取与选择,活动时间长短,活动内容与安排,都要考虑到现实条件的可能性,力求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例如:
《选举的类型》一课,城市学生可以模拟,县及县级以上人大代表间接选举,农村学生可以模拟,农村村委会直接选举。事实上,也只有符合实际且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公共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活动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敏.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8,5(36):378-379+382.
[2]顾家宁.儒学与民主关系的再思考——以黄宗羲政治思想之“民主性”问题为中心[J].政治思想史,2018,9(04):18-36+197-198.
[3]张同秀.高中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培育途径探究[J].基础教育参考,2018(14):73-74.
[4]胡金木.当代中国教育的双重转型与双重启蒙诉求[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07):14-19.
[5]罗晓娟.中小学课程与教学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