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隐性思想政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教育学理论中的缄默知识理论、心理学理论中的无意识理论等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
本文引用格式:徐艳.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J].教育现代化,2019,6(46):265-26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可以分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两种。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围绕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思政教育内容直接传输给受教育者,主要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实践活动、党团组织生活等,这种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实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1]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区别的是,隐性思想政治在实践过程中往往隐藏其真实的教育目的,运用多种载体,以相对隐蔽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为受教育者焦点关注(甚或不为教育者明确感知)”[2]。受教育者所参与的这些实践活动,其表面上和形式上并非典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因而受教育者往往在不知不觉、无意识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思想政治实践活动形式的日益丰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凸显出来。而要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实效性,有必要从学理层面去分析和探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从而在实践中有效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社会意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3]“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4]。也就是说,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即生产方式的改变,才是导致人的思想改变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思想之所以发生重大变化,往往都是由于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将人们的思想和精神为研究内容,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素养和政治理念等,以期符合一定社会和时代的要求。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要使受教育者接受并认同教育者所传授的思想和理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根本上说都是由受教育者所处的社会物质环境和生活条件所决定的。一定社会中人的教育和发展的水平总是受到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于现实社会生活及物质实践活动,与社会环境、生产劳动和生活条件相适应,形成符合现实社会生产方式的思想观念,而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只停留在思想认识的层面上。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物质生活实践有机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渗透其中,使物质生活问题和思想认识问题都一并得到解决。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教育者通过社会意识的指导,引导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接受预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其实质就是“社会意识——社会实践——社会意识”的反复过程,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
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马克思将人的发展的全部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中,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马克思指出,“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5]。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教育在内的全面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人的全面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它与人们的社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的共同提高。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不仅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也促进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的全面提高和均衡协调发展,这在本质上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一致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及时了解学生的个体需求,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动力,提高大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的素质,从而推动实现大学生全面、和谐、自由、充分的发展。
二 教育学理论:缄默知识理论
英国学者迈克尔·波兰尼在其1958年出版的《人的研究》一书中区分了人类的两种知识类型: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可以通过符号、文字等方式进行传播。而缄默知识则是不能系统表达的,比如人的能力、态度、方法、情感等方面的知识都是缄默知识。在波兰尼看来,缄默知识从数量上比显性知识更多,大量存在于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他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6]。如果把知识比喻成一座冰山的话,那么,显性知识就是水面以上的部分,是人们借助公共媒介的传递而获取的可供交流和分享的知识,因而它是可以进行理性的反思和批判的。缄默知识则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大部分,是人们从身体感官的觉察和理性分析的过程中获取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因而也就无法进行理性的反思和批判。缄默知识尽管难于传递和表达,但却在人的知识获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为显性知识的获取提供了个体实践经验和情境化体验。
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在良好外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接受引导和教育,更容易激发其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其提升的过程很难用逻辑化的外显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表面上看,受教育者并没有得到明确的指令和要求,但实际上其思想品德确实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此期间,受教育者究竟获取了什么、掌握了多少,有些内容是可以明确表述的,有些内容则无法明确表述。再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通过大量身体化的活动(如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可以感染熏陶受教育者,提高其思想品德素质。由此可见,缄默知识理论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可以从缄默知识理论中获取知识论和方法论的借鉴和指导,那些不言而喻的察觉和活动,也许能够超越课本和语言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
三 心理学理论:无意识理论
现代心理学理论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两个不同的过程:有意识和无意识。有意识是指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具有明确的心理指向和意识支配。无意识并不是“没有意识”,而是没有被意识到的意识,是人的一种非理性心理现象,是“主体对客体一种不知不觉的认识功能”[7],它潜藏在人的内心深处却不被主体所觉察到的一种心理活动或过程。
相对于传统的有意识教育的计划性、组织性、纪律性等特点,无意识教育更加注重人的心理接受程度,强调通过借助各种载体,如社会环境、文化活动、公共设施等,将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融为一体,以更加隐匿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感染和熏陶,在民主平等、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影响,从而增长知识、开拓思维、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无意识状态下,人们更容易受到外部活动和环境的影响,由此产生有目的的自觉行动。无意识能够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不仅可以弥补有意识教育的不足,同时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教育活动要想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就不能忽视无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应充分利用和创设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炼隐藏在各种教育载体中的隐性教育因素,摒弃传统思政教育强制性、说教性、模式化的要求,通过思政教育者有意识的暗示,精心设计教育环节,营造教育氛围,使学生在无意识中认识、接受并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时,思政教育者还应帮助学生将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认知、选择和整合,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外化为自己的实践行动,实现从“无教”到“有教”、从“无声”到“有声”、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化,以达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6]Polanyi,M.The Tacit Dimension[M].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6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