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小学全科型教师的培养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求,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在课程设置时应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师素养要求,以课程设置原则为指导,积极探索构建符合地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以满足社会对全科型教师的需求。
关键词:全科型;地方院校;小学教育;课程设置
本文引用格式:赵婷.从全科型教师的培养看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J].教育现代化,2019,6(47):84-86.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基础教育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论是国家政策文件的出台还是有关会议的召开,都在积极探讨如何培养小学全科型教师。因此,在全科型教师培养的大背景下,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如何设置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出适应基础教育小学阶段发展的合格教师,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一 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
近几年,国家不断制定、出台有关小学全科型教师的文件,以此推动全科型教师的培养工作。2012年,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等特殊招生方式,扩大双语教师、音体美等紧缺薄弱学科和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规模”[1];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提出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是“针对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2];2018年,教育部等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一文中提出“为乡村小学培养补充全科教师”。[3]由此可见,小学教师应具有全科型的特质已在各项政策中明确提出,这一趋势符合当前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二)小学教育质量提升的需要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段,是确保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虽然基础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也有了明显改善,但仍有不少问题日渐凸显,如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教师发展空间局限、教师待遇较低等都造成了许多教师一有机会便选择去往更好的学校。由此引发出这一尴尬局面,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教师短缺,有些教师需要承担多门课程,而绝大多数教师除了自己本专业课程外,对其他学科课程并不擅长,甚至对课程内容非常陌生,日常的教学质量很难保证。长期如此,对老师和学生都会产生消极影响,也会使城乡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阻碍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
此外,小学教育本身的基础性、综合性等特征给小学教师提出了要具备全面的知识体系和熟悉掌握各科知识的要求。在国外,比如美国、法国、英国、瑞士、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小学阶段都采用全科教学的模式,他们认为采用全科教学既可以推动通识教育的开展,让学生获得完整系统的知识,也有利于老师全面了解学生,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的问题,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全科型教师的培养是小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小学阶段教育质量提升的现实需要。
(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进的需要
自1998年成立的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开始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之后,全国各地的师范院校陆续加入到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队伍中,时至今日,高等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已开办二十多年,虽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相比其他成熟学科,它较为年轻,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许多方面还不够成熟,依然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可研究的空间很大。例如,课程之间呈现出彼此孤立的状态,内在的融合性较差的问题;课程以学科知识为主,缺乏对实践的研究及关注,忽视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等问题。此外,从许多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仍是以培养分科型教师为主,这容易造成课程内容碎片化的问题,也难以全面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处理好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培养全科型教师的改革思想相一致。
二 小学全科型教师的培养目标及素养要求
全科型教师的提出不只是为了贯彻国家有关政策和满足农村教育的现实需求,它也是伴随着教育理念的变革运用而生的,它秉持着“全人理念”和“综合课程”等全新的教育思想。因此,探讨全科型教师的培养目标及素养要求具有深远意义。
(一)小学全科型教师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起点和归宿,只有确定了明确的培养目标,才能进一步优化课程的设置。目前,对全科型教师的研究分析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周德义等人认为全科型教师不仅能够承担国家规定的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能将相关学科和一定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充分运用[4]。洪成丹针对于分科教师的定义认为全科型教师是能够教小学全年级,并且胜任多门学科甚至全部学科教学的教师[5]。结合学者对全科型教师内涵的阐释和借鉴其他院校对全科型教师培养目标的设置,本文将小学全科型教师的培养目标定义为:培养具有师德高尚、理念先进、能力为重的能够胜任小学阶段多门课程,并具备一定的班级管理、教学研究及自我发展等核心技能的小学教师。
(二)小学全科型教师的素养要求
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因此,人们对教师素养的要求往往要高于社会其他职业,只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人才。
教师的素养不仅是平时的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能力,还包括更高一层的教师品格、知识、能力、态度等的整合。从对全科型教培养目标和教师专业标准看,一名高素质的小学全科型教师应具备以下几点要求:①良好的道德品质;②先进的教育理念;③多元的知识结构;④综合的专业能力;⑤积极的创新思维。
三 培养小学全科型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应重视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与内容安排
科学的课程结构与合理的内容安排是培养高素质小学全科型教师的前提,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来奠定未来走向工作岗位的基础。所以,应重视课程结构与内容的安排。
就小学教育专业而言,一般地方院校通常设置通识类、教育专业类、学科专业类和综合实践类这四种课程。在课程结构与内容安排上应注意通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学分比例,避免出现因必修课程学时过多而被迫选择压缩选修课程的情况;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学时应尽量保持平衡,并尽可能让课程与实践结合起来;适当增加综合实践课程的实习时间,并注意避免出现学习较为集中、学科界限并不明显等情况。
(二)课程的实施过程
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有效实现预期教育结果的一种手段,从课程的实施可以看出一个课程方案执行的情况。杜威提出“做中学”的思想对当前的课程实施仍具有很大的价值,做中学思想要求课程在实施中把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强调学生在课程实践中成长。因此,课程实施要与一线教学实际相结合,让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教学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课程的评价方式
课程的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质量与发展的一种评价,客观合理的评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现有课程方案设置可以看出,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评价以教师为主,主要以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进行。这类评价更重视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而忽视对学生情感的评价。学生应对考试往往是临阵磨枪、死记硬背,教师也往往会以分数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但考试之后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就很难说了,这样的评价方式很难体现出一门课程自身的价值。
四 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中课程体系构建的建议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关乎专业发展的命脉。小学教育专业作为师范教育中的一个年轻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仍然处在不断的探索阶段,因而,根据地方实况与特色完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设置的指导原则
学者高有才提出课程设置应体现综合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前瞻性原则和均衡性原则。[6]这四个指导原则清晰的表达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第一,由于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综合性等特点,决定了小学教师不仅要能胜任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这就给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提出了具体要求,在课程的设置上要体现出综合性原则。第二,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教学能力的形成是将所学知识内化的一个过程,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重视教育实践类课程的比重。第三,在课程设置上要更多的关注学生未来职业生涯所需的知识与能力,特别是教育理论知识与研究能力,因此课程设置也要体现出前瞻性原则。第四,课程的设置需着眼于大局,不能厚此薄彼,最大限度的保持课程之间的均衡性,以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体系的动态构建
从地方院校培养合格的小学全科型教师来看,应着力构建一种理论与实践并重且能突出地方特色的、适应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的课程及内容体系,使课程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并服务于人才培养。
(三)夯实基础知识素养课程
教师知识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理论课程的学习,也就是说离不开通识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的学习。这些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从知识的涵盖角度看,通识类课程涉猎最广,是学生学习广博知识,形成正确三观与促进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中的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体育等课程是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素养的基础课程,体现的是人的综合素养,而小学教育专业在注重通识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还应该开设一些通识选修课程,选择与小学学科相关的文化、艺术、历史等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为将来的工作甚至是终身学习做准备。
专业理论课程包括了教育专业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一定教育教学知识、进一步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学技能。课程中的普通心理学、教育学、中外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基础、大学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美术基础、音乐基础等,都是为满足培养全科型教师而设置的,保证培养出来的教师能具备合理的综合素质结构。因此,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应重视通识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的设置,为学生基础知识素养的形成提供帮助。
(四)重视专业教育实践课程
实践类课程要不断完善,离不开态度上的重视。全科型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知识,还要有娴熟的教学技能,而教学技能的形成离不开实践、反思、再实践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特别重视实践课程,让学生通过实践,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结合起来,增加其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从时间上看,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应贯穿大学的整个学习生涯,以逐步渗透、灵活多样的方式在不同的阶段展开不同层次的教学实践活动。从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到顶岗实习,使学生通过实践初探小学、认识小学、了解小学并形成自己的、以儿童为本的教学技能与方法,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形成自己的教育情怀。
(五)拓宽专业地方特色课程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发展水平有显著差异,可供选择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也不尽相同,挖掘和开发出适宜地方的学校课程,已成为现代教育对课程建设的时代要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工作,地方院校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充分研究当地的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等现况,努力挖掘地方课程资源,开发设计出能充分体现当地特色的、适合小学阶段教育的课程,以特色课程吸引学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地方情感。
总之,小学全科型教师的培养要重点关注其课程的设置,只有科学合理的课程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全科型教师。课程的设置应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对教师素养的要求,坚持基本的指导原则,夯实基础知识素养课程、注重专业教育实践课程,拓宽专业地方特色课程,根据地域优势与特点,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出符合实际的全科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出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的小学全科型教师,促进教育的优质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J].中国农村教育,2013(3):10-11.
[2]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J].中国农村教育,2014(10):4-5
[3]朱旭东.“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地需有效策略[J].人民教育,2018,No.785(08):4.
[4]周德义,李纪武,邓士煌,等.关于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9):55-59..
[5]洪成丹.中美“全科型”小学教师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浙江:温州大学,2015.
[6]高有才.全科型培养视角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3(12):19-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