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研究产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交叉性、创新性教学课程体系,推进校企合作及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发挥教师主体作用,构建教学评价机制,开展材料化学专业新工科建设评价与反馈,培养满足国家及材料行业发展需求的后备复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材料化学;教学体系;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江莉,等.新工科背景下材料化学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42):47-48,66.
Reform on teaching system of material chemi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JIANG Li,LI Dong-yun,TANG Gao,ZHAO Bing,wEI Guo-ying,YU Yun-dan
(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hina Jiliang University,Zhejiang Hangzhou)
Abstract: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compound applied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meeting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country and the material industry,it is necessary to define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talents,construct a cross-cutting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curriculum system,promot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construct mor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bases.Base on the researche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it is also important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main role of teachers,construct a teaching evaluation mechanism,and carry out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ubjects of material chemistry specialty.
Key words:Emerging engineering;Material chemistry;Teaching system;Reform
一 引言
“新工科”是基于国家发展战略新需求提出的工程教育改革方向。自2016年提出以来,教育部多次组织专家论证,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和“天大行动”。教育部组织各省市自下而上积极申报新工科建设研究课题,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新工科建设的提出,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基础理念上,强调高等工程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引领行业发展,具有创新性、融合性、学科交叉性等工程教育新理念。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为了促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化学专业的发展,突出学生专业培养特色,打破传统的单一学科界限,走向跨学科(材料和化学)的交叉融合,更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观念,对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培养高水平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计量大学材料化学专业归属于浙江省重点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自2007年成立以来,为满足国家和社会新经济、新产业的需要,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面不断的改进和优化,虽取得了一定的优异成果,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足:人才培养目标未充分满足国家、新经济发展需求,专业特色不突出、专业选修课程较多、实习实践课程开设模式单一等。为了“以培养创新创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努力发展培养能在化学计量、材料表面处理、新材料和新工艺研发以及相关标准制定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质量检测及相关管理等工作的人才,优化教学课程体系,探索适合材料化学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工科背景下材料化学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的开展,势在必行。
二 解决的问题
(1)传统材料化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无法满足新工科、新经济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更新观念,明确定位以需求为导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
(2)新工科对新经济、新产业人才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科研水平、协调沟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有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生产实习等,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跟不上材料行业对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需求。加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以学生项目促教、以科研促教、以学科专业竞赛促教、以企业需求促教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对相关报纸、图书、期刊等文献数据的查阅发现,在当前国内高校课程质量评价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是仍存在评价主体与管理主体职责不清、评价客体错位、评价标准泛化、评价环节不完整以及评价改进功能体现不足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面对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的巨大压力,需要进行以面向产出导向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创新研究与实践。
三 改革内容和方法
(一)根据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修订本科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
通过文献调研和地方特色高校走访学习的方式,总结新工科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通过专业教授委员会讨论及专家认证,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对专业研究方向进行凝练,使之符合国家和新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提出新要求,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课程体系,并对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等进行结构优化。具体分为3个方面:淘汰与行业发展趋势不适应的课程,新设与“化学计量”、“化学性能分析”、“检测与评价”相结合的课程;基于产业升级需求,对上述各类传统课程进行授课大纲的更新升级,摒弃与产业方向不相适应的内容,增开新经济、新产业条件下的学科内容;用新学科理念对旧课程体系进行改造,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
(二)加强教学研究及改革项目建设,推进数字化、信息化课程建设进程
鉴于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枯燥等缺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授课对象学习时间的碎片化、学习地点的不固定化,积极推进课程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促进课程的“互联网+”教学改革(翻转课堂、强调学生自学等)。依托省教育厅、校、学院教改政策,比如浙江省课堂教改项目、校重点课程建设、校精品课程建设等,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课程多样化教学模式,线上自学和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同时,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将优秀的课程通过互联网传播,促进教育公平、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和多样化终身学习的需求。
(三)推进校企合作及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发挥教师主体作用,以培养后备复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进行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新工科对新经济、新产业人才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科研水平、协调沟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强调个性培养,因材施教,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施展能力的平台,激发学生对创新的使命感与价值感,将创新素养、思维与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因此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拟“项目驱动促教、学生科研促教、企业需求促教”等方式,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利用校企合作及创新创业基地平台,着重培养学生工程综合素质。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优化师资队伍培养新机制,积极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服务
为培养新经济、新模式的新工科人才,要求教师不断地进行转型和升级,对师资队伍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新课程体系为导向,对教师进行合理配置。具体操作:①对于更新授课内容的课程,积极推进多学科教师共同承担同一门课程,使学科融合在具体课程中得到体现,打造传统课程的升级版;②对于部分学科交叉性较强的课程,积极引进具有相关学科知识结构的教师,开展相关教学工作;③对于专业性较强的专业主干课程,大力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新学科相关知识能力的培训,更新观念,使专业教师树立新工科的理念并贯彻实施到教学实际工作中。同时,针对目前专业教师多以授课为主,自主科研开展较多,面向地方产业开展科研活动,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服务较少的情况,需要开展以产业创新需求为导向,积极营造技术创造与产业需求对接机会,促进师资队伍培养机制优化。
(五)构建教学评价机制,开展材料化学专业新工科建设评价与反馈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作为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支撑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创新改革,则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分析当前材料化学专业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初步开展关于面向产出为导向的专业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分解;通过研究高校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创新研究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获得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启示。
四 结语
新工科人才培养强调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宽口径、厚基础、综合性、复合型的培养模式。材料化学专业为满足国家新材料发展战略要求,以材料产业升级改造为指引,分析新经济、新产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基础上,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交叉性(材料学和化学)、创新性的课程体系,建设复合型、实践型师资队伍,培养学生成为能在化学计量、材料表面处理、新材料和新工艺研发以及相关标准制定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质量检测及相关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现代,2018,6(26):65-67.
[2]于清海,吴海英,蒋婷婷,等.基于专业特色的学生核心竞争力教育——“一轴X(x)维”培养模式探析(以材料专业为例)[J].继续教育,2018,6(271):1-5.
[3]刘娅莉,张小华,周海晖,等.新工科背景下湖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8,33(9):38-46.
[4]张立强,龙红明,王海川,等.新工科背景下冶金-材料专业链群改造升级路径[J].中国冶金教育,2018,186(3):7-9.
[5]葛金龙,王秋芹,王传虎.面向新经济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36(12):65-6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