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小学初任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力量,存在教学基础能力薄弱、组织与管理能力欠缺、育人能力不足等问题。校本培训机制不健全、个人专业发展能动性不强以及探究、反思意识缺乏是导致其教学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改进学校管理体制、初任教师培养机制、评价考核体系,增加教学实践机会,制定实施个人规划,提高探究反思意识等是提升其教学能力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小学初任教师;教学能力;不足;提升
本文引用格式:霍媛媛.小学初任教师教学能力不足及提升[J].教育现代化,2019,6(45):90-92.
教育是否能为社会培养理想的人才,教师起着关键作用。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小学正是一个人在知识、素养、观念等方面的筑基时期,打好基础尤为重要。而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与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尤其是教学能力。但我国小学教师普遍存在人员来源复杂、专业性不高、实践能力薄弱等问题,导致其初任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学能力不足。尤其是最近几年,报考教师资格证的人数,只增不减,小学初任教师在庞大的教师队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提升小学初任教师教学能力,加速其专业化进程已迫在眉睫。
一小学初任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小学初任教师在我国教师队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初出茅庐”的新教师,还没有完全适应、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所学的理论知识还不能得心应手的应用于实际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基础能力薄弱
教学基础能力是一名教师能否步入教育事业的“门槛”,其对教学的效率高低起着关键影响作用。教师的教学基础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后辅导、教学评价、教学研究五个方面的能力。初任教师教学基础能力薄弱具体表现在:
第一,未提前做好教学设计工作:不能够根据总体教学计划制订详尽的课程计划和教学进度计划;没有吃透教材,不能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对教授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制订恰当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策略。第二,不能灵活进行课堂教学实施:在建立和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问题上,遇到课堂问题容易混乱;教学活动未达到预期效果;培养学生延伸自学的学习习惯意识较差。第三,课后作业批改和辅导不到位:不能很好地进行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合理把握作业的数量和难易程度,作业要求不明确、细致,未规定具体完成时间。第四,教学评价缺乏合理性:只侧重于学生学业成绩考核,而忽略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第五,教学研究缺乏深度:不了解学科发展的动态,对本学科的相近学科新的科技成果及其应用没有深入了解;不能根据学生阶段性变化,利用先进的研究成果,更新教学内容。
(二)组织与管理能力欠缺
组织与管理能力是确保课堂教学有序进行的基础,也是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是否具有高效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关系着一个班集体的整体形象以及教学效果的呈现。小学阶段正是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重灾区”,因此,作为小学初任教师,是否能游刃有余的进行课堂组织与管理是关键。首先,初任教师对课堂教学组织探索不够深入,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主阵地,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对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的效果意义重大。同一个班级,不同的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能力不同,呈现的课堂效果就不同。其次,学生通过参加集体活动,都会形成不同的能力。集体活动的开展一定是有秩序、有纪律、有组织的,尤其是小学生课外活动,教师还要考虑到安全问题,这就考察到初任教师的活动组织能力。最后,班级常规管理意识较差:班级常规管理的内容主要有:学习管理、纪律管理、卫生管理等等,而纪律管理直接影响着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具体体现在:一个班级的班风建设方面,而大部分小学初任教师认为,只要上好课就可以了,却忽视了建设一种文明、和谐、团结的班级风气。
(三)育人能力不足
育人能力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深刻指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2]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培养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应该以育人能力为核心。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大部分教师还是以提高学生成绩作为评价个人教学质量考核标准,而忽略了教育最本质、最核心的作用,就是育人。对于小学初任教师来说,如何育人是关键,同时也是大部分教师或缺的教育理念。教师只会直观看到学生的成绩波动,一些隐性的变化,很容易被忽略,如:学生的幸福感、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孤独感、家庭背景、心理健康状况等等。也就是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初任教师还未达到成熟型教师水平,因而,可能会注重旨在提高个人教学能力方面,而忽略对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意志方面的培养。作为基础教育者,提升育人能力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的思维品质、道德观念、价值观塑造的奠基时期,对小学教师应当提出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高要求,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制约初任教师教学能提升的因素
制约小学初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主要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本文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客观影响因素——任职学校方面,主观影响因素——教师自身因素。
(一)任职学校方面的影响
1.校本培训机制不健全,工作分配缺乏合理性。初任教师的校本培训对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的校本培训往往都存在着培训任务过重、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导致培训成效不理想等问题。不仅没有合理利用培训资源,对初任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无用。我国的初任教师培训大部分都是“形式主义”,就初任教师而言,对校本培训的认识模糊,对学校校本培训工作的态度怠惰,缺少专业发展的主动性等。[3]就培训方而言,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必定是要被淘汰的。此外,小学初任教师除了日常教学工作之外,处理教学工作之的日杂琐事对其教学能力的提升也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对教师的解决问题能力提出了高要求,许多新教师感到压力倍增,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质疑,从而产生自卑、焦虑的心理,最后甚至离岗。这对教学经验薄弱的初任教师来说,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此,健全初任教师校本培训机制迫在眉睫。
2.考核评价体制传统化,评价思维固化。教师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程序,评价者对评价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并对教师的资格、能力和表现进行评价的过程。[4]建立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是为了更好地激励教师专业发展,目前,大部分校本考核评价机制存在着评价方式的选择缺乏民主性、评价和激励制度不够完善、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内容狭窄等问题。并且,“新”、“老”教师采取相同的评价机制考核标准,其公平性饱受质疑不说,也会给初任教师带来无形的压力。
(二)教师自身方面因素影响
1.个人专业发展能动性不强
国内外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解释有着许多不同的界定,本文参考黄甫全的观点,他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教师终身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教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5]当然,教师专业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外部因素只能起到影响作用,个人主观能动性则起到决定作用。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就很难落实到平日里具体的教学工作计划中,这就需要教师个体具备专业发展意识。实践证明,被动的个人专业发展成效是有限的,而具有主动的、积极的发展意识才有可能成为促进个人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2.初任教师缺乏探究、反思精神
“活到老,学到老”“吾日三省吾身”对每个教育者来说,是要奉行终身的谨言。要想给学生更多的水,教师本身就须是个活水源。随着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发展,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只停留在“教书”这一基础层面,应该同时具备探究、反思意识,以一个学者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向卓越教师看齐,在不断探究新知,反思自我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这也正是目前大部分小学初任教师缺少的品质,有的教师认为,小学阶段的知识教授起来,毫无压力,因此无需下太多功夫去钻研。学生成绩不理想,把责任推到学生和家长方面,很少去反省自身因素。反思主动性差、探究意识不足,这两点就足以成为个人专业发展路上的绊脚石。
三提升初任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路径
(一)建立合理的培养机制,合理分配教师工作
初任教师的成长既离不开学校为其创设的良好的条件,也离不开优秀教师的指导,应根据初任教师的个人专业能力及需求,制定适合不同水平、层次需求的初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方案。比如“结对子”、“师徒制”等等,以便导师及时、准确地根据初任教师的发展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其进行定期的课堂教学、日常工作的指导,并注重对初任教师进行阶段性发展评价,进行集中或单独指导,以促进其快速、全面地提升教学能力。同时,任职学校应及时完善学校的管理体制,分配给“新”、“老”教师明确、适量的工作任务,初任教师初期的任务就是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多去听优秀教师讲课,逐步适应任职学校工作环境、氛围,处理好新环境中与同事、学生、家长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等等,适当减轻初任教师的工作量,使其尽快融入工作氛围。
(二)创设多种教学实践机会,建立科学评价考核体系
任职学校应该为初任教师创设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可以组织初任教师阶段性地开展公开课、进行教研活动,初任教师之间互相进行听课、评课,让年轻、有活力的新教师充分展示属于自己的教学风采,也有利于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营造一种和谐融洽,合作进取的教研氛围。在教学实践探索中不断发展、进步。同时,事物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如果任职学校把他们与优秀教师、专家都放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比较,不仅会打击初任教师的自信心,也会使他们在比较中逐渐失去动力。为了减少以上现象发生,任职学校可以对教师进行多维度的评价考核,如“师德师风”“课堂氛围”“教案设计”“个人规划”“公开课开展”等多角度的进行综合评价,以建立有效的激励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考核体系。还可以进行主体多元化评价,不要只拘泥于领导、学生学业成绩量化评价,还可以让教师进行自我评价,这样也有利于初任教师进行自我反思。
(三)制定实施个人规划,提高专业发展意识
当初任教师已经进入了工作适应阶段,这时候就要努力走向主动适应,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一份清晰明确的个人发展规划。一般来说个人发展规划可分为三个阶段:拟定规划、实施规划、完善规划。在拟定规划之前,要分析自身现状、专业技能、发展目标以及具体实现措施。在实施规划过程中,不仅要借助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优秀师资,融洽的教学环境之外,教师自身还要具备主动积极地求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师德师风。最后,要在原计划的基础上不断补充与改进、反思自我,制定新的可靠的个人计划,从而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超越自我。
(四)提高探究意识,开展有效教学反思
小学初任教师刚走上岗位,难免会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这时候就要悉心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不断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树立勇于探究、钻研好学的精神。在进行深入探究纵向发展的时候,不要忘记螺旋式上升的反思前进。初任教师要进行阶段性多角度反思,可以通过撰写教学日志,对自己的教学事务进行批注以便反思与改进,也可以通过录音、视频,对整堂课进行一个系统的回顾。此外,还可以进行调查问卷、访谈对话形式进行教学反思。如果条件允许,初任教师之间还可以反思交流,不仅能够学习到同伴们的教学智慧,也能在反思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媛媛.小学初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南方农机,2018,49(02):236.
[2]董奇.育人能力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核心[J].中国教育学刊,2017(01):3.
[3]王燕琴.初任教师专业发展中“校本培训”:问题、原因及改进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4]王丽,谢念湘.中学教师评价的现状及其策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1):108-109.
[5]李利鑫.关键要素对小学初任教师成长影响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