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由互联网到物联网,信息技术完成了由“人机人”互联到“人物人”互联的革命性变化,实现了物理现实空间与网络虚拟信息环境的高度结合。这一技术背景,既为影视教育模式的变革带来了新的契机也使其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从高校影视教育的特点入手,试图勾勒出物联网技术作用于高校影视教育的触点,并简要探析新技术背景下,人的“物”化和物的“人”化之间的悖论关系以及其所引起的人在教育体系中主体地位的变化。
关键词:物联网;影视教育;个性化教学;教育主体
本文引用格式:李勇.物联网时代高校影视教育模式的变革与挑战[J].教育现代化,2019,6(45):73-74,85.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推进,中国的教育无论在观念、模式层面还是在具体的技术实施层面都有了长足发展。互联网所提供的海量知识来源和“人机人”的互联方式彻底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场域概念,改变了教育主体间的关系,使得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无限开放、极其自由的共游模式。而作为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的物联网的出现,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再次推进了中国教育的变革速度。高校影视教育作为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一大类别,在当下技术大环境的影响下,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活力。以下从三个方面就物联网对高校影视教育的影响做简要探析。
二物联网技术满足了影视教育对“物”的亲近感
历史地看,影视教育是从手工做坊式的师傅带徒弟开始的。在技术的推动下,伴随影视行业自身的快速发展,影视教育得以走入大学课堂。在高校影视教育的进化史中,影视教育和其它类别的教育一样,都经历了由传统教学模式到互联网平台下数字化教学模式的变革。影视创作是实践的艺术,影视教育顺理成章地被要求具有极强的实践性。韩国电影导演金基德在来华进行创作交流时曾说过“电影不是学出来的,是做出来的”[1]。在高校影视专业,尤其是本科阶段,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会使用设备进行影视剧或影视节目的制作。对实践环节的极度依赖是影视教育的特殊性,它使得学生在“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重复循环模式中不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成长为能对设备进行熟练操控的实践者。换言之,如果不能将学习的落点归结到操作设备,相当于影视教育的终级目标未能真正实现。互联网尽管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但其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物”的勾连,这一不足在物联网阶段得以弥补。
如果说互联网是“人机人”的互联,物联网则可称为“人物人”的互联。由于物联网增设了“物”的维度和“真”的依托,可现实地支配物质载体,增强操作能力。[2]可以说物联网技术从虚拟现实回到了物理现实,实现了对“物”的掌控,这暗合了影视教育的实践性要求,使得影视教育在物联网环境下获得了极好的施展空间。
具体而言,以高校影视教学实验中心的设备管理为例,教学实验中心承担着学生实验实习设备的管理工作,是高校实施实习实验教学的重要保障机构。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掌握一些基本技能。[3]目前许多高校在设备管理上实现了网络化,所有设备获得电子标签,每件设备在库与否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相关信息,依此信息学生可以校园网实名认证身份直接在网上预约租赁设备。当然这种表面上的物与人之间所产生的网络勾连并不真正意味着物联网技术的使用,这一领域至少存在着两个方向上的技术强化可行性。一是在设备信息深度上的强化,物联网技术可实现对设备信息的深度采集,比如摄影机的使用年限,目前的运转情况,有何常见故障;比如镜头的清晰度状况,最佳成像光孔数据等。信息采集的维度越多、数据量越大,设备被“全息化”的程度越高,在人物互联中二者的结合度也就会越高;二是在设备网广度上的强化,目前各高校间,甚至同一高校的各部门间仍存在着设备整合的种种壁垒,无法实现更加广域的设备共享,使得物联网技术无法尽情释放其功能。但从未来趋势看,不仅部门间的壁垒会被打破,不同单位(或企业)之间,甚至不同地域的不同单位(或企业)之间的壁垒都有可能会被打破,真正可以实现设备的跨领域、跨网络共享。
三物联网技术推动影视教育的个性化教学
互联网使教育的场域变得无限宽广,但这种宽广只发生在虚拟世界中,教育主体是以一种虚拟身份存在着。相比于互联网,物联网则是“在物理世界、数字世界、人类社会三个世界之间建立起了一种语义的连接和交流,从而可以逐步地、有效地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万物联结成一张特殊的网”[4]。物联网在本质上是个性化的存在,它不仅为个性化的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且代替教育者做了大量繁杂的工作,为全面实行个性化教育提供了空前的技术基础[5]。
物联网的普适计算性能所带来的伴随功效是释放了教育过程中的大量琐碎、重复性的工作,而给教育工作者留出更多的空余精力应用于个性化教学。影视教育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物联网所建立起来的全息化数据平台,教师可以时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方案对每个学生进行特别指导。不仅如此,物联网所构筑的智能系统会自动为不同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育方案供教师参考,甚至在不经过教师的情况下,学生还可以自我参考自行实施针对自己的学习方案。
以影视教育中的编剧课教学为例,在命题创作阶段,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学生根据题目所限定的写作范围展开自由创作,剧本写作完成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行讲评。由于剧本写作紧密依托于作者的个人经历、情感体验甚至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在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时教师只能就个人看法展开评述。到了以大数据为依托的物联网时代,教师可针对学生所创作的剧本内容,剧中展示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经历,调取与之相似或相近的前人剧本,可以参考已经拍成的剧目,甚至可以找到剧本作者本人,通过了解创作过程,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立体化的参考借鉴。
物联网借助于具有超强计算能力的计算机系统所采集或生成的大数据,可以为所有学生建立数字档案,使教育者时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情感变化甚至家庭动态等情况,在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同时,实现教育的情感化。
四人的“物”化与人在教育中主体地位的变化
物联网的主题似乎是“物”,但物联网终归是为人服务的,所以人的问题是谈论物联网尤其是哲学地研究物联网时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回避的问题。[6]按照物联网目前的发展趋势,在未来的世界,可以不夸张地说,每一粒沙子都可以纳入物联网的掌控之中。世间万物被网聚在一起,人与人、人与物,甚至物与物之间都可以产生着时时的互动。无论是自然物还是人造物,物在进入物联网世界的过程中便自然获取了一种“物格”,这种“物格”相似于人的人格,它使物成为有“生命”的个体,由所有这些具备了“物格”的物所组成的区别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客观物理世界便也就真正成为了“并非冷漠的大自然”。
摄像机或摄影镜头因“物格”而不再是冰冷的金属,曾经被哪位学长使用,参与过哪些精彩的影视剧或节目制作,经历过何种艰苦的拍摄环境,这些信息被记录并成为隶属于设备自身的“历史”,实现了设备的“物格”建设。设备不仅因为有详细的性能数据,更因为有历史“记忆”而变得有了人情味。原本是纯粹的“物”的东西似乎又具备了“人”的特征,它们像一个个有年龄、有体征、有心跳变化的人一样呈现在物联网所勾连的网域世界中。物的位格提升到了与人同等的地位,而物的位格的提升某种意义上就等同于人的位格的降低。尽管物联网技术对发展个性化教育表现出种种利好,但人的物化,同时会造成人的自主性及人之为人的人格特性的逐渐弱化。物联网世界中的人,成为主体和目的,对象和工具的综合体。物联网是一个“行动者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没有主客体的区分。[7]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被教育者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国家目前推行的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而创新型人才的内涵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方面。[8]创新教育要求充分尊重被教育者的个性,实行主体性教育。但就物联网技术所造成的这种弱化主体性的未来发展趋势,创新教育、尤其是主体性教育理念如何实施将是摆在中国高校影视教育乃至整个中国教育行业面前的巨大挑战,也是一项亟待研究和不断论证的新课题。
五 结语
连通性是物联网的本质特征之一。它有三个维度,一是任意时间的连通性,二是任意地点的连通性,三是任意物体的连通性。[9]物联网的连通性特征的获得是以其技术性为依托的,所以,物联网首先是一种技术性的革命。同以往其它的技术革命一样,它必将渗透到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引起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变化。“传道、授业、解惑”一直被认为是教育最基本的行为方式,尽快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并不一定能实质性地改变了这一行为方式,但至少教育过程中的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已然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所建立起来的牢固的情感勾连已经在弱化,或者已经被异化成了另一种性质的情感传递,这将对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教育格局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当然,物联网还是一个仍然处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新事物,对它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有待于随着时间的推移且行且观。
参考文献
[1]凤凰文化网:http://culture.ifeng.com/a/20150521/43807427_0.shtml.
[2]单美贤,叶美兰.技术哲学视野中物联网的社会功能探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6):9.
[3]贺志强,庄君明.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2):79.
[4]闵春发.物联网的基本维度与研究原则:基于哲学社会科学视域[J].江汉学刊,2011(6):74.
[5]张务农.物联网发展图景中的教育变革与挑战[J].教育发展研究,2015(17):23.
[6]肖峰.从互联网到物联网:技术哲学的新探索[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03):221-227.
[7]张务农.物联网发展图景中的教育变革与挑战[J].教育发展研究,2015(17):24.
[8]张天军.物联网时代的创新教育[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2(5):13.
[9]李卢一,郑燕林.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0(2):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