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图里翻译规范视角下许渊冲英译《李白诗选》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9 13:56:1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吉迪恩·图里作为描述性翻译研究的奠基者,他提出了翻译行为规范这一理论,并根据翻译过程的不同阶段,将翻译行为规范分为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及操作规范三大类。许渊冲是中华古典名著翻译大家,他翻译的《李白诗选》是古诗英译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他英译古诗的高超水平,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极大的鉴赏价值。本文通过图里翻译规范视角,从三大规范类别对许渊冲英译《李白诗选》中古诗的词汇和句子翻译进行探析,揭示规范理论对古诗译本的影响,并为古诗翻译提供一定的翻译策略借鉴。

关键词:翻译规范;翻译策略;《李白诗选》

本文引用格式:梁玉,等.图里翻译规范视角下许渊冲英译《李白诗选》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43):237-240.

An Analysis of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of Selected Poems of Li Ba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y’s Translation Norms

LIANG Yu,PAN Hui-er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ina,Heilongjiang Province,Harbin,150080)

Abstract:As the founder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research,Gideon Toury proposed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norms,and divided the translation norms into three categories:initial norms,preliminary norms and operational norm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Xu Yuanchong is a translator of Chinese classical classics.His translation of Li Bai’s Poetry is one of the masterpiece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It reflects the superb level of hi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ncient poetry,and it has a very high artistic level and great appreciation valu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ocabulary and sentence translation of the ancient poems in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of Li Bai’s poems from the three normative categories,revealing the influence of normative theory on the translation of ancient poems.It also provides a certain translation strategy for ancient poetry translation.

Key words:Translation norms;Translation strategy;Selected Poems of Li Bai

一前言

         吉迪恩·图里是描述性翻译研究的提出者,他致力发展翻译的普遍理论。图里认为,翻译首先在目标文化的社会和文学系统中占有一个位置,而这个位置决定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李白是中国唐朝伟大诗人之一,它的古诗多以寓情于景、以景抒情为特征,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英译李白古诗体现了古诗意象英译的重要性和翻译策略。许渊冲的英译《李白诗选》则是英译李白古诗的高水平之作,对其古诗词汇和句子英译的赏析有助于分析图里翻译规范在古诗英译中的应用。

二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概述

        图里对于规范定义如下:将某一社群所共享的普遍价值或观念—如对或错、适当或不当—转换为适当而且适用于特定情况的行为指示。(Toury 1995:55)这些规范是针对某一文化、社会和时代的社会文化方面的约束,个人是在接受教育和社会化的整体过程中,学会这些规范的,知晓什么情况要求什么行为。翻译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也有共享的普遍观念,因此,也应当根据特定情况或特定场合进行适当转换。描述性翻译研究旨在重构翻译过程中操作的规范。然而,图里强调,规范是一个“级别性的观念”,因为“虽然译者的行为不可能完全具有系统性”,但会随着不同的原因而改变。

        图里认为翻译是由规范所制约的活动,这些规范“决定在实际翻译中所体现的对等程度”(Toury 1995:61)。这显示了“规范”隐含的模棱两可:图里最初视“规范”为一个描述式分析范畴,可以通过行为进行规律性考察—规范是“译者在某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中经常作出的选择”(Baker 2009:190)。规范对于翻译活动起到施加一定压力的作用,能发挥若干规约的功能。

        依据翻译过程的不同阶段,图里将规范分为以下三大类:(1)初始规范;(2)预备规范;(3)操作规范。三大规范体现了图里翻译规范理论对源语和目标语的综合考虑。三大规范既对源语有制约,又对目标语形成规范,是一种对源语和目标语都有约束的规范理论。

\

 
三 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看许渊冲《李白诗选》的英译

        许渊冲的英译《李白诗选》一共收录了102首李白的诗歌,都是李白诗歌的经典之作。许渊冲的译本体现了其高超的英译水平,对诗歌词汇、句子的翻译都体现了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的应用,为图里翻译规范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提供了很大的借鉴作用,也对优秀中华文化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初始规范

        基本的初始规范指译者所做的总体选择。译者可以选择遵从原文显示的规范,或是目标语或文化的规范。如果译者的选择倾向原文,则译文是充分的;如果目标文化的规范占上风,那么译文就是可接受的。充分性和可接受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连续体,因为翻译从来就不可能是全然充分或彻底可接受的。转换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受到规范制约,这是“翻译真正的普遍规律”(Toury 1995:57)。

        本文从许渊冲英译《李白诗选》中挑选4首五言绝句和6首七言绝句进行分析。通过对10首脍炙人口的李白诗歌进行英译分析,探析初始规范在李白诗歌英译中的应用。

         从初始规范角度来看,许渊冲英译李白诗歌是倾向于目标文化,以贴合目标文化的译文对诗歌进行翻译,以此符合目标文化读者的需求,使得目标文化读者更容易理解中国诗歌。

        例如,李白诗歌中出现的山名、建筑名和地名就体现了初始规范中倾向目标文化的翻译。如《望天门山》中的“天门山”,许渊冲的译文是“Mount Heaven’s Gate”,而不是采用汉语拼音将之译为“Mount Tian Men”。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黄鹤楼”的译文是“Yellow Crane Tower”,而不是“Huang He Tower”。而在《早发白帝城》中,“白帝城”被翻译为“White Emperor Town”,也并没有将其译为“Bai Di Town”。综上来看,为了使目标语受众更切身理解诗歌中的文化因素,许渊冲采取了偏向译入语的方向,用意义对应的英文单词将特殊名词进行翻译,而不是采用汉语拼音的译法。这种偏向译入语的侧重体现了图里翻译规范理论中初始规范的应用,表明在诗歌翻译中,地名等特殊名词的翻译多采取倾向译入语翻译的方法,以便读者更准确、生动地理解这些特殊名词在诗歌中的含义。而初始规范中偏向译入语的应用,起到了为诗歌添加注解的解释作用,使得诗歌的译文更具可接受性,在目标语群体中享有更高的接受度,有利于原文的传播,增强目标语群体对诗歌的理解。

        此外,在初始规范的指导下,侧重目标语文化有益于诗歌在不同文化中寻求共同根基,增强中文诗歌与英文诗歌的联系,二者形成对比与关联。这样一来,目标语受众就更容易在英文诗歌的基础上对中文诗歌进行理解,诗歌作为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也得以传播和欣赏。

(二)预备规范

        预备规范涉及翻译政策与翻译的直接性。翻译政策指在特定语言、文化或时间里选取哪些文本来翻译的决定因素。翻译的直接性关乎翻译是否通过中介语言(比方说,由芬兰语译入英语,再从英语译成希腊语),研究的问题包括目标文化是否容许这种做法,当中涉及哪些语言,以及是否掩饰这种做法。

         由于许渊冲英译《李白诗选》是由汉语直接译成英语,所以并没有通过中介语言,也就不涉及翻译的直接性。所以本文选取预备规范中的翻译政策对许译《李白诗选》进行探析。

         翻译政策指的是译者在翻译文本时采用的宏观翻译策略。许渊冲在《李白诗选》的前言中说到,“李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现在把他的诗译成具有意美、音美、形美的英文,希望能和全世界的英语读者共享中国古诗之美。”(许渊冲,2006)在“意美、音美、形美”三美论的指导下,许渊冲对于李白诗歌的英译多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辅之以加注的方法,对容易引起疑惑的词语进行解释。对诗歌的意译一方面能够增强诗歌与译入语文化背景的联系,使得诗歌能在一定程度上融入英语环境,具有英文诗歌的特征。另一方面,意译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异化的体现,因为要达到令目标语受众理解的目的,就要具备一定的目标语色彩,以此拉近目标语与诗歌文本的距离,从而使目标语受众心理上对诗歌文本感到更亲切,进而产生了解诗歌、欣赏诗歌的兴趣。

\

 
        在意译的基础上,对特殊名词如地名、建筑名或人名等词的加注解释,促进了诗歌的详细理解,有助于提升读者对诗歌的理解程度。而加注解释在一定程度上是归化的体现,因为加注解释是对诗歌中汉语意思的英文释义,用英语对汉语词义进行详细注解。这样一来,注解则保留了汉语的文化特色,在归化的基础上,将汉语古诗词汇通过英语解释为读者提供具体的阐述。以下是体现这一原则的例子:

例1巴女*词

        *Song of a Woman of Ba《巴女词》中的“巴女”译为a woman of Ba,意思是巴地的一名女子,而不是直接译成Ba Woman。通过地理位置的所属关系来解释“巴女”的意思,就是一种意译加以附注解释的翻译方法。

例2春夜洛城*闻笛

        Hearing a Bamboo Flute on a Spring Night in Luoyang**Luoyang in Henan province对“洛城”的翻译也是采用了添加附注的方式,标明洛阳在今河南省,体现出其地名的属性。运用意译为主、注解为辅的翻译政策,许渊冲以目标语为中心,注重汉语诗歌的意译,使其具有英语诗歌特色的同时,又保留了汉语诗歌承载的中华文化特色。这样一来,古诗英译本不仅能够适应英语文化环境的要求,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还能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促进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提升中国软实力,让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诗歌、中国文化,这对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文化大国”的形象树立也是锦上添花。借助意译与注解相结合的方法,许译汉语诗歌的翻译策略是对诗歌进行“中西结合”的创作过程,使诗歌在异域文化环境中迸发出同样生机勃勃的活力。

(三)操作规范

        操作规范指译文的表达形式和语言内容。操作规范分为母体规范和文本语言规范。母体规范有关译文的完整性,视乎译文是否有删节或重置段落、篇章的分割,以及有无增补段落或注解。文本语言规范制约着译文语言材料的选择,包括单词、短语和文体特征。本文将从词汇和句子翻译两方面进行分析。

(四)词汇翻译

         古诗英译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为了让目标语受众更容易理解古诗的内涵与情感,许渊冲的译本主要采取了以下翻译策略:①直译与注释相结合。在本文选取的4首五言绝句和6首七言绝句共10首诗歌中,有3首5五言绝句和5首七言绝句共8首诗歌采用了添加注解的方式,体现了操作规范中母体规范的运用。而在添加注解的诗歌中,主要是以解释地名和为主。以下是添加注解的例子:

例1望天门山

        Mount Heaven’s Gate*Viewed from Afar*In present-day Anhui Province在《望天门山》的英译本中,对“天门山”的地理位置进行了解释,将其所处位置标上了注解,表明天门山在今安徽省。

例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Seeing Meng Haoran Off at Yellow Crane Tower*My friend has left the west where towers Yellow Crane For River Town*when willow-down and flowers reign.*In Wuchang,capital of Hubei Province.*Yangzhou in Jiangsu Province.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对“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加上解释,并且将River Town的含义在注释中直接表明是扬州市,使得River Town隐含的意思表明出来。通过添加注释,诗歌中的地名得以解释,诗歌创作的背景也更详细。添加注解的方法有利于展现诗歌更全面、更详细的背景。②直译与意译相结合。《静夜思》一诗中,标题就体现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译法,译为Thoughts on a Silent Night,“思”对应译为“thoughts”,而“静夜”也直译为“silent night”。而诗句“床前明月光”则采取意译的说法,没有直接对等译成“Before my bed the bright moonlight”,而是译成“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将“明月光”与“一池月光”进行意义上的对等,使月光的形象更生动。《独坐敬亭山》的标题也是直译的体现之一——Sitting Alone in Face of Peak Jingting,而诗歌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则采取了意译的方式,译为“All birds have flown away,so high;A lonely cloud drifts on,so free.”用“drift”一词译出了孤云“独去闲”的状态。《夜宿山寺》这一诗中,标题就是从全诗出发,将其意译理解为对山寺的描写,进而省略了“夜宿”二字的翻译,把题目译为“The Summit Temple”,直接是对“山寺”的解释。

(五)句子翻译

           在句子层面的分析,更多的是考虑诗歌每一联之间的衔接与连贯。诗歌的重要文体特征之一就是押韵,而许渊冲的英译本则主要采用了两种押韵方法对诗歌进行连接。

①首联与颈联押韵,颔联与尾联押韵。

例1早发白帝城 Leaving the White Emperor Town for Jiangling
朝辞白帝彩云间, Leaving at dawn the White Emperor crowned with cloud,
千里江陵一日还。 I’ve sailed a thousand li through Canyons in a day.
两岸猿声啼不住, With monkey’s sad adieux the riverbanks are loud;
轻舟已过万重山。 My skiff has left ten thousand mountains far away.

       英译文本中,诗歌的首联最后一个词“cloud”与颈联最后一个词“loud”押韵,颔联的末尾词“day”与尾联的末尾词“away”押韵。这种押韵方法使得诗歌读起来抑扬顿挫,大致保留了汉语文本的押韵特色,与汉语文本形成对应,增强了可读性。

②首联与颔联押韵,颈联与尾联押韵。

例2赠汪伦 To Wang Lun Who Comes to Bid Me Farewell
李白乘舟将欲行,I,Li Bai sit aboard a ship about to go,
忽闻岸上踏歌声。 When suddenly on shore footsteps and songs o’erflow.
桃花潭水深千尺,The Lake of Peach Blossom is a thousand fathoms deep,
不及汪伦送我情。 But not so deep as the friendship Wang Lun and I keep.

        此诗英文版首联与颔联的最后两个单词--“go”和“o’erflow”押韵,颈联和尾联的最后两个单词“deep”和“keep”押韵,整首诗连贯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一体衔接的节奏感令人读来颇有韵律。

四 结语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把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纳入翻译过程,把翻译规范分为预备规范、操作规范和初始规范。许渊冲采取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尽力让译文符合英语读者的认知,因而更注重译文的可接受性。可以说,许渊冲在了解自己的读者对象的基础上,以其深厚的古文修养和扎实的外文功底,向中外读者展现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杰里米·芒迪著.李德凤等译.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应用[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2]许渊冲,李旻.许渊冲英译李白诗选[M].中译出版社,2017.
[3]王海婷.图里翻译规范视角下罗经国英译《古文观止精选》探析[J].长江丛刊,2018(06):72-73.
[4]Munday Jerem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Practice[M].London:Routledge,2001.
[5]梁玉,张佟菲.引语研究的语用修辞视觉[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1):282-28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77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