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正确引导大学生认识网络文化,树立正确人际交往生活理念和交往观至关重要。本文从大学生使用移动网络和人际交往弱化出发,分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弱化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旨在为学生工作者在管理学生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人际交往;大学生;交往观
本文引用格式:刘扬,等.手机媒介环境下0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问题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43):126-128.
手机,作为一个便携、可移动、智能的通讯工具,被普遍使用。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底,我国手机用户数达14.2亿户,手机用户普及率达95.5部/百人[1,2]。“机不离手”“24小时全天候”“手机依赖症”等均体现了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性。大学生利用手机不断获取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开拓视野,使他们积极向上,健康发展。在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出现了弊端,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迷恋网络电视剧、小说;活跃于网络社交,沉默于现实生活。大学生过多地依赖手机和自媒体,只关注“朋友圈”“好友动态”,在这种网络社交中花费时间越长,对现实交往产生的消极影响越大,造成现实交往能力的弱化现象越严重。如何正确对待互联网环境下网络社交方式,帮助大学生克服现实社交障碍,是当前大学校园、大学班主任、学生管理工作者、家长及学生个人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大学生现实社交能力弱化出发,阐述了大学生显示社交能力弱化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与途径,旨在为提高大学生现实社交能力、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等方面提供参考。
一 人际交往能力弱化的产生原因
人的生活行为反映了他对自我的认识程度,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和交流产生,或是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产生。年轻人都希望自己被接受、被需要、被肯定,大学生更是如此。大学生希望参与社会交往、融入社交圈的迫切需求却不得不面对其社交能力偏低的现状,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过度依赖互联网
作为异军突起的新型媒介-互联网,已在各个领域内迅速发展,并对传统社会造成了巨大冲击。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部分。王建云等[3]研究数据显示,约37.21%的学生每天使用网络时长为3-5小时,大部分大学生接受了“有网生活”这一现状。离开了网络,如“回到原始社会”一般寂寞、空虚和无所事事。过度沉迷于手机网络、网络活动,较容易忽略周边环境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用手机内的游戏、视频等活动替代正常现实社交生活,享受移动端带来的“休闲和快乐”,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与同学的交流逐渐减少,甚至隔壁宿舍之间都不再走动、交流,人人成为低头族。因此,会出现人际交往能力退化,室友同学关系疏远等各种人际交往问题的出现。
(二)过分依赖社交网络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与传统书信、电话和面对面交流相比,大学生更愿意选择聊天软件(QQ、微信、Soul、微博)、电子邮件、社交网站等方式进行交流与沟通。社交网络软件的便捷性使得大学生人际交往更为广泛密切,他们可以迅速找到并融入各种圈子,免去了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麻烦与不便,即使在现实生活中性格孤僻、内向,不善于交友,均不影响网络社交。社交网络平台的强大功能表现在对待喜欢的话题、共同爱好的人,他们可以主动、频繁地沟通与交流;对待意见不同的事物、话题,可以选择匿名发言,既不会因为意见不同而发生争执,也“秘密”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网络社交平台仿佛是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和避风港,既可以降低现实中与人面对面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也可以帮助大家逃开不善主动交流、苦觅兴趣小组等现实问题[4]。因此,大学生对社交需求越强烈,转移到网络社交平台的可能性就越大,随之时间投入就越长,则会导致现实社交的减少和社交能力的弱化。
(三)父母对孩子现实社交能力的培养与关注度欠缺
人的性格在社交环节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00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参与学校社团活动等方面表现出特立独行、自私等现象屡见不鲜。有些大学生希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圈子,希望能与人进行沟通、交往,彼此建立信任,分享喜怒哀乐,但是由于自身性格内向、胆怯和害羞等原因不善于与人沟通,加之主动性不够,很难建立属于自己的交际圈[5]。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环境,也是孩子性格特点养成的重要场所。当前社会,父母将更多的关注点落在了孩子的学习情况、物质生活条件、兴趣爱好和自身的工作等方面,忽略了孩子成长的其他问题,比如如何交往,如何在交往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喜好,如何在意见相左时控制情绪等问题,这些都是造成大学生在现实社交能力弱化的原因之一。
二 解决人际交往能力弱的方法与途径
(一)积极组织开展增进交流活动
大学生在现实生活和社交中存在的问题大部分是由于其社交能力的不足。作为高等院校、学生工作者,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至关重要。有些院校采取定期举办有关社交讲座、心理健康讲座、答疑等活动方式。虽然活动内容贴近实际,内容丰富,但是针对性不强,内容专业化,学生参与度不高,吸收的效果也不好。所以开展一些针对性强、学生参与度高的户外团队或室内团队环节较多,并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交往交际小常识等环节的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户外和团队活动旨在培养和锻炼学生交流互作、沟通能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交流和沟通欲望,还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放下心理包袱、自发地参与到现实生活的交际中,通过活动平台,学生积极学习讲授的内容,并快速转化和利用在活动中,让彼此感受到交流的重要性,主动体会到被需要、被接受、彼此信任的积极感受,进而更多地选择离开手机或网络,走入现实中,体会现实交往的乐趣。
(二)大学生对待网络社交应树立正确生活理念、人际交往观
以自我为中心是影响人际关系质量的因素之一。处理好人际关系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且不可孤芳自赏,盛气凌人,更不可一意孤行,不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在交往中,学会诚信待人,善于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不可以不正当的目的或企图去接近对方。针对此,高校首先应注意改善校园环境,优化校园文化氛围,将宣传栏、标语、条幅等作为宣传重地,努力宣扬社会倡导的交往道德品质和交往道德行为,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交往观[6]。其次,在教学课堂上,作为主导地位的教师应与主体地位的学生结合,建立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给大学生机会自由讨论和交流,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不正确的交往状况和理念,给与正面回应,并提出改进方案和解决办法,破解大学生交往的思想困惑,使学生时刻感受道德文化的熏陶,激励学生追求理想的交往品质。
(三)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来自于家庭和学校两方面。父母需要对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做到足够重视,在生活中以身作则,以身示范,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对不正确的交往方式和方法及时给予修正和引导;对正确的交往方式和方法给予赞同和认可,这样不仅可以保留好的交往习惯,同时也可以及时改掉孩子不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可以增设相关网络社交内容课程,使大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交往知识,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现实人际交往和网络人际交往的关系,并对两种社交方式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认识[7]。此外,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人际交往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学校可以先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宣传、校园文化活动等,吸引学生自发主动地参加活动,逐渐在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活动的感染下,变得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
三 总结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重点培养的对象,是发展社会的人才力量,对支撑整个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生活阶段正是他们处于风华正茂的年级,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人际交往的教育和引导,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人生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高校工作者,更应提高高校学生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多元化,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和交流,消除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境,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和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7年通信业统计公报[EB/OL].[2018-02].http://www.miit.gov.cn/n1146290/n1146402/n1146455/c6048084/content.html.
[2]潘莉莉,姚文兵,孙燕,等.大学生手机依赖于抑郁症及其社会支持效应修饰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2019.
[3]王建云,袁刚,胥丽纯,等.网络时代下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的调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1):310-312.
[4]张少萍.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74-76.
[5]史光伟.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与对策研究[J].智库时代,2018:297.
[6]赵金玉,王丰华.“95后”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分析[J].智库时代,2018:295.
[7]周丽欣,律海燕,乔丹,等.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培养策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8,32(3):37-3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