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指出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他们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教育部也将“心理育人”纳入了高校“十大”育人体系。可见,在大学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本文基于当前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现状及其成因分析,为了解开大学生“心事之锁”,对加强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周甜,等.浅议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教育及其对大学生“心事之锁”的开启[J].教育现代化,2019,6(43):218-219.
一 引言
在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方面,世界卫生组织(WHO)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球80%以上的人口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在我国,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校园中具备心理亚健康特征的大学生群体数量越来越多。这些具有“心理亚健康”特征的大学生在心理抑郁、神经衰弱、遇事偏执、人际交往障碍、自卑自责、嫉妒不满、打击报复等方面往往表现得更加突出和明显。相关研究表明,心理亚健康这个潜伏的杀手给大学生带来的伤害是多方面的,除了心理上的不适外,还会导致生理上的不适、失眠、多梦、疲倦、烦恼等精神不佳,甚至出现自杀轻生、杀害伤及别人等恶劣事件(如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投毒案事件等)。因此,心理亚健康正严重威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了解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产生的原因并加强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教育已经成为解开大学生“心事之锁”,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一个刻不容缓问题。
二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产生的原因分析
只有找出真正导致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才能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加强教育,从而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现状。导致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
(一) 社会方面
首先,社会不良现象容易扭曲了大学生的价值观。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一些“有关系、有靠山”的人通过不公平的竞争获得了本不该属于他的机会或资源,这类社会不良现象容易使那些没有关系、没有靠山的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消极心理状态,甚至形成扭曲的大学生价值观。其次,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紧张的就业环境和社会生活节奏也容易使部分意志薄弱的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难免会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身心疲惫,不知何去何从。
(二)校园方面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往往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这种教育方式除了容易导致大学生厌学、逃课、上课玩手机等不良学风滋生蔓延,也容易使自己面对优异群体时在高中时的自信心受到打击,优等生的心理优势不复存在,从而出现自信心的严重丧失和自卑感、嫉妒心的不良心理状态等。此外,在大学校园生活中,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同学之间比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在比谁穿名牌服装、比谁使用名牌手机等不良攀比过程中迷失了自我,在这种状态下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容易呈现出亚健康的状态。
(三)家庭方面
来自于富裕家庭的同学爱炫耀、自以为是,往往不是非常懂得如何倾听、谦让,从小养成了自私、自大的个性,难免会和其他背景家庭的同学发生口角冲撞,而且这部分家长在子女进入大学后只重视对其提供经济支持而忽略了对子女的心理成长,结果导致其孩子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出现;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从小的生活状态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不健全的问题,这些心理问题或者心理情绪如果不能够及时地得到排解,那么势必会引起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由于学费高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有的大学生不能够正视自己的家庭状况,心理自卑,怕别人讥讽,他们既不能依靠父母,也没有金钱做后盾,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更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亚健康心理问题。从马加爵杀三名室友案和复旦投毒案可以看出,家庭贫困的背景会给大学生的心灵健康造成伤害,导致人格缺陷。
(四)大学生自身心理困扰方面
网络生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自控力差的大学生容易沉迷于网络,形成对网络的依赖,严重缺乏与现实世界的交流沟通,从而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此外,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失恋等情感生活时,容易导致他们的心理变异,产生自卑自闭、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有的因心理负担过重而走极端,导致自杀轻生,还有的因爱生恨,导致暴力伤人等等。
三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预防措施
为了使大学生远离心理亚健康的不良影响,培育他们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教育,从而解开他们的“心事之锁”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健全大学生自身心理防卫机制
首先要正确评价自己能力和价值,并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任务,扬长避短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其次要学会“接纳自我”,要有自知自明,要全面接受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再次要正确对待困难挫折,面对困境积极寻求解脱并总结教训,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用积极、务实的态度对待学习;最后要做到心情开朗,培养健康的情绪和情感,一旦出现犹豫情绪,要学会转移注意力,以健康乐观的心态为目标,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期待。
(二)健全学校危机预防干预机制
学校要建立心理健康管理机构和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定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测、面约咨询,建立心理档案,及时发现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异常,及时报告处理以防患于未然。同时,学校应当引进或培训专业精神卫生保健人员,制定访谈制度,班主任、辅导员积极配合,通过走访学生,及时了解学生个人情况,特别关注因学习、生活等原因情绪波动大、行为反常的学生,并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咨询或其他治疗计划。
(三)提升家庭心理亚健康认识机制
家长必须充分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亚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家长必须清楚自己在心理亚健康教育中的重要角色。这就需要家长改变过去那种将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全推给了学校的不负责任做法,而是应当积极地跟自己的孩子交流沟通,不仅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更要了解他们的生活以及情感状况,以积极、正能量的人生观鼓励影响孩子。
(四)建立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心理亚健康互助机制
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环境,学校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积极与家长合作,建立学校与家庭信息通报和联络制度,依托院校的资源优势和家庭的亲情优势,双向心理疏导,化解心理问题,形成学校与家庭、社会团体三者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互帮互助制度。大学生自身“心事之锁”得到解开后对促进社会稳定、学校发展和家庭和谐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开展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协同作用,尽可能发挥各个要素的独特作用并形成合力。在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防治过程中,离开了合作,单凭任何一方来进行心理亚健康的防治都是不完整的。
参考文献
[1]张宇含,刘旭.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成因分析与教育[J].才智,2015(25):24.
[2]王秀莉.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J].网友世界,2013(23).
[3]李琳.论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成因及教育对策[J].亚太教育,2016(11):41.
[4]闫雪秋,郭庆,许毅.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研究概况[J].中国疗养医学,2014,23(08):680-682.
[5]刘宁.心理亚健康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6(18).
[6]周玉龙.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分析[J].中国校医,2012,26(10):787-788.
[7]陈烨.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成因及其措施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06):210-2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