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基于自我效能感理论思考并分析当代大学生目前普遍存在的,如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目标达成力度较低、学习能力差异大等方面的缺陷及问题,创新性明确自我效能感在应用于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重要性,针对如何激发自我效能感、如何引导正确提高学习能力等提出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学习能力
本文引用格式:孔帅.浅析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作用[J].教育现代化,2019,6(43):115-116,128.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人类内在的自我参照机制。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众多研究提出,自我效能是人们对于其成功完成某个特定任务所需行为能力的认知判断或信念。从发挥能动性角度看,自我效能感起到类似动机的激发作用。在高校教学中,它通常以知识或观念、动机等形式转化为实际行为中介,进而影响学生行为、目标或情境选择,影响行为的坚持性及努力性,影响学生的行为结果。因此,自我效能感在高校大学生学习中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 大学生学习现状及问题分析
当代,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随着高校大学生受教育数量日趋增多,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不同程度地出现学习缺乏动力、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下降等问题。与此同时,还产生了无力感。在此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问题则可以结合自我效能感理论加以解释。大学生学习缺少动力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种:自我认知不充分和心理素质较弱[1]。
(一)自我认知存在不充分性
理论层面的自我认知,即个体认知自身行为以及认知心理状态,一般涵盖两个层面:自我观察与自我评价。首先,自我观察体现在学生对自身行为意识、思维等方面的个体觉察。当自我观察不够到位很大程度上将导致大学生学习上缺乏动机。其次,自我评价侧重指大学生对于自身思想、行为习惯甚至人格特征方面作出的判断和评估。现实中很多学生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困惑:自己足够努力,却回报甚少。他们往往将此心理归结成为是自己无用的努力造成的,久而久之一种无力感无形产生进而影响其身心。然而自认为很努力的学生在重新审视时,我们不难发现,极大促因是由于对自身行为评价的不准确性。这种情况下伴随产生的消极心态使得其学习动机持续下降[2]。
(二) 心理素质较弱
自我效能感通常通过学生情绪体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有比较高的“优越感”,产生更多良好的情绪体验。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相反,在面临各种困难时则更易产生焦虑感及无助感,连续的挫败会增加不良情绪体验的产生,长期则会威胁学生心理健康,削弱学习动力。
二 自我效能感对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作用
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意义。这种价值,不仅能对学生学习、自身行为表现产生作用,而且在学生心理发展与心力培养方面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某种程度而言,效能感并不是对个人实际技能或所拥有的能力的定义,而是指以评价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或者参与校内活动时展现的个人信心、能力,或以衡量其学习能力水平、学习感知以及把握等级上形成的一种自我信念。实际上,自我效能感侧重于学生在进行某一学习行为或活动前,对自己能否完成进行的主观推测和判断,正是效能感恰恰是决定该学习行为选择性与持续性的关键。
(一)自我效能感影响学习动机强弱
自我效能是个体与行为和结果具有因果联系的体系。20世纪80年代之前,班杜拉首先以期望定义自我效能。80年代之后他提出的自我效能侧重自我感知水平。判断及评价的自我生成能力,其运用产生的知觉即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可以对学生的觉知控制具有控制力。对于高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侧重于个人对自己的学习或行动能够达到某个水平的信念。学生在学习行动初期,首先判断执行学习行动将会达到的预期结果也就是自我效能期望。初步判断后,进而评估这些活动的可选择性以及自身对于活动的热情水平、努力程度、效率与长期坚持情况。学生自我效能感提高,能够大大提升效能期望值,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动机,为更好地启动学习行为打下坚实基础。当学生成绩归因努力,有所提高,他们则自觉树立争取更大进步的目标,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更具激励性的学习欲望[3]。
(二)动机效果决定目标达成率
本质上,自我效能是一种信念。它指个体在特定条件下,相信自己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等同于能否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自信程度。虽然近似自信,但又有别于它。一方面,自我效能相接近于日常生活中所指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效能感强调学生对从事某项学习工作的能力及预期效果的主观判断,主要针对某具体学习任务。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更愿意执行他们认为能够完成的工作,对于自认为不能胜任的,往往选择逃避。通常如果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那么他就会有较强的动机,有自信能够胜任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且具有较强的行动力。当意识到他们自己从事的工作和任务成功的可能性愈大,其努力程度和坚持性会越强,目标达成率也愈高。
(三)目标达成率促进学习能力提升
目标达成率的高低会影响学生在从事学习活动时的能力提升。此时,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比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表现出能够更好地进行自身学习时间的控制和管理,在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中更具有持久性。例如,当学生对学习评价越具高效能感,其设置的任务目标也就越具挑战性。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有较高水平效能感,他会心情愉快地从事某项学习活动,从而其目标达成率越高,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反之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往往会强调困难与自己能力不足,从而行动力弱,不能实现目标,使自己陷入困境,其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就小,学习能力也就得不到有效地提升。如图1所示。
三 培养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
(一)激励学生形成榜样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以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同伴为榜样,要比无榜样或选择成年榜样,更能提高自我效能感,突出表现为技能学习与技能表现。在选择榜样时要注意:第一,尽量选择同伴榜样。第二,尽量选择相似能力的(而非超高能力)。学生易观察到与自己能力相似的榜样,能够完成一项学习任务,这能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第三,选择现实身边的。他们对观察到榜样克服困难、战胜恐惧,要比对掌握榜样处理困难后的结果,能受到更积极反应。小组合作式教学能有效减少学生,由于经历学习困难,而导致消极能力,有效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由此可见其培养的关键之一则在于能否选择合适的榜样[4]。
(二)引导学生确立目标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感理论,应用到高校教学中可以推知,实践意义上的自我效能感,是评价学生学业能力信念、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自身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也就是对控制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通常,要遵循三大原则设置目标:一是保证目标明确而具体。二是目标可分解且有现实指导作用。三,应做及时调整反馈。随时调整与及时有效的反馈可以促使大学生在意识所处位置时保持清晰认知,形成自我效能感,从而明确目标达成情况,使得他们有准确宏观的判断,对目标完成状况能有正确、合理、完整的自我评估[5]。
四 结语
简要阐述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现状,对其出现的例如学习动机不强,学习能力提升受限等普遍问题加以原因分析。立足自我效能感的新时代内涵,富有针对性地围绕高校应当如何注重引导、正确引导、鼓励学生认知,如何有效地设置合理目标等方面提出建议。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提升整体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易靓.自我效能感理论综述[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9):218-219.
[2]徐向红.大学生高等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2(06):40-42.
[3]姜开真.浅议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9(05):19+22+4.
[4]许波.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应用[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2).
[5]任丽.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教育现代化,2017-4(15):68-6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