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移动信息化教学云平台的高等教育创新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8 16:26:5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网络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时代,教育教学类手机应用程序作为一种移动信息化教学云平台迅速兴起,文章通过教学云平台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分析云平台在教育教学中的优点,探索教育信息化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移动信息化教学云平台;应用;优点;创新

本文引用格式:边晓丽.基于移动信息化教学云平台的高等教育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5):145-147.

Research on 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on Based on Mobile Teaching Platform

BIAN Xiao-li

(Rongcheng Campus of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ongcheng Shandong)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nterconnection technology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smart phones,people have entered the era of mobile interconnection.As a kind of mobile teaching platform,educational mobile applications are rising rapidly.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platform in College educ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cloud platform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and explores the innovative ways of Higher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Double First-class”Construction.

Key words:Mobile teaching platform;Application;Advantages;Innovation

        日前,根据腾讯教育麦可思的一项手机使用调查显示,有超过80%的在校大学生存在手机依赖现象,也有接近80%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针对这种过度依赖手机的现象,单纯采用张贴宣传语“拒做低头族”、教室设置手机袋等方式让学生放下手机,效果并不显著,解决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犹如“治水”,“堵不如疏,疏不如引”,既然学生喜欢手机,莫不如把手机引入课堂,充分利用手机进行课堂教学,使其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让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有趣。

一 移动信息化教学云平台的内涵及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

        移动信息化教学云平台是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环境和智能手机终端,能够满足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互动和即时反馈需要的云教学手机应用程序。目前市场上不乏各类教育教学类手机应用程序,比如蓝墨云班课、雨课堂、腾讯课堂、课堂派、智慧课堂等,笔者以蓝墨云班课在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大学化学、大学英语部分课程中的应用为例进行研究,首先,教师和学生需要利用手机通过网络下载安装手机应用程序,安装完成后,教师在该程序中创建一个班级,并生成相对应的班级号,学生根据班级号加入班级,所有加入该班级的手机就可以连成一个能够即时反馈的教学互动云平台。

(一)课前预习

       通过教学互动云平台,教师在课前向学生的移动设备推送包括视频、音频、图片、文档、课件、微信链接等多种形式在内的教学资源,并提醒学生查看预习,学生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进入应用进行查看和预习,教师在上课前通过查看学生的预习情况,对没有及时查看预习的学生推送提醒通知,实现督促学生课前预习的目的。

(二)课中互动

         传统的点名方式耗时费力,学生也觉得烦躁无味,教师通过云平台利用一键签到或者手势签到点名,不但提高了考勤效率、保证了考勤的真实性和公平性,而且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让点名更有趣,学生更喜欢。课堂上,通过投票、问卷、头脑风暴、讨论答疑、计时测试、小组任务、课堂表现等多种教学互动方式,能够实现课上资源分享、即时反馈、学习指导的互动教学,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效率,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寓教于乐。同时,云平台也是开展微课、翻转课堂等的有效手段。

(三)课后作业

         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借助云平台发布作业,学生通过手机查看、完成、提交作业,作业提交后,学生参考教师提前上传的标准答案进行自我检测。教师还可以借助云平台提供课后答疑,学生只要有问题,就可以用语音、文字或图片传送的方式把问题抛出,教师随时随地进行解答,方便快捷。

二移动信息化教学云平台的优点

(一)智慧课堂完美构建


         “互联网+”时代教学变革的核心理念是数据改变教育,移动信息化教学云平台利用网络互联技术,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整个教学过程数据化、资源推送多元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评价反馈即时化的智慧教学方式,完美构建了融入现代化手段的智慧课堂,比如实现课堂签到、互动、随堂测验等,让课堂变得更智慧,教学方式更便捷。另外,通过教学数据的智能化、伴随式收集和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进行测评和判断,教师能够准确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情况,基于教学大数据制定和调整教学方案,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互动随即开展

        无论课堂内外,教师都可以随时发起签到点名、随堂测验、发送通知、分享资源、布置批改作业、组织讨论答疑、作品分享等多种互动教学活动,互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人人都可参与,解决了传统教学互动形式少、时空单一、不能人人参与的难题。此外,互动结果也能通过技术手段即时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反馈数据,方便快捷地分析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等,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有的放矢,从而更能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使得教学具有可控性和前瞻性,优化教学过程,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

 
(三)自主学习随时进行

         在传统课堂上,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课外时间也欠缺组织整合,所以学生课外学习的效果一般都不太理想,而随着移动信息化教学云平台的介入,它为师生创建了信息化、智能化的教学环境,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都可以通过云平台向学生推送,学生通过智能手持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能够将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将学习过程充分融入到生活当中,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同时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学习过程轻松有趣

         目前在校大学生大部分是95后,他们出生在互联网时代,是网络原住民,从小受到互联网以及电子产品的影响和熏陶,智能手机的普及使部分学生沉迷于众多社交、游戏、娱乐等手机软件,课下玩手机,课上也会情不自禁的玩手机,成为了低头族,针对这种情况,移动信息化云平台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能够有效利用手机,提供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各项活动赋予经验值,使整个学习过程融入社交、游戏、娱乐等元素,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习过程轻松有趣,大大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多元评价全面详细

        基于伴随式数据记录及数据分析的移动信息化教学云平台,会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数据记载,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赋予相应的经验值,各类活动的经验值按照一定的权重,折合后计入学生的总成绩,这样对学生的成绩评价就不仅是期末的一次考试结果,也不是流于形式的过程性考核,而是包含学生对教学资源的学习、课堂出勤、参与互动、随堂测验等多维度的过程评价。

(六)因材施教突破传统

        传统教育是规范化、标准化的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培养大量具备基础知识的标准化人才,而在网络互联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模式应该破除传统教育“班级授课制”“标准化生产”的弊端,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手段由单一重复的流水线生产模式,转变为个性化、自动化的智能培养模式,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通过移动信息化教学云平台的大数据探索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量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快速发现学生个体学习情况和个体差异,根据这些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认知和学习行为规律,据此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

三现代高等教育的创新思考

(一)构建智能课堂,顺应改革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与网络通信为标志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使用PPT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好的呈现,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教学效果,但是在师生互动、即时反馈与评价、学习进度和效果的跟踪等智能化功能上,只有教师端电脑和投影仪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表现并不出色。如今,高等教育正迅速走向深度国际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甚至正走向AI、VR化,所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移动信息化教学云平台,能够实现一键签到、随堂测试、弹幕、投屏、抢答、学习资源分享等功能的智慧课堂才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才更符合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在清华大学观摩了一节思政课,这门思政课使用了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和学堂在线共同研发的智慧教学辅助工具“雨课堂”,老师和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连接微信,将学生在微信上的答题和评论一一投射在大屏幕上。通过“雨课堂”的答题和弹幕功能,可以现场对学生进行测试和学习成效调查。观摩后陈宝生表示“这是一场思想交锋的精神大餐。”“学生在听‘死理论’时,没有温度、没有触感、没有质量,这样的课学生不愿意听。今天的课我看到,到课率、抬头率都很高,让手机从‘低头的工具’变成了‘抬头的利器’,这就是我们‘教材攻坚’的主要内容。”可见利用现代技术构建智慧课堂的重要性和实效性,构建智慧课堂是大势所趋,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完善硬件设施,保障网络运行

        校园网络是利用移动信息化教学云平台开展现代化互动教学的基础,也是高校其他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必备的前提条件,所以,高校建设高速校园网络势在必行。高等院校的网络建设,一方面,要拓展覆盖范围,通过光纤、无线、移动网络等形式增大覆盖面积,不能仅仅局限于办公楼、教学楼,而应该延伸到图书馆、宿舍楼等,建立全方位的校园宽带网,促进全校范围内的网络高质量接入,让知识交流更加便捷;另一方面,要做好服务器、网卡、交换机等网络硬件设备的供给、管理和升级等工作,确保校园网络的正常运行,建成一个全校范围内的高速畅通、开放共享的网络环境,确保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正常进行。

\

 
(三)加强师生培训,确保顺利转型

         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通过移动信息化教学云平台,构建的智能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知识扩展和迁移能力的培养,老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都与传统课堂差异较大,从以教师为主导、“先生讲,学生听”、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课堂,变革为以人为本、互动灵活、即使反馈的智能课堂,教师的教学观念、组织教学的流程、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有些教师和学生可能不适应这种变革,需要加强开展对教师和学生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应该涵盖现代化教育新模式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模式、软件的使用等,确保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均能接受系统化的培训,增强对移动信息化教学云平台的熟悉程度和应用能力,确保现代化教学新模式的教学效果和顺利转型。

(四)完善评价体系,接纳平台数据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需要一整套科学、合理、系统的评价体系。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学生的课程成绩是由这门课程的过程性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过程性考核一般是由平时考勤、作业情况、实验、课堂讨论等几部分组成,期末考试成绩是学生在学期末参加学院统一组织的考试取得的成绩,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占比一般为4:6或3:7,具体占比由课程大纲决定。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评价体系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教师来说,大部分教师给的平时成绩往往高于学生的实际表现,除了出勤情况,学生的作业、实验、课堂讨论等成绩通常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这样就会导致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体现不明显,过程性考核流于形式,学生平时学习也就缺乏了积极性,而基于大数据采集和处理的移动信息化教学云平台则能完整地记录、分析和统计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更客观、更科学、更准确,高校应积极完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与时俱进,把能够反映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电子数据纳入到成绩评价体系中来,作为平时成绩的有力支撑,保证新教学模式与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的无缝对接,努力实现现代化高等教育的新模式。

         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利用移动信息化云平台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的高等教育新模式,是对传统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流程再造和结构重组,创造性地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水平,也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来的高校课堂应该是师生更轻松和更充分的实时交流,网络、数据和多媒体能更好的为师生服务的现代化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刚,李佳,梁晗.“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学创新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7(2):93-98.
[2]叶雨婷.思政课“混合教学”让手机变成“抬头利器”.中国青年报[N].2018-01-16(03).
[3]荆全忠,邢鹏.“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探索,2015(9):98-100.
[4]汪德露.基于信息化技术背景下的蓝墨云班课APP在教学运用中的模式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7,4(26):221-223.
[5]严文蕃,李娜.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创新与深度学习-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远程教育,2016(2):26-31.
[6]刘芳,基于云平台的移动信息化教学实践[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70-7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70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