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教学管理精细化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8 10:31:4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念,本文从精细化管理的概述出发,探讨了高校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方法陈旧、管理制度不全等问题,详细阐述了人才培养精细化管理、课程设置精细化管理、考核评价精细化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以期能提高教学管理者的工作效率,确保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精细化

本文引用格式:贺娟.高校教学管理精细化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2):227-229.

studies on the Detailed teaching management of universities

HE Juan

(Orient Science&Technology College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bstracts:Detailed management is a new concept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detailed managemen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anagem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uch as backward management idea,outdated management method and incomplete management system.It probes into the application of detailed managements about talent training,courses set-up,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in teaching so as to increase of efficiency of governors and ensure the orderly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eaching management,Detailed

一 精细化管理的概述

(一)精细化管理的定义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它起源于发达国家,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使常规管理向纵深发展的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它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将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即: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1]

(二)高校精细化教学管理的内涵

        高校精细化教学管理是把精细化管理理念应用于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过程的管理模式。它是创新高校管理模式的一种形式。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全员参与,即在管理过程中把教师教学的中心地位以及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摆在首位。精细化管理要求高等学校在管理过程中需完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规范管理程序以及精准考核评估等等。

(三)强调以生为本,全员参与

          所谓教学管理,就是对教师教的管理以及对学生学的管理,教师和学生是管理的第一要素。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的管理理念。它强调每位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都是学校管理的对象和参与者,也都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和实施者。因此,精细化管理不只是学校领导和学校管理者的事情,而是学校教职员工及全体学生的事情,[2]它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

(四)强调管理责任明确

       高校精细化管理模式强调管理责任的明确,即要求每一位教职员工兢兢业业,将自身责任落实到位。这就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用制度保障责任的落实;要有明确的责任标准,指导教职员工如何落实执行;要有规范的管理程序,确保学生服务流程顺畅;要有精准的考核评估,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


 
二高校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理念落后


         近年来,改革管理体制,实现管理创新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热点。但很多高校仍然存在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的现象。在实际教学管理过程中,缺乏专业性;机构设置与人员分配不合理,不均衡;信息化教学管理手段没有全面普及,有部分年长的教学管理者不愿学习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有些部门还停留在全面纸质化管理时代。

(二)教学管理方法陈旧

         部分高校教学管理方法陈旧,对教师的评价仅限于学生的网上评教和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其实对教师的评价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不仅包括学生的网上评教和课程考核成绩,还应该包括同行评价、督导评价、以及教师备课教案的撰写、课件的制作、教学反思的总结等日常管理工作和教学经验转换成教改论文的数量。单一的考核方式不利于教师的教学的热情的激发和时间精力的投入,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管理制度不全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是实现高等学校教学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的基本依据。[3]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应该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既要包括对专任教师的管理制度,也要涵盖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职责和要求。对专任教师的管理包括备课制度的管理、调停课制度的管理、课堂教学制度的管理、作业批改制度与成绩评定的管理等等。对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管理应从听课、评课制度、教学考核评价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排课管理制度、考试管理制度、课题管理制度、学生学籍管理制度、选课重修管理制度等方面考虑。但部分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没有从全方位考虑,管理制度的制定有漏洞,没有做到精、准、细、严,缺乏科学性。只有建立精细化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常态化发展。

三精细化管理模式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精细化管理模式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学管理制度的精细化设置,还应包括在各教学管理环节之间的有效对接下提升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做到各管理岗位责任明确。精细化教学管理应体现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等方面。

(一)人才培养精细化管理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全方位设计,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宏观质量要求和检测标准,也是高校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要保证学时、学分合理;规程归属明晰;课程设置规范,衔接合理;教学任务均衡等原则。

1.学时、学分合理

      本科专业总学时应控制在2500学时以内(包括理论、实验、实践教学),总学分应控制在160-170之间。公共选修课程毕业最低要求192学时,12学分。专业选修课程以15分左右为宜。实践教学环节,人文社科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15%-18%,其他类专业不少于20%-25%[4]。

2.课程归属明晰

         为了便于教学研究管理,课程建设,学生重修选课,教师工作量核算,相同性质课程开设单位归属必须唯一。

3.课程设置规范、衔接合理

        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当整合同质、同形课程,统一课程名称、代码学时、学分。同时应考虑课程内容的连续性,先保证课程完整性,再保证后续课程的不重复性。有的课程课时较多:如高等数学,应恰当分学期拆分,分别设置,独立给定学时、学分。

4.教学任务均衡性

       教学任务安排的合理性是保证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大学一二年级,周学时(包含理论、实验、实践)应控制在30学时,三四年级,周学时(包含理论、实验、实践)应控制在24学时。例如:动物科学专业有5个行政班,每个行政班的实践课分班授课,本学期教学周有18周,动物科学专业本学期实践课程有2门,一个行政班本学期学时总和计算公式为:(教学周-行政班个数*实践课程门次)*30=(18-5*2)*30=240学时。因此,动科专业一个行政班本学期学时应控制在240左右。

        此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遵循学校的学科特征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比如农林院校,在制定农学专业培养方案时,需突出学校服务“三农”,产学研互动的办学特设,培养能在国内外农业领域及相关部门从事作物生产经营管理、农业科技开发、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农村基层行政管理等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既要满足学科前沿发展的需求,又要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

(二)课程设置精细化管理

        高校本科教学课程设置按照课程类型应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以及素质拓展教育。通识教育应包括所有基础课程,如英语、体育、计算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安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等。通识教育课程应该是进入高校后每位学生的必修课程。专业教育应包括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一般来说专业基础课包括15-20门课程,专业核心课包括5-10门课程,专业选修课可根据高校实际情况进行设置。课程设置的原则既要保证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培养兴趣。

\

 
        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还需要加强校企合作,让企业和高校开展紧密合作。让企业主管参与到课程设置和学生毕业考核等环节中去。其次,鼓励高校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制度。学校可以开设针对职业资格考试相关的专业选修课程及公共选修课程,供全校学生修读。

          此外,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振兴本科教育,适应教育信息化时代发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互联网+”时代在线开放课程魅力,更多的教师感受教育信息化给课程教学带来的变革,高校可以推广“爱课程”等中国MOOC网,选取一些增强学生人文情怀、艺术修养与科学素养的“金课”供广大同学们作为公共选修课修读,学生在慕课平台可参与全部课程内容及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视频、测验、作业、考试、课程讨论与答疑等,让学生有全新的学习体验,也为学生随时、随地、随心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提供了方便。

(三)考核评价精细化管理

      教学质量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考核评价机制的合理性与公平性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考核评价制度的制定应具备全面的评价指标和全方位的评价反馈以及精细化评价细则。高校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应该包括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教学效果评价以及教学环节管理等。

1.督导评价

        学校督导处应按学院、专业、讲授课程对全校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至教务处考核评价中心,督导对每位教师的课程授课的评价结果有效期为两年。总分值为10分。本部分占指标体系的10%。

2.同行评价

       学院或课程教研室组织相关教师成立教学质量考评小组,考评小组一般要求教学经验丰富并有副高及以上职称以上的教师,对任课教师教学水平、业务能力和教学成效进行评定。总分值为10分。本部分占指标体系的10%。

3.学生评价

        通过学生网上评教,对相关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进行教学质量评价,以教师任教课程的学生评价得分为依据,去掉10%的最高分和10%的最低分,然后再取平均值。总分值40分。本部分占指标体系的40%。

4.教学效果评价

        教师授课的教学效果,以学生卷面成绩及格率为依据,总分值为20分。总及格率超过85%则计20分;总及格率低于或等于50%则计0分;总及格率在50%至85%之间课程得分按公20×(X×100-50)/30计算(X为总及格率)。本部分占指标体系的20%。

5.教学环节管理

        教师教学环节管理包括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学周历填写、课堂教学实施、试卷命题、成绩登录、试卷归档等环节[5],以及学院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总分值10分。本部分占指标体系的10%。

四小结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模式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有利于规避传统管理模式带来的弊端,提高教学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对推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文君.S机场集团公司培训体系精细化改进研究[D].山西大学,2010.
[2]钮锡珍.精细化:高校教学管理的理想追求[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06):119-122+128.
[3]王仙先.关于高校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的探讨[J].中国外资,2011(04):213.
[4]李群英.地方本科院校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7):122-123.
[5]黄拥军,赵光年,田密.构建独立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践与思考——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07):27-29.
[6]陈渊.企业精细化管理方式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7(08):68-6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64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