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互联网+”等重大战略确立,智能化产业迎来了磅礴发展期,但是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却相对滞后,因此培养具有双创能力的智能工程类人才以对接智能化产业发展需求,是目前高校势在必行的改革之路。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智能工程学院积极探索“双创型”智能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学科壁垒,学科交叉融合构建“智能工程学科群”,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双创型”智能工程类人才。
关键词:产教融合;双创型人才;智能工程;智能化产业
本文引用格式:李洁,等.对接智能化产业发展,探索“双创型”智能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9,6(45):14-15.
一引言
随着国家“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的确立,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各个行业对智能工程类人才的需要巨大。但传统的控制、制造相关专业,例如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虽然涉及到控制技术、制造技术,但是尚未实现“智能化”,也可以说控制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即为智能控制。特别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最近几年得到飞速发展,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控制类相关专业尚未及时因时而变,与之对应的培养的控制类人才严重落后于社会对智能控制的需求。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战略推动下,只有少部分知名高校开启了智能控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尝试,而且,现有的智能控制人才培养中,以硕士、博士层次的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而本科层次的智能控制应用型人才培养非常少,不能满足传统产业智能升级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另外,我国本科工程教育知识体系固化,学科之间隔离,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新时代背景下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具有创新意识的智能制造工程人才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急需培养本科智能工程人才,对接智能化产业发展需求。
二 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智能工程类人才
为了主动适应智能化产业发展需求以及社会未来面临问题的复杂性程度的不断提高,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将现有多个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在此基础上产生新技术,对接智能化产业需求,培养出具有跨学科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各种类型的智能工程人才,支撑未来技术、产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高等院校应该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通过学科集群建设、“双创型”人才培养,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的“双创型”智能工程类人才。
为主动对接智能制造产业集群需求,结合我校优势专业,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智能工程学院积极开展学科布局结构调整,构建“智能工程学科群”。“智能工程学科群”融合机器人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三个专业“智能化”方向的共通性,通过学科交叉部分“智能化”模块的建设,带动三个专业共同发展。以学科集群建设带动专业建设,明确各个专业的建设方向,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成为“智能控制、汽车电子”方向的优势专业;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打造成为“智能制造”方向的特色专业;将机器人工程专业建设成为“人工智能”方向的强势专业。通过积极开展学科群建设,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智能工程类人才。为主动对接智能制造产业集群需求,结合我校优势专业,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智能工程学院积极开展学科布局结构调整,构建“智能工程学科群”。
“智能工程学科群”融合机器人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三个专业“智能化”方向的共通性,通过学科交叉部分“智能化”模块的建设,带动三个专业共同发展。以学科集群建设带动专业建设,明确各个专业的建设方向,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成为“智能控制、汽车电子”方向的优势专业;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打造成为“智能制造”方向的特色专业;将机器人工程专业建设成为“人工智能”方向的强势专业。通过积极开展学科群建设,挖掘这些学科之间的内在的逻辑关系,“智能工程学科群”就是基于社会、产业和技术发展的需要,挖掘各个学科之间的“智能化”的共通性,促使各个学科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和相互融合,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智能工程类人才。
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坚持社会需求对智能工程类人才需求为导向,紧密联合智能制造企业,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重要作用。集合“智能工程学科群”在智能控制、智能制造方面的优势,大力吸引国内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知名企业,特别是重庆本政府重点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等领域相关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办学中,共同确定专业方向、课程体系。
目前,智能工程学院已建立“引企进校、引校驻企、校企一体”的校企合作机制,已经与中国四联集团、国家电投集团重庆合川发电有限公司、重庆大江动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尤其是与合川区地方企业重庆红亿机械有限公司开展了深度合作,构建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根据企业对智能工程领域人才的需求,校企双方定期对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规模、培养模式展开深入的探讨与论证。
四依托“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加强“双创型”人才培养
“双创型”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创新创业意识;具有实践、实施和拓展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力和社会实践力。为培养的智能工程类“双创型”人才紧密对接智能化产业相关企业的实际需求,使培养的“双创型”人才符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符合企业用人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相关企业的“科研项目”、产品设计、制造等课题的开展,把科研、实践项目分解为教学案例、毕业设计课题,使学生了解生产实践设备与技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解决综合性复杂问题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将学生送到企业实习,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通过与其他人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
五结束语
智能工程学院以重庆市新型二级学院建设为契机,抓住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的发展机遇,加强专业建设,构建“智能工程学科群”,对接智能化产业发展需求,产教融合共育具有双创能力的智能工程人才,未来还将在课程体系、扩展实习基地建设、智慧课堂构建等方面做进一步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孙玥璠,宋迪.“互联网+”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探析:基于组织双元能力理论[J].经济研究参考,2016(14):38-41.
[2]周兰菊,曹晔.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制造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J].职教论坛,2016(22):64-68.
[3]徐雷,胡波,冯辉,等.关于综合性高校开展新型工程教育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6-12.
[4]王歆晗,孔德臣,刘姝含,等.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及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41):57-5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