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将人文知识渗入到专业课中,对专业课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本文分析了在校大学生现状分析,大学思想教育中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人文教育;教学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张春梅.专业课教学和人文教育的融合[J].教育现代化,2019,6(35):164-167.
一问题的提出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为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事件此起彼伏,我们在同情受害者的同时,也应思索一个问题:中国的教育走向何方?如何培养新一代大学生?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作为专业课老师,我们也在积极探索人文教育和专业课有效结合的方式。
2018年9月10日是第16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今年的主题是“携手同行,预防自杀”。早在2014年9月4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一份题为《预防自杀:一项全球要务》的报告,该报告指出,每年有超过80万人死于自杀,相当于每40秒就有一人自杀,自杀是15岁至29岁人群死亡的第二大主要原因[1]。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此起彼伏,他们用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逃避现实,我们在惋惜逝去的生命时,更应该深思如何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而不仅仅是哀悼、同情。
二在校大学生现状分析
(一)大一新生面临的问题
高中阶段进入大学阶段看似一步之遥,实则“千山万水”,高中生在父母、老师和社会的压力下努力学习,跨进了大学校园。面对着陌生的、全新的、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许多大一新生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如何更好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呢?我们首先分析大一新生面临的问题。
1.学习方法的不适应
在三年的高中生活里,学生们适应了高考模式下的学习方式;适应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什么?怎么学?”由老师安排,学生很少有发言权,更多的是被动接受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在课外时间里,家长们给学生报了各种辅导班,忙碌的学习生活占据了学生们的大部分时间,他们很少有时间去思考自己应该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进入高校后,他们发现大学老师和高中老师的教学模式差异很大。有的老师一次课可能放映几十页ppt,如此大的知识容量使他们难以适应,他们跟不上老师的思维和速度,有时甚至会怀疑自己的能力。适应能力强的学生很快调整自己,使自己适应新的学习方式,适应能力差的学生有可能放弃这门课的学习。有的老师一次课也许只讲授课本的一两页,授课的内容不是课本知识的简单搬迁;而是课本知识的理解、深化和延伸;更侧重于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长期依赖课本学习的学生会茫然起来,他们突然觉得不知道怎么学习。
在大学阶段,老师和学生的交集主要集中在课堂上,有限的课堂时间不能消化所有的知识,但是在课程安排中,有大量自习课的安排,合理运用这些时间也是对新生的一个挑战。毕竟在三年的高中生活里,学生基本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管理和监督下学习,他们对老师和家长的依赖性比较强,受到束缚自然比较大。自由度突然的上升会使部分学生出现散漫心理。
2.生活方式的不适应
寒窗十二载,为的是金榜题名时。许多父母为了让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为了他们以后有一个自己喜欢的职业;想尽办法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他们把本应该由孩子完成的事情都包揽在自己的身上。进入大学以后,远离家乡、远离父母、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学生面对着衣食住行都要靠自己计划和安排的问题变的不知所措。高中阶段,只有少部分学生因为客观原因不得不选择住校,大部分学生是走读生,他们习惯一个人独处、拥有一个私有空间。进入大学,他们不得不面对集体住宿问题,一个有限的空间内,住着6-8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语言、饮食、生活习惯等的差异性可能会使他们彼此排斥。
(二)专业课多、压力大
大学阶段的课程比较多,比较难,许多学生感到吃不消,压力大。有的学生迎难而上,努力跟着老师的步速前进;有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消极学习。面对着多课程的学习任务,许多学生不能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时间。有的学生每天忙碌于学习,生活里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给自己留点空间、留点增加色彩的空间、留点陶冶自我的时间;有的学生截然相反,除了课堂内的学习外,其它的时间都“陶冶自我”了,网吧里、校园里、游戏厅里里到处是他们的身影。
(三)学习态度不端正
部分学生认为毕业以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跟现在自己学的课程关系不大、理论课不重要,于是迟到、早退、旷课、逃课现象比较严重,但是大学阶段的课程考核方式以考试为主,如何通过课程考试呢?如何拿到学分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每次考试前,他们会进行考前突击,把“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发挥的淋漓尽致。通过这种方式,也许他们会有一个自认为不错的成绩,应付了考试,拿到了学分,但是仅仅是一个分数而已,考试完后,很快知识就会被遗忘。他们应付的不仅仅是考试,更应付了自己。本应是努力拼搏的大学四年,结果在应付中度过,留给了自己什么呢?面临着日趋严重的就业压力,许多学生为了大学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他们盲目地考取英语、计算机、会计等各类证书,然而,证书不等于能力,企业需要的是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
(四)心理问题
1.交往方面
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成长经历,性格、价值观、人生观等差异比较大,在大学生活中有可能产生自我为中心、自卑、自傲、胆怯、嫉妒等交往问题,影响身心健康。有的学生变的孤僻,不愿意甚至排斥与同学交往;有的学生变得偏激。
2.心理落差
能进入大学,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本身是比较优秀的,但是,大学汇聚了来自不同学校的优等生,你(她/他)可能不再是最优秀的、不再是佼佼者、不再拥有优越感,这种心理落差有可能产生两个极端现象。一个极端是他们逼迫自己建立更高的学习目标,更加努力的学习,超越了自己所能承受的能力;另一个极端是消极状态,没有向上奋斗的正能量。
3.就业压力
在这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时代、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就业问题一直是大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许多学生都会思考:毕业后,我能找到工作吗?找不到工作,该怎么办?能胜任工作吗?如果胜任不了,会被辞退吗?就业问题给他们带来了无形的压力,使他们感到彷徨、焦虑、压抑,没有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相伴而生。
4.经济压力
大学生活意味着集体生活的开始,一个几十人的班级,可能会出现各种攀比现象,而攀比是需要经济作为支撑的,有的学生有可能去偷窃、抢劫、杀人。大学生在校现状告诉我们一个现实性问题:大学生不仅仅要学习专业课,还需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加强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对大学生未来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三大学思想教育中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灌输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目前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程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其中只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属于人文教育课程。
(二)思想政治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
通过课堂教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但是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侧重理论课的教学,忽视教学中的对象:学生,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四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教育
(一)剖析教材、发掘人文知识
专业课中蕴含着大量的潜在的人文知识,只不过作为专业课教师,我们更注重的是专业课知识的传授,受课时的限制,专业课教师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给学生传授比较多的知识,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实际上,专业课和人文教育可以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专业课中渗入人文教育,可以使专业课有血有肉、充满朝气、富有灵魂。通过这种融合,学生既能掌握专业课知识,又能得到文化熏陶,使自己的人文素质不断提高,进而在专业领域中具有创造性思维,取得突破性成果。
专业课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在保证专业课进度的前提下,教师要以专业知识为主线,将人文知识渗入到教学内容中,使二者相辅相成。
(二)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三尺讲台承载的价值除了知识本身以外,还有历史文化的传承、道德文化的传承、人才的呵护和培养。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前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人格的熏陶起着直接、深远的影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要教育好学生,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做好表率作用。
(三)“请进来、走出去”教学模式
对于本科而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课堂上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探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企业员工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实践经验,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进展,安排企业工作人员进入课堂,进行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是非常有用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他们一些顾虑,比如,现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后都用不上的错误观点;担心毕业后不能胜任工作的问题。另一方面尽可能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进入企业、工厂、研究所等单位参观、实习。通过这种学习模式,可以巩固课堂内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企业文化。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专业,增长见识、开拓视野。
(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教师提前做好教学安排,根据教学内容安排讲课主题、提出要求。在课前准备阶段,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网络平台等方式搜集、整理资料,在老师指导下,形成教学策略,组织教学内容,最终形成教学课件。在课堂分享的过程中,以全班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参与式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体会到自身的价值。
(五)增加实验环节
像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分析、通信原理等都是理论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具有概念多、公式多、多课程交叉等特点,单纯靠理论课很难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很难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应用结合在一起。实验是理论知识和工程应用的桥梁、纽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平台;是进行人文教育的阵地。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
在实验的过程中,很少有学生能够一次性完成实验,一次,二次甚至多次的失败,多次的反复,可能会使他们有强烈的挫折感,但是,最后的成功会使他们感受到胜利的喜悦,这种喜悦、这种成功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他们学会了如何正确面对失败、面对挫折,那就是顽强的毅力、不服输的心。
2.培养团队精神
由于多种客观因素的存在,实验课时安排是有限的,且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验证性实验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验中,教师可以安排一次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灵活性大、思路多,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好设计题目,难度适中,不宜过大,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综合性实验很难在一次实验课中完成,教师提前安排实验内容,提出实验要求,提供几种可能的实现方案供学生选择,同时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发挥空间。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完成,3-5人为一组,分工合作。实验课前,学生有大量的准备工作需要完成。小组内的学生根据题目设计要求,通过学校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网络平台等方式搜集、整理、分析资料,讨论可实施方案,为保证实验课顺利执行,实验室为学生开放,使学生可以发现实施方案中的问题、调整方案,及时修正和完善。在实验课上,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演示实验,分享实验的设计过程、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实验课后,学生完成一份报告,分析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以及心得体会。综合性实验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创新热情,有利于后期学习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明白团队精神的力量,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五小结
在高等教育中,将人文教育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课堂气氛会变得活跃起来,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在融合的过程中,要把握度的问题,防止本末倒置,将人文教育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不断的探索才能取得双赢的效果。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顾此而不失彼。
参考文献
[1]每40秒就有一人自杀预防自杀已成全球要务.搜狐[2016-09-09].(http://www.sohu.com/a/114008239_456097).
[2]张会静.人文关怀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244-245.
[3]周英会,程守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3):86-88.
[4]杨敏.专业课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认识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4):38-40.
[5]陈贵才,万怡灶,王玉林.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增刊),2005:69-71.
[6]田巧玲.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实效性[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9):5-6.
[7]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人大网[2018/09/11].(http://www.npc.gov.cn/npc/xinwen/syxw/2018-09/11/content_2061054.htm)
[8]李光大,景爱华,雷万军等.在理工专业课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的途径探讨——以组织工程导论为实践对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7):18-19.
[9]曹建玲,刘焕淋,雷宏江.基于MATLAB的“数字信号处理”仿真实验[J].中国电力教育.2012(32):88-8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