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比较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能否学好比较文学这门课,绪论课尤为重要,应该从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学习什么、如何学好比较文学等方面上好比较文学的绪论课。
关键词:比较文学;绪论;教学实践
本文引用格式:袁盛财.比较文学绪论课的教学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45):229-230,247.
作为一门新开设课程的开场白,绪论课程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重视这门课程是非常重要的。比较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语言文学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教育部明确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列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二级学科,同时也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招生八大专业的一个,凸显了该门课程的重要性。由于比较文学课程的性质,比较文学的学习必须在中外文学及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的基础上学习,比较文学往往在第六学期或者第七学期开设。尽管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及文学原理等先修课程,绪论课对于比较文学课程而已,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在绪论课中,关于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的学习内容、如何才能学好比较文学等问题必须加以解决。
一什么是比较文学?
什么是比较文学?这是我们在学习比较文学这门课程首先应该明确的问题。然而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最困扰学生的一个问题。从以往的教学效果来看,很多学生学习完这门课程之后,有时还无法准确把握某一个课题是不是比较文学的课题。当然这与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命名“名不符实”有关。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比较文学由“比较”和
“文学”两个词汇组成,相应地英文为“Comparative literature”,但是比较文学与学生之前接触到的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以及外国文学等以“文学”命名的学科不一样。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主要指的是中国古代、现当代及外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文学思潮、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它们主要表现为一种作品形态。这很容易让人们错误地认为比较文学也是一种作品形态的东西。其实比较文学并不是指一种文学,而是一种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容易造成歧义,不仅与它的命名有关,也与它是一门新兴的、在发展中的、处于多种人文学科边缘有关。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阶段,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内涵及定义是不断变化的。
(一)法国学者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法国是比较文学的发源地,法国学者也最先为比较文学进行了界定。其中以卡雷、基亚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基亚在1951年出版的《比较文学》一书中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应该是:国际文学关系史。”[1]基亚在定义中将比较文学从以往国别文学研究的层面中分离出来,上升为对各国之间文学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一门新学科,他进一步指出比较文学并不等于比较方法,从而指出了作为学科的比较文学与作为方法论的比较的根本区别。
卡雷大力倡导的是对不同国家文学之间“事实联系”的研究,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联系,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司各特与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1]卡雷认为不同民族之间的精神联系才是比较文学的本质,而且这种精神联系必须是事实上存在的,不是任意猜测的,也就是要以作家之间的相互联系、或作家所受到国外某个作家影响的事实依据来进行研究。
从卡雷、基亚等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界定可以看出,法国学者将比较文学理解为“一种国际文学关系史”,而且他们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从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出发,研究国与国之间文学的影响关系,基本上不对作品进行价值判断,也不探讨作品之间的美学关系。
(二)美国学者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二战后,针对法国学者将比较文学限定为影响研究的状况,美国学者进一步将比较文学拓展为没有事实联系的平行研究,并且认为比较文学也研究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雷马克对比较文学学科的定义基本上代表了美国比较文学界的观点。
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不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比较文学既研究有事实联系的跨国界的文学关系,还研究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的文学关系,甚至还研究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他认为:
“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它知识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1]
(三)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定义
作为一门学科,中国比较文学是在西方尤其是美国等国家比较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第一批比较文学学者对比较文学的界定受到西方的直接影响。但是后来的比较文学学者从中国文学的实际情况与中西文化差异的出发,对比较文学的定义进行了完善和补充。如将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纳入到比较文学的范畴,也就是相对于法美等国的比较文学主张要超越国界的提法,中国比较文学学者认为比较文学的课题不一定要跨越国界,跨越民族界限也可能是比较文学。如乐黛云认为“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随着文化研究的深入及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二比较文学课程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比较文学这门课要学些什么内容呢?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工程教材《比较文学概论》中,一共包括“第一章,比较文学总论,简介比较文学的定义、历史与方法;第二章,国际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第三章,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第四章,形象学、接受学与变异学;第五章,文学的类型研究;第六章,比较诗学;第七章,文学的跨学科研究;第八章,总体文学;第九章,跨文明文学比较;第十章,比较文学前景展望:世界文学时代的到来。”等内容。根据我们学校学生的特点以及课时安排,我们只能选择其中入门的章节进行讲解,同时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补充相关内容。按照22课时(除绪论还有20课时)来分配,关于比较文学的性质、特定、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等(8课时),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6课时),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6课时)。
(一)第一章,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的性质、特定;比较文学中的比较概念与一般比较手法的区别;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确定;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史;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的区别等,比较文学在中国及中国学派的提出等。
(二)比较文学研究的运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可比性,影响研究的可比性是什么,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具体包括哪些方面;比较文学的方法与方法论;比较文学研究中“对话”的涵义;在比较文学中怎样进行“对话”;具体操作中传播研究法、影响研究法、平行贯通法及阐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的含义,并掌握传播研究法、影响研究法、平行贯通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三)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6课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影响研究、接受研究的主要内容;掌握渊源学、流传学、媒介学、形象学和接受学的定义和特点;接受学对传统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突破与创新;了解平行研究的要求和方法。主题和主题学、题材与母题、母题与主题的异同。了解文类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文类分类的复杂性。中外文类影响和平行比较研究注意事项。了解比较诗学的含义,把握比较诗学研究的范围、方法,以及研究中西诗学的重要意义。
三怎样才能学好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一门开放性、比较性、汇通性、跨文化的学科,对研究者的学养、素质要求比较高,要学好比较文学这门课程,要求我们有很好的前期基础。
1.相关知识素养的储备。由于比较文学学科的跨文化的特点,要求我们对文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如文学的基本理论、中外美学、中外文学史、中外文学批评史、中外的经典作家作品等有比较熟悉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我们应该适当研读与文学密切相关的历史、哲学、艺术方面的知识,以及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如心理学、民族学、民俗学、天文学、物理学、宗教学等学科的基本常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及时发现不同文学之的“同”与“异”,把握他们之间的关系,找到比较文学研究的关键“可比性”。
2.语言工具的掌握由于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往往会涉及到其他语言的文学,在进行具体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往往要求我们去读原文原著。
3.熟练掌握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史、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及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等基础知识。
4.勤动脑和手,问题式学习,做好课堂笔记的同时,结合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适当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实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比较文学绪论课的教学对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我们只有充分运用平时积累起来的文学专业基础知识,才能学好文学课程中实践性非常强的比较文学很这一学科。
参考文献
[1]干永昌等.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2]曹顺庆.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王宇.上好绪论课,就成功了一半[J].课程教育研究,2013(13):177.
[4]李志强.专业课程绪论课的教学探讨——以港航专业《工程水文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2,1(07):103-105.
[5]王宁.当代比较文学的“世界”转向[J].浙江社会科学,2019(01):120-123+160.
[6]袁盛财.关于普通高校比较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22-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