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近年来微课概念及实践迅速升温,本文结合笔者的微课制作的实践体会,从微课教学设计着手,阐述了如何运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设计好一节微课,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主题的导入、教法的实施等。
关键词:问题驱动;微课;教学设计
本文引用格式:陈玲,等.“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在微课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44):184-186.
一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教学信息化已经成为趋势,微课就在这个大趋势下产生了。在我国,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于2011年率先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他明确指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加欧俄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1]近年来微课概念及实践迅速升温,微课已经成为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构思、设计和制作一个微课,对当今大多数教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微课的制作流程一般包括:选题——教学设计——制作课件——教学实施与拍摄——后期制作等一系列过程。[2]其中,微课教学设计是微课制作的核心,包括内容的匹配、主题的导入、教法的实施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案例分析法、问题驱动法、讲解示范法、合作探究法、模仿练习法等都可以运用于微课设计中。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微课在教学设计上要求结构更紧密、层次更清晰、内容更丝丝入扣等。下面,笔者以“主动土压力计算”为例,说明“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微课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二 “主动土压力计算”微课教学说明
(一) 课程介绍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是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也是我校人防本科学员土木工程专业必修专业基础核心课程。该课程是一门研究与土的工程问题有关的学科,它既是工程力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土木工程学科的一部分。本课程内容牵涉到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在《高等数学》、《材料力学》、《土木工程材料》等课程的基础上讲授,又是后续课程《高层建筑结构》、《地下结构》、《毕业设计》等的基础。本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基础理论与具体应用,内容如图1所示,1、2、3、4部分内容属于基础理论;5、6部分属于具体应用。
本课程综合采用了教师为主导(如案例分析法、问题驱动法、讲解示范法),学员为主体(如分析讨论法、模仿演练法)的教、学、做、说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1.掌握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如地基、基础、土的抗剪强度、土压力等基本概念;
2.掌握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如库仑定律、朗肯土压力理论等以及应力、变形、强度、土压力计算方法;
3.具有应用土力学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例如用土压力理论对挡土墙以及基坑设计、用强度理论对地基承载力计算和对基础进行设计。
(二) 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土木工程专业人防本科学员,他们已经学过先修课程,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与理解能力。他们思维敏捷,综合素质好,接受能力强。
从往届学员的就业情况看,他们大部分去了设计院,主要从事工程设计工作,会遇到很多与土有关的工程问题,比如地基勘察、基础设计、地基处理、基坑设计、边坡支护等。因此,他们对于本课程的学习,有着浓厚兴趣。
(三) 本堂课教学内容及学习目标
一节微课能否设计得好、教学效果佳,知识点的选择和分析处理非常重要。因此,在设计微课时,首先要慎重选择知识点,并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使他们更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在通常情况下要做到这几点:知识点尽量选择热门的考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点要详细,10分钟内能够讲解透彻;要将知识点按照一定逻辑分割成很多小知识点。
本堂课内容“主动土压力计算”来源于课程内容中的第5部分“土压力与土坡稳定”,属于具体应用内容,本堂课的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重力式挡土墙广泛应用于房屋建筑、铁路、公路、港湾等工程中,因此,学员有必要对重力式挡土墙进行设计。同时,重力式挡土墙设计也是其他类型挡土墙设计的基础。作用在重力式挡土墙上的土压力是主动土压力,因此,掌握运用土压力理论计算主动土压力的计算方法尤为重要。
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运用到课程内容的第4部分“土的抗剪强度与地基承载力计算”中的土的强度理论及极限平衡条件,因此,为了更好地实施本堂课的教学活动,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通过本堂课的讲授,需要达到三个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见图2):目标1:掌握主动土压力的概念;途径之一。”本堂课从学员熟悉的校园环境出发,将目标2:深刻理解朗肯土压力理论基本原理;目标3:掌握用朗肯土压力理论计算主动土压力的计算方法。
(四) 本堂课教学模式与方法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学员带入学习情境,激发求知欲望。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英国著名科学方法伦学(K.R.Popper)认为:“正式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采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依次提出以下四个问题,层层推进,循序展开,具体实施如图2所示。
提问问题1:“作用在重力式挡土墙上土压力是哪一种土压力?怎么计算土压力?”,从而引出主动土压力的概念,以实现目标1;
提问问题2:“如何计算主动土压力?”,从而引出朗肯土压力理论,以实现目标2;
提问问题3:“主动土压力强度如何分布?”,引导学员对上一届学员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正确答案,以实现目标3;
提问问题4:“如果不满足朗肯土压力理论的条件,如何计算主动土压力?”,引出朗肯土压力理论,引导学员课后复习下一堂课的内容。
三结语
“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通过缜密的构思,提出有效的问题,可以驱动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例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疑惑点,或是反映课堂上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的活动。如果我们将“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运用到微课教学设计中,以知识为载体,以问题为链条,设置教学情境,层层推进,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就可以在简短的时间内,将微课做到别致、精致,从而使得内容短小的微课,在有限的时空中,发挥出无限的创意。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形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张晓景.微课设计与制作专业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