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教育扶贫既要“扶教育之贫”,也要“依靠教育扶贫”。“互联网+”精准扶贫,是扶贫模式的一种创新,借助互联网,把教育资源优势转化为脱贫发展的优势,使之尽快摆脱贫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阐述精准扶贫的相关概念,介绍了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的存在问题,从教育精准扶贫入手,以信息技术扶贫群体为重点,探讨了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可行途径,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对策
本文引用格式:王凤领,等.“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路径与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5):1-3.
一引言
2015年国家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教育在民生扶贫中的关键作用,大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贫困地区教育水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施教育扶贫行动计划。要实现贫困地区扶贫与繁荣的发展愿景,必须从一线教育工作者入手,解决贫困地区教育观念发展中的贫困问题。通过扶贫,促进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贫困地区教育的增量和可持续发展。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脱贫致富、迈向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它也是教育精准扶贫的主要推动力。
二相关概念
(一)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指科学合理地准确识别、准确帮助、准确评价和准确管理扶贫目标,动态跟踪扶贫目标的发展,及时调整扶贫措施,使扶贫精准化。
(二)教育精准扶贫
精准教育扶贫,是指采用科学有效方法,来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扶贫对象准确的识别、援助、评价和管理。
(三)“互联网+”背景下精准扶贫
“互联网+”背景下精准扶贫,指是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的可持续健康的扶贫模式,促进扶贫工作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精准扶贫。
三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的存在问题
(一)多元化动态分析不足,追踪管理程度不高
按照国家收入标准制定的贫困县划分贫困户,无疑会存在选择困难、选择失误、选择错误等问题。首先是每个村庄的实际收入很难统计,可能存在虚假的报告,很难确定数据的真实性;其次,整个村庄的村民大部分经济水平差异不大,导致绝对贫困人口的减少。再次,在实践中,通常是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来选择。向农村和重点贫困村下达部分贫困指标[1]。
(二)贫困户思想观念保守,自主造血能力不足
贫困人群都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无论是接受教育还是积累资源。贫困人口缺乏自给自足的能力,很难摆脱贫困,代际传递造成的贫困太深。同时,由于贫困群体大多处于偏远地区,发展信息受阻,可获得的教育资源和信息资源极少,使得贫困群体的文化教育资源、劳动质量滞后,逐步形成恶性循环[2]。
(三)扶贫主体间协调不畅,信息资源难以共享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扶贫主体之间的信息不畅,资源共享困难的问题。扶贫治理主体之间缺乏协同和可持续性,许多贫困地区人群由于观念保守、文化水平低,积极帮助脱贫,政府领导下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协调和支持还需要加强。
(四)贫困群体人口素质普遍不高
贫困地区的人口缺乏技能培训,往往劳动强度大,工资低。村民文化素养不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落后;由于交通、信息传递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培训活动难以准确落地;农村贫困地区缺乏高素质的人才[3]。
(五)教育贫困地区存在问题
农村和小学的发展陷入困境,普通高中的优质教育资源稀缺,职业教育不发达,成人贫困人口的培训质量亟待提高;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学前教育资源稀缺,教学质量不高;教育投入不足、不平衡,效率不高;农村学校教学设施设备不足,发展水平不高;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残疾儿童和其他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
四“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的路径
(一)“互联网+”专业服务
“互联网+政府服务”。把互联网+政府服务引入扶贫领域,要把党和政府的扶贫措施、扶贫政策、扶贫目标、扶贫项目、扶贫资金、扶贫效果、扶贫经验等信息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互联网平台上向公众开放,既方便查询又方便开放。也要互相学习,更有利于监督[5]。
(二)“互联网+”教育培训
1.实现教育培训重心转移
构建“互联网+服务平台”,分享教育培训的成效。构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优化资源共享、教学支持等“平台+教育”服务模式,提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能力。加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推动多方参与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推进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基本满足教学改革需要[4]。
2.改变教育培训方式,实现培训方法的精确性,使培训方式多样化
依托“互联网+服务平台”,改变“面对面”的培训方式,实现“点对点”的个性化培训模式。这样,主要利用“互联网+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实现点对点专家咨询、家庭指导、技术点播等服务。综合网络远程教育培训,逐步实现手机智能应用终端、微博、微信等多种方式,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受过教育、技术和管理的新型专业农民,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持。
(三)“互联网+”金融服务
有针对性地利用扶贫资金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贫困人口与扶贫部门的及时沟通;发展农业公共融资模式,促进贫困农民还贷,简化工作流程。使现有贫困农民生产资料通过网络平台焕发生机。
(四)“互联网+”法律服务
贫困农民存在着许多法律问题,急需法律援助。通过“互联网+法律服务”,为他们解决问题,实现法律工作者与贫困农民在互联网上的互动。
(五)“互联网+”就业服务
贫困农民根据自身特点和利益,通过互联网发布岗前培训信息、创业、就业和劳动力转移信息服务,及时找到自己的就业方向和转移意愿,实现城乡人才有序流动。
五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的优化对策
结合贫困家庭造成贫困的原因,针对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精准扶贫的框架下,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的优化对策。
(一)全面识别机制,提高扶贫政策实施的针对性
1.优化识别指标体系,完善多维识别机制
将难统计的农户收入指标变为各项可计量指标。从上到下,根据每家庭调查的得分,对所有贫困和非贫困农村家庭和新申请家庭的每家庭调查得分进行排序。采用“二取一、三取三、四取五”的识别方法。将贫困户建档立卡信息与公安系统、低保、房产登记等相关信息联系起来,全面了解贫困户的基本情况[6]。
2.建立精确监测评估体系,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督评价,建立准确的监测
评价体系,确保项目质量,资金有保障,使项目实现高效益。
3.严格审核用户口,构建用户动态信息库
根据贫困原因建立贫困人口动态数据库。通过分类和分层来识别穷人,并消除诸如评估指标和摆脱贫困等非法的人类活动。
(二)优化管理机制,保障扶贫政策实施的可行度
1.构建协同扶贫治理格局,鼓励各方力量参与以对口支持为依托,建立区域间互联的多中心
扶贫治理机制;建立一个涉及社会组织的多中心扶贫模式;可持续扶贫开发应最大限度地提高群众对扶贫的参与程度。
2.建立GIS扶贫大数据平台,实现信息透明化针对扶贫情况,设计了“1+N+9”作为扶贫系
统大数据平台的思想。“1”是大数据平台。“n”,即扶贫的N个专题。是教育扶贫、援助实效、扶贫措施、管理模块和大数据分析模块。“9”,或9个精准。是准确识别扶贫对象、项目安排、措施到户、资金管理、干部选拔、监督检查、退出机制、考核、实施等关键环节[7]。
(三)完善扶贫政策实施的评价机制,促进扶贫政策实施的连续性
1.构建资金全面监管体系,制定扶贫责任清单调动和引导各类资源参与扶贫开发工作,落实扶贫开发工作考核机制,加大各方面投入,加强现有政策措施,提高自身素质[8]。
2.落实全面脱贫考核机制,设计脱贫考核指标重点建立扶贫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保正常运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以“三个一”为载体,坚决推进精准扶贫。一个城镇和一个战斗地图,包括时间表,任务地图,负责人。一户一档案箱,将贫困户申请表、入户调查表、贫困户扶贫项目、贫困户登记表、干部帮扶等信息归档。一套村镇展板包括贫困户公示牌和扶贫规划;建立以扶贫部门为主导、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组织与合作、舆论导向的多维监督体系[9]。
3.创新和优化绩效考核机制,注重精准的扶贫效果把精准扶贫工作作为党和政府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机关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10]。建立“减贫摘帽”奖惩制度,确保扶贫攻坚工作得到实施、部署和落实。第二,应采用扶贫人口的数量和表现。资金的配置要通过考核成绩、重视扶贫来确定。突出责任主体,明确监理模式,以工程方案的建设和效益为依据[11,12]。
六结束语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随着城乡教育的快速融合,构建以教育信息化为支撑的教育精准扶贫新模式,有利于更好的发展方向。教育信息化有助于突破地理障碍和空间障碍,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教师素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为扶贫措施提供便利,完善实施有利于全面准确地缓解贫困,有利于教育扶贫。
参考文献
[1]张晓丹.西藏达孜区实施精准扶贫的政策研究[D].西藏民族大学,2018.
[2]刘智勇,刘玉.互联网+背景下常德市农村精准扶贫困境及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7(32):33-34.
[3]陈恩伦,陈亮.教育信息化观照下的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3):58-62.
[4]吕子燕,吴涛.黑龙江省教育精准扶贫的任务及路径研究[J].教育探索,2017(5):104-108.
[5]刘康民.精准扶智新常态下高职教育扶贫功能及实现路径[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16):16-18
[6]李锋,孙霄,唐坤,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发挥精准扶贫攻坚的作用[J].时代金融,2017(30):298-299.
[7]贾海刚.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路径探索[J].职教论坛,2016(25):70-74.
[8]黄进丽.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17(23):85-88.
[9]金玉清.基于“互联网”的精准扶贫路径研究[J].经济论坛,2018(2):83-86.
[10]朱德全、吴虑、朱成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逻辑框架——基于农民工城镇化的视角[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4(01):70-76+190.
[11]郭广军,邵瑛,邓彬彬.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脱贫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10):5-9.
[12]方慧.以信息化推进职教精准扶贫的机制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5):42-4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