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师幼关系的问题与重构:基于儿童哲学的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6 12:45:5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师幼关系作为幼儿园心理环境的核心,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以及学前教育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儿童哲学基本理念进行了阐释;其次,从儿童哲学的视角分析了当前师幼关系存在的四大问题:重共性轻个性、重权威性轻主体性、重单向轻双向、重预设轻生成。最后,基于儿童哲学的视角,从开放自由、民主平等、双向对话、合作生成等四个方面提出了重构新型师幼关系的建议。

关键词:儿童哲学;师幼关系;构建

本文引用格式:贺琳,王彦峰.师幼关系的问题与重构:基于儿童哲学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38):72-73.

一 儿童哲学的基本理念

(一)儿童哲学的来源:惊奇的情绪


        哲学源于希腊语,本意是“爱智慧”,儿童天生便有爱智慧的天性。成人已经习惯生活中充满着疑惑和不解,并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而在儿童的生活中,当事物像谜一般的涌现在他们面前时,“爱智慧”的天性带来的那份惊奇驱使着他们去寻找答案,他们似乎对每一个答案都不满足,他们质疑答案,反思答案,会继续寻找和追问答案后面的答案。

(二)儿童哲学的目的:思考自我

       在李普曼看来,哲学的目的就是培养思维,而且是有关我们言行的思维,哲学只有在儿童开始显露出独立思考能力、开始独立寻求人生重要问题的答案时,才具有意义[1]。“为什么老师生气了?是我做错了什么吗?我不想老师生气应该怎么做?”儿童在不断的反思自己和反思别人的言行举止中,获得对自己和对别人更为深刻的见解,不断的修正、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言行举止。

(三)儿童哲学的形式:探索共同体

       探究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大家围绕同一个主题开始讨论,儿童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不同的意见,学会思考、质疑、发展别人的思想、综合发展自己的思想,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思考自我。探索共同体不重视儿童表达的观点是否正确,而是强调群体探究的过程,让儿童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思考”的乐趣,鼓励儿童进一步的思考。

(四)儿童哲学的实践:开放式的对话

       李普曼曾提出“大家普遍认为是由于思考从而产生对话,但是实际上来说是对话引起思考。人们总是因为各种不同类型的对话和互动,然后才有了一系列的思考。”[2]对话看似是一场言语上的较量,其实质是一场思维上的碰撞。在对话的过程中,需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注意对方表达的思想,不断的思考应该如何表达和说明自己的思想。一方面,要学会对别人的观点做出恰当的判断,不论别人是否与自己观点一致,都应该尊重并且吸取对方的思想中的优点;另一方面,不断的反思和完善自己的观点,为自己的观点找到充足的证据。

\

 
二 师幼关系问题的儿童哲学透视

(一)重共性,轻个性


       教育者如果过于重视模仿和范例的作用,忽视儿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也没有尊重儿童独特的个性。正如教师教孩子们画苹果,大部分的孩子按照老师画的红苹果把苹果涂成红色,有个孩子把苹果涂成了黑色。老师走过去进行指导后,孩子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就把黑色的彩笔换成了红色的彩笔。当老师用唯一的标准来衡量儿童时,会不断消磨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甚至于儿童会认为只有得到老师、家长认可的学习才是有价值的,脑子里的奇思妙想是得不到认可的,这样长期的干涉让孩子们趋于一致性而没有了个性和创造性。

(二)重权威性,轻主体性

        在目前的师幼关系中,尽管很多幼儿教师开始认同幼儿是独立的个体,要尊重幼儿,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仍然没有把幼儿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个体。幼儿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对活动有控制权,活动对幼儿的作用也是由教师提前考虑,幼儿只需要遵守活动规则积极地配合。遇到事情了,孩子也只能安安静静吃饭,他们表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教师的权威所打击。就目前频频爆出的虐童事件,也多半是教师的权威受到了“挑衅”,为了让孩子服从所采取的一些极端做法。

(三)重单向,轻双向

        在现在的师幼互动行为上,教师忽视幼儿内心的感受,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中,轻视幼儿的话语,不能对幼儿的反应及时进行反馈或者是消极反馈的情况屡见不鲜。在活动中,教师经常会问“小朋友们,好不好?”“今天老师有一个新本领想教给你们,你们想学吗?”其实教师已经提前准备好了答案,孩子们只需要积极的配合就好了。即使在这种谈话中教师和幼儿一问一答,并没有教师一人唱独角戏,但也只是机械的问答,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此外,有时幼儿有想表达的愿望或者有一些奇思妙想,很难得到教师的回应。孩子们对事物的惊讶和好奇没有得到回应有时甚至得到伤害,这样既不利于师幼关系的可持续性发展也不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

(四)重预设,轻生成

         虽然近年来学前教育快速发展,教师也逐渐认识到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但在幼儿园的实际教育实践中,大多数的活动都来源于幼儿的兴趣。比如,在教学活动《蚂蚁的家》中,课堂上老师问大家蚂蚁的家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们纷纷踊跃发言,有的说有沙发,有的说有电视,气氛异常热烈。突然,一个小朋友问道“老师,蚂蚁有几只脚呀?”老师淡淡地朝他瞥了一眼,说道“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下次再探究,现在请你想一想如果蚂蚁有家里面会有什么呢?”,接着课堂上又开始继续探讨关于蚂蚁的家,接下来的时间里,这个孩子果然没有再出声,只是低下头默默地抠着自己的手指头。

三 基于儿童哲学的师幼关系重构

(一)构建开放自由的师幼关系


        开放自由的环境中,幼儿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自由的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所以要根据不同幼儿的需要因材施教。首先,教师应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从心底接纳每一个孩子,能够针对个体差异,开展教育。其次,教师应给予幼儿理解和宽容,每个幼儿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教师的理解和宽容,能够极大减少师幼之间的摩擦,能够促进师幼关系的发展。最后,教师应全身心的投入幼儿的生命成长之中,与幼儿一起营造充满爱与自由、开放的心理氛围,促进幼儿在这种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以构建一种开放自由的师幼关系。

(二)构建民主和谐的师幼关系

         儿童哲学视域下,幼儿作为“探索共同体”中的主体,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而幼儿不再是教师权威的牺牲品,而是能有思想有权利的发言者。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构建民主和谐的师幼关系:第一,让幼儿理解和认可一些必要的规则,减少幼儿违反相关规则的次数。第二,教师在各种活动中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动不动就大发雷霆,大声斥责,一方面,教师的负面情绪会使得师幼关系更加紧张,不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师幼关系;另一方面,幼儿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模仿教师的做法,在与他人交往中稍有不如意就大声喊叫,也不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所以,幼儿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教师应尊重他们的人格,构建好民主和谐的师幼关系,进而帮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归属感,促进他们社会性发展[3]。

\

 
(三)构建平等对话的师幼关系

        在哲学探究的过程中,参与者进行“交互主体性连接”,即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在合作的基础上共同探索概念,发展出相对一致的理解,并创造出新的意义,探究成为一个合作的过程每个成员都志愿贡献自己的智慧,以增进对某一个焦点问题的论证[4]。在儿童哲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幼儿的知识和能力,在这里知识是不断被建构的事物,师生在双向互动中探索和形成新的知识。

(四)构建合作生成的师幼关系

        教师在向幼儿发出行为指令的时候不仅要根据自己的想法,更要考虑幼儿的意愿和需要,要给予幼儿足够的尊重。教师和幼儿是以对等的主体而存在,双方相互独立、相互接纳,同时,这两个主体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这种主体间性的关系中,师幼双方交互传递着彼此的经验、思想、感悟、情感等,积极主动地生成自我的认识。正是由于这种交互传递使得交往双方都在这种相互影响、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相互认可的关系中不断重构、不断超越、不断走向成熟[5]。

         儿童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师幼关系的新思路,我们可以从学习儿童哲学的理念出发,通过在实践中不断的克服传统教育观念带来的问题,构建好开放自由、民主和谐、平等对话、合作生成的师幼关系。

参考文献

[1]顾英洁.李普曼的儿童哲学教育思想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6:23.
[2](美)M·李普曼.教室里的哲学[M].张爱琳,张爱维编译.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184.
[3]孙月芳.浅谈启动和谐的师幼互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安徽卷)[C].:北京中教创新软件发展研究院,2010:7.
[4]Chesters,SD.Creative,critical and caring engagement:philosophy through inquiry proceedings of creative engagements with children conference[C].Oxford,2005.
[5]孙卫红,吴现珍.前喻文化视域下的师生关系探析[J].教育观察,2012,(4):31-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47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