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基础工程》课程中的应用与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6 11:41:1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根据《基础工程》课程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分析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基础工程》课程教学中的优点,阐述了任务驱动教学的任务设计与实现,最后对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基础工程》课堂教学进行了分析总结。

关键词:基础工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自主学习

本文引用格式:刘华强,等.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基础工程》课程中的应用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35):200-201.

一《基础工程》课程教学现状

        “基础工程”是国内外土木工程专业普遍提供的专业课程。是一门重要又较难掌握的课程[1,5]。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将为学生向优秀工程师的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6]。虽然近年来《基础工程》课程教学研究不断深入,但该课程在授课中依然存在以下问题:较少时间和较少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课堂教学太多,太详细,太完整,课外练习练习时间小,内容厚;学生学习以死记硬背为主缺乏创新意识培养,课堂教学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启发式、讨论式少。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当前的知识和技能培训要求,不符合课程的特点,从而导致教学和学习的双重被动。为了将教学重点从强调理论知识的转移转移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有必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突破完全依赖教科书的教学活动。在基础工程课程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实际项目的理解,加强工程实践培训。这样学生就可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培养工程师的目的[7]。

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方法,它将传授知识型教学传统教学已经转化为基于问题解决和任务完成的多维互动教学[8,9]。任务驱动方法的任务是教学与学习之间的联系。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口语,学生听力”教学模式。创建了一个结合教学,学生参与,独立合作,探索和创新的新学习模式,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0]。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基础工程教学中的优势

(一)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展


       传统的“基础工程”教学模式以教材为主,教学模式为“教师讲,学生听力”。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不高,被动地接受,学生不了解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用于教学,教师分配任务,以形成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必须依靠自己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索和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并找到解决任务的方法。因此,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有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传统的授课模式主要以理论授课为主,而任务驱动式教学以任务为中心,教师通过土木工程常见的实际案例设计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打破理论与实践的长期分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三)符合分层次教学的需要

        由于作为授课对象的学生生活阅历和学习背景不同,学生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也有较大差异。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根据教材的固定内容进行解释,会使没有动力的学生有良好的基础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不能理解情况,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使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教师可以为不同的学生分配不同级别的任务,以便不同级别的学生具有适合自己特征的学习任务,符合分层次教学的需要。

\

 
四任务驱动的教学任务设计与实施

(一)任务的设计


         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的是否合理设计对教学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设计合理的任务要求既能涵盖教学的主要知识点,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由于我校在办学过程中一直坚持“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的特色,使得《基础工程》教学团队教师有较多机会接触实际工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的任务来源基本都来自实际工程案例,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复杂程度不同的任务。任务的设计还应考虑工程情景,比如在设计浅基础的任务时应提供上部结构资料和地质水文资料,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考虑如何减小基础不均匀沉降等工程情景,在设计桩基础的设计任务时让学生考虑地震时水平荷载的作用及可液化土层的工程情景。合理的任务设计还使学生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感到“身临其境”。它还使学生在完成某些任务后能够有一定的成就感,以完成任务。

(二)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

       由于缺乏工程经验,学生在理解任务时遇到一定困难,在分配任务前可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使用启发式教学,并根据工程场景详细分析解释的内容。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帮助学生学习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任务的安排

         安排任务应该考虑学生能力的差异。当教师分配任务时,他们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基本知识,能力,年龄,兴趣等,做到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挥。简单的任务可安排单人独立完成,复杂的任务可安排团队完成,团队任务的分工上,教师可以适当干预,有意识地让学生轮岗,这样更利于增进学生间的情感和知识交流。任务的安排时,教师应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参考资料(或目录),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自主学习来完成任务。

(四)考核与分析总结

        学生的考核应采用任务完成过程和任务完成结果综合评判为原则,在学生小组完成任务后,可安排各组代表对任务的完成过程进行陈述,教师组织答辩,最后根据任务完成过程和结果综合评分。由于学生能力的差异,教师的教学接受程度不同,容易造成教学知识的遗漏。在分析和总结过程中,教师及时总结法律,帮助学生澄清知识背景,巩固知识,全面掌握知识点,实现教学目标。任务完成后,部分学生可能达不到预期目的,应分析和总结原因,调整教学计划。

五 任务驱动教学在基础工程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综述

        在“基础工程”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表明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动性。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消除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任务驱动教学的运用并不排除传统的理论课堂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是基于传统理论教学的发展和延伸。理论知识的讲授是必要的、必须的,学生只有在掌握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后才能达到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2.任务驱动式教学活动中应重视情感激励,在教学活动中,常会出现部分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不适应或反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积极情绪调动学生参与任务的积极性。同时教师的任务设计和安排应合理、适当,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不同难度的任务。完成这项任务也将使学生相应地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3.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防止“任务驱动”成为“教师驱动”。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活动中,任务是教学的纽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改变身份,在学生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时,教师应作为学生的助手而不是主宰。教师的作用是设计任务,提供一定的咨询,促进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形成,而不是让学生成为完成任务的“工具”。

        总之,对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工程师为目的的《基础工程》授课,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传统理论授课模式的发展和延伸,它很好的解决了学生对工程实际了解较少,工程实践训练少,学习兴趣不足的缺点。然而,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总结和完善。

\

 
参考文献

[1]龚晓南.土力学学科特点及其对教学的影响[C].第一届全国土力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刘松玉,易耀林.国外岩土工程教学一览[C].第一届全国土力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3]顾祥林,林峰.中美英德加五国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1):50-53.
[4]陈之毅,沈昊.中日地下建筑专业课群组建设的比较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39-42.
[5]王东元,毛毳,赵建军,等.中美基础工程课程和教学方法比较[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5):95-99.
[6]张在明.从学生到优秀的岩土工程师[C]//第一届全国土力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7]高建红.《基础工程》教改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6):222-223.
[8]杨洪雪.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及过程设计[J].教学与管理,2006(30):129-130.
[9]崔贯勋,王勇,潘瑜,等.基于任务驱动的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6):165-166.
[10]朱利民,赵利敏.浅析任务驱动教学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8):246-24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47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