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信息化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4 15:06:2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化已经逐步深入到教育、医学、文化、金融、服务等各个领域。信息化教学作为信息化和教学的结合,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高等教育中,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在教学设计上注重网络和多媒体的应用,其次是在教学实施上,引入多媒体教学多种教学方式并存,最后在教学评价上,突破单一的评价模式注重多元评价。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化教学;高等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张尚弘,张成,彭杨.信息化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38):225-226.

         现代社会,信息化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化的引入给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谓信息化教育,就是在教育领域全面而深入的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其特点是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它的基本特征是信息的共享、开放,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合作。将信息化引入教育领域,以信息的现代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从而使教育跟进时代的潮流顺应时代的发展,实现教育服务社会,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教育的信息化促进了高等学校教学方式的巨大变革,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于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培养创新型人才都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是国家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 教学设计上注重网络和多媒体的应用

       教学设计信息化就是运用系统方法,融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科学的安排课堂教学进程,让学生以学为主从而达到学习目标的过程。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利用信息资源,营造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1]。

        信息化社会,要求大学生素质要全方位、多维度的发展,要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又更加注重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学生的社会参与程度,以培养“全面的人的发展为核心,”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形成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

        在进行课堂具体环节的设计时,教师注重引进优秀的教学课例。例如在对师范生进行教学设计的训练时,教师以初中课文《散步》为例,讲述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单凭老师一个人的演说,学生有了解,但是不会真正掌握教学设计的精髓。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关于散步这篇课文的优秀教学设计,师生以此为蓝本,分析一篇优秀的教学设计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如何抓住课文的精髓,塑造一堂课的亮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能力。这种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使教学内容更为直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有利于高效率的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课后作业的内容也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里课后作业这一环节就更加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作业绝大多数都是学生在借助网络的帮助下完成的。例如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一门课程上,教师给同学布置了一篇关于“教育学原理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的论文,让学生登录学习系统,听指定老师的课程然后完成作业,修完学分。这种完成作业的方式就是信息化在教学设计中非常典型的应用,让信息技术深入课堂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学习。

二教学实施上引入多媒体教学多种教学方式并存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早就已经步入学生的课堂,成为教师教学的一大帮手。教师在课前提前将学生课上所学内容做成清晰明了的幻灯片,在课堂上以展示加讲解的形式呈现出来,必要时还可以借助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电影和视频片段。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使教学内容更加清晰直观,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联系更加清晰具体;电影短片的插入增强了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多媒体课件是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大大节省了教师在课堂上板书的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另一方面,信息化教学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学辅导教学法是信息化教学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所谓自学辅导法,就是学生在明确教师的学习任务下,教师给予适时地指导和帮助,学生自主确定研究课题,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多种途经自己查找资料总结答案最后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学习不是盲目的,是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的利用身边资源,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信息化教育并不是教师的信息化,也是学生的信息化。教师利用网络共享资源为上课准备充足的素材,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解决自己在学习中的遇到的问题,实现自学,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自我学习能力[3]。

         最后,信息化教学带来了教学形式的变革。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引领课堂的整体走向,规定课堂讲授的内容。信息时代,翻转课堂这一新的教学方式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所谓的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在课前布置好学习任务,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在课堂上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生利用幻灯片、演讲、朗诵等各种方式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打破了传统教育中规规矩矩坐在座位上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局面,让课堂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在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的会增加和网络资源、网络媒体接触的机会,从而也会让学生掌握信息媒体的使用技术提高课程资源的查询筛选能力[4]。

\

 
三教学评价上突破单一评价模式进行多元评价

          信息化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样,信息化教学对教学评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评价形式和手段的不断革新,让教师也在不断探索完善教学评价,充分利用网络化、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条件,突破单一的评价模式进行多元评价,从而发挥评价的最优功能,让教学评价更好的促进教师教学的改革和学生学习的进步。

         首先,教学评价由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期末成绩变成了平时表现加期末成绩考察共同构成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中获得的最终成绩,由过去重视教师的教到更加重视学生的学。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学生利用现有的学习工具进行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是越来越多,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这种评价方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为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在自主学习发现学习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积极程度、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过程等。这样学生就必须突出自己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积极参与,积极思考,积极表现自己。在课下做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在课堂上参与老师的互动,并根据老师的指导完成自己的作业。学生在某一门课中的所有表现都成为了教学评价的重要因素,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方式,教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教学评价内容更加丰富,评价形式更加灵活,符合信息时代下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学习成绩不再以一张期末试卷定标准,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
在教学评价的标准中,由过去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评价,到既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又重视学生能力的形成,思想价值观的培养,而且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这些信息时代的新的评价标准就使教学评价的考察方式发生了变化。信息教育下的教学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大都是纸上谈兵,一张试卷来检查学生对于知识记忆的怎么样,而学生记住了但是是不是理解了会应用了这些在考察方式上是完全体现不出来的。新的评价方式就克服了这种评价上的弊端。教师对学生进行考察时,不再仅仅用试卷的方式,而是学习成果展示,知识应用,知识迁移等多种方式。学生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既达到了考察的目的,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

四 结语

       信息化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应用已将得到了普及,在这种教育形式的影响下,教师必须使用技术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重新审视和识别不同学生的学习优势、学习风格和知识基础,用丰富的教学方式重新构建交互式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不局限在课堂45分钟以内,而是贯彻于终身学习的始终。

\

 
参考文献

[1]罗萍.功率集成电路前沿课程互动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8(5):2-4.
[2]宋梅.基于任务合作学习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5).34-37.
[3]叶群利.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12):12-14.
[4]任毅,费明明,赵晓欢,等.大数据在高等教育信息化改革中的创新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6(14):37-40.
[5]李小娜,李唐棣.基于THEOL的混合式教学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8(10):32-3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42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