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研究生群体数量日益增长,研究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研究生在面临学业、人际、恋爱、就业等诸多人生大事的选择时,呈现出较多选择困难的情况,为此,针对各种可能的选择困难情境,我们给出了相应的心理应对策略,以期能够帮助研究生顺利渡过心理困境。
关键词:研究生;选择困难;应对策略;心理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王璐,等.浅析研究生阶段选择困难心理及应对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9,6(41):102-103.
根据教育部数据,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总规模达到88.4万人,其中博士生9.4万人、硕士生79万人,2018年我国研究生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70万人,预计2020年将达到290万人,与美国基本持平[1]。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带来的产业就业环境变化,研究生需要面临的择业就业选择越来越多,同时,这一阶段研究生需要面临的人生重大选择事件密度增大,社会角色增加,不仅要考虑如何完成学业,而且要考虑恋爱、婚姻、立业、人际关系等问题。当代研究生成长的环境整体趋向民主,自主选择的意识增强,由此,研究生阶段的选择困难心理日益显现,逐渐成为研究生阶段的心理教育重点。
一 研究生阶段选择困难心理的具体体现与可能的调整策略
(一)选择哪一个研究方向?
有些研究生从选择研究题目伊始就开始纠结,在多个选题中犹豫不定。比如同时有两个选题摆在面前,一个方向目前比较热,容易出成果,另一个方向自己更有兴趣,但不确定能否出成果。这种情况下,研究生就会陷入选题困难的情境。如果研究生本人再将选择的研究方向与自己今后两三年的研究生生活相联系,过于担心由于选题失败带来整个职业生涯的失败,就会很长时间不能做出决定而影响个人学业进度。并且有时个人选题方向和导师期望也会存在一定分歧。
一个可能的调整策略是:首先明确自己读研的目的,是为了拿到学位顺利毕业,还是因为研究兴趣[2]。明确了这一点,就为做选择打下了基础。如果是基于研究兴趣选题,那么就踏实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切实对自己的选题负责任,抱着“我自己选择的题目,前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调研,我认为可以做,并且我会尽全力做好,如果做不好,我也不遗憾,是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铺垫”。如果确实在多个选题之间犹豫不定的,给自己设定一个截止期限,让自己务必在一个时间点之前做出选择,选择后就不要再犹豫,把研究过程的训练当作个人的重要经历和收获。同时,给自己更加灵活的观点和预期:在发展环境剧烈变化的当今社会,一“选”定终身的想法往往会禁锢自己的行为,不如从现在开始努力尝试。
(二)读博还是就业?
目前研究生的录取类型和培养方式多种多样,有直博、硕博连读以及拿到硕士学位后再读博等[3]。但在众多的录取类型和培养方式中,选择哪一种求学方式,或者选择读完硕士后直接就业就成为研究生选择困难心理的一类情况。硕博连读的好处是会节省考博的复习和考试时间,降低录取的风险,从总体求学的情形分析,正常毕业会比非硕博连读生节约将近一年的时间,并且可以将硕士毕业面临就业的情境拖两年再面对,不好的地方在于如果转博后发现不适合自己,可能面临拿不到博士学位,甚至硕士学位也拿不到的情况。找工作的好处是可以尽快进入工作岗位,获取收入,经济上为家庭分忧解难,不好的地方在于,万一将来再想读博士,就需要复习准备考试,需要同时处理工作和学业的关系等问题。
一个可能的调整策略是: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想清楚拿博士学位对自己意味着什么,是意味着给家人脸上增光,还是在自己的领域内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还是真心热爱科研、希望自己能够在一个学术领域内做出一些成就?如果是家长的希冀,要和家人做好沟通交流,读博是为了做出科研原创成果,并不意味着毕业之后一定“更高级”、一定有确定的、更好的收入,更高的回报率,更高的社会地位。恰恰相反,读博本身就意味着你愿意不计后果、不计时间成本地去拥抱科研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读博意味着你选择了一种职业道路,一种专业做科学研究的职业,这个职业比其他职业需要接受更多的训练。如果是希望找到更好的工作,那么做决定前,尽可能和自己的导师、同学、学长聊一聊,收集到更多的数据和行业信息,再做决定。
(三)专业对口就业还是跨专业就业?
随着互联网+、AI+等的兴起,各行各业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就业市场变化速度之快之猛,是每个人都需要努力适应的。就业环境的剧烈变化导致一些入学时比较热门的研究方向,可能毕业时就没有那么热门,而有些入学时看上去是冷门的研究方向,不经意间毕业时就变成抢手方向。究竟是留在本专业“吃土”,还是尝试跨专业“淘金”?这也是部分研究生困惑的问题。留在本专业的好处是熟悉研究方法,熟悉工作套路,坏处是成熟领域发展上升渠道有限,容易遇到职位空缺少,很难找到符合自己预期工作的情况;尝试跨专业的好处是新兴行业机会多,有更多的可能性,坏处是如果不适合自己,会面临荒废了自己所学专业,面临重新选择的不确定状态[4]。
一个可能的调整策略是:明确自身优势,保持灵活心态。找工作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发现的过程,通过多角度了解就业信息,多方面探索尝试,发现自己的就业意向。允许自己有试错的机会,并在探索中修正完善自己对专业对口就业和跨专业就业的看法,并调整自己的职业预期。按照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职业生涯分为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退出期。研究生阶段本身也是很重要的职业探索期,所谓探索,就是缩小、界定和实践自己的职业选择,在探索中具体化自己的职业偏好。
(四)如何在婚姻和学业之间平衡?
研究生大多处于20至30岁之间,正是需要考虑婚嫁的年龄段。如何处理恋爱婚姻和学业的关系,也是部分研究生困扰的一个问题。尤其是计划攻读博士学位的女生会考虑更多,因为女生结婚后还要考虑怀孕生子的现实问题[5]。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业进度,如何安排自己的人生婚姻大事,在时间上如何能够相互不影响?博士毕业时往往女生年龄已经相对较大,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结婚生子,时间上就要向后延迟,会不会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一个可能的调整策略是:看自己现阶段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是科研还是家庭?让自己逐渐接受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事实[6]。与其希望达到两全其美的最佳理想状态,不如根据当前自身的形式做出判断,放松对自己“必须”的要求。“要求自己必须在30岁之前结婚生子?”是否可以放松成为“30岁之前结婚或找到稳定的交往对象,35岁之前生子?”;“要求自己既可以在博士阶段结婚生子,又可以顺利毕业,又可以同时自己带孩子兼顾亲子关系?”是否可以放松为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比如说:“1.有经济条件可以租房或买房养孩子,同时又和导师协商好不影响科研进展的情况下考虑生子读博兼顾;2.博士阶段先完成学业,生子的进度按照个人经济情况和婚姻稳固度再考虑;3.如果选择了博士阶段生孩子,可以接受将来可能不能按时毕业,或者毕不了业的情况,以后也不会因为这件事而归咎于自己的孩子”。从来都没有绝对的平衡,阶段性的有侧重有妥协,接受最差的结果,期待最好的结果,根据自己的精力及经济等情况达到“平衡”。
二 结论
每个研究生都应该相信自己既然选择了攻读研究生,那么这就是自己人生很宝贵的经历,很重要的学习节点,在研究生阶段学会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思考路径、自我学习和调整、以及不断探索尝试的奋斗状态,对自己以后的工作和人生都有重要意义。读研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探索,探索自己是否适合做科研,是否能够在压力下仍然坚持乐观,如果不合适是不是可以无憾选择放弃?和找工作一样,找到的第一份工作,不一定就是一生从事的职业,在尝试中确认自己的职业方向和职业兴趣,相信每一个经历都是有意义的,那些曾经的无比纠结,日夜思考的选择困境,都是对自我意识的锻炼,帮助铸就自己坚强乐观果敢的品格,树立多元的价值观,给自己创造并开启更多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3106号(教育类299号)提案答复的函(摘要)[EB/OL].教育部,2018-8-20,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ghs/201902/t20190220_370459.html.
[2]佟岩.生涯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辽宁大学,2010.
[3]孙宁成.开展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35(06):17-20.
[4]尹振江.试论如何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J].教育现代化,2016(02):241-243.
[5]田成义,李景山.基于职业高成熟度胜任特征的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策略[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0):26-27.
[6]代智慧,杨尊昊.研究生学业生涯规划体系构建[J].管理观察,2018(25):127-12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