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解大学生对选调生的理解与认同程度,针对大学生家庭、职业生涯规划、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等多个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合调查结果提出包含时政研习、实践交流、课程培训、体能拓展和班团建设五个模块的大学生就业引导“领袖”培训计划,对选调生后备人才进行培育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选调生;调查
本文引用格式:金立乔.就业观视域下大学生对选调生的态度调查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41):163-164.
当代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期望薪资较高、追求享乐、不肯吃苦、求稳怕变、缺乏奉献精神等就业观念。[1]选调生作为从事公共管理事业的代表,是国家的中流砥柱,也是当代青年家国情怀的重要实现方式。大学生对于选调生的态度从侧面可以有效地反映出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现状,因此研究就业观视域下大学生对选调生的态度意义重大。
一 大学生对选调生态度的调查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对选调生的理解与认同程度,针对大学生自身素质、家庭、职业生涯规划、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等多个因素进行调研。本文向浙江省部分高校共发放问卷937份,回收934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934份,有效问卷率达99.68%。
二 大学生对选调生态度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家庭相关因素的影响
对大学生的家庭所在地进行调查,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占34.9%、县城占24.09%、乡镇占13.6%、农村占27.41%。将其与问卷中选调生相关内容交叉分析显示:不管家庭所在地如何,对于意向成为选调生的态度一般的均在60%左右。极不愿意成为选调生的大学生比例从城市、县城、乡镇到农村分别为11.34%、11.56%、10.24%、6.64%,总体上呈现减少的趋势,家庭所在地经济越发达的大学生越不愿意选择做选调生,来自乡镇和农村的学生中非常愿意成为选调生的比例相对较高,家庭处于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对选调生的认同感相对较高。
对家庭对选择选调生工作的态度进行调查,58.67%大学生家庭对大学生参加选调生工作的支持度为一般,12.95%大学生家庭不支持选调生工作。将其与选调生相关内容交叉分析显示:家庭非常不支持的大学生中有75.86%的大学生首选选调生的比例为0。家庭非常支持选调生的大学生中,只有2.94%的大学生一定不会首选选调生,并且首选选调生的比例达到32.35%。家庭对选调生工作的态度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择业时是否首选选调生。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情况的影响
47.11%大学生认为自己职业规划尚在进行中,12.21%的大学生其职业规划模糊,40.68%的大学生其职业规划明确。将其与择业时是否首选选调生进行交叉分析显示:职业规划非常明确的大学生中,首选选调生与一定不首选选调生的比例均为最多的,而职业规划尚在规划、模糊的大学生中,对于是否首选选调生仍在考虑,犹豫不决。
(三)选调生的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等影响因素
9.21%大学生认为选调生可以到达自己期望薪资,35.76%大学生认为不能到达期望,此外55.03%大学生对于该方面不了解。将其与择业时是否首选选调生进行交叉分析,认为选调生能够达到自己期望薪资的大学生中25.58%大学生首选选调生,远远高于后面两者,选调生薪资无法达到大学生期望是影响大学生选择选调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62.42%大学生还是勉强或可以接受基层工作较差的生活条件和地区偏远的不便,仍有11.03%大学生完全不能接受。将其与问卷中选调生相关内容交叉分析,结果如表1。选择完全不能接受的大学生中44.66%极不愿意成为选调生,占比远超其他类,工作环境很大程度影响大学生是否选择选调生。
选调生工作稳定性对大学生报考选调生的影响程度进行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认为选调生工作稳定性对报考选调生影响很大和较大的占比分别为15.1%和43.68%,近六成大学生认为选调生工作相对稳定,愿意报考。
(四)选调生工作面临的困难
对大学生选择选调生基层工作最大困难进行调研,结果如表2。多数大学生认为收入低是选调生最大的困难,其余诸如工作环境艰苦、工作内容枯燥、晋升空间小等也是较大的困难。
三 大学选调生后备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为提高选调生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高校对选调生后备人才培养行了探索。任倩等[2]在全面解读选调生制度的基础上,分析左右选调生制度科学化、规范化的推拉力,明确阻碍选调生制度实施的现实困境,对优化选调生制度和充分发挥选调生的职能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姚静仪等[3]梳理了地方选调生政策的特点,就提升选调生选聘工作精准化与专业化提出了建议。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推行大学生就业引导与素养提升工程,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领袖”计划就是该工程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有志于公共服务事业的大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素质全面的领导人才。“领袖”计划培训课程包含时政研习、实践交流、课程培训、体能拓展和班团建设五个模块,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进行授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坚定学员的理想信念,提升学员的政治素养、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丰富学员的基层实践经验,充分实现领袖计划的培养目标。
(一)时政研习
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九大报告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马克思主义经典著述及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时事研讨会、读书分享会、讲座交流会、专题辩论会、主题演讲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加深理论功底,增强思辨能力。
(二)课程培训
为开阔学员视野,拓展学员格局,增强理想信念教育,提升领导能力。通过邀请学校党委等优秀教师、政界、公益界校友开展精品课程,让学员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将所学应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课堂采用“2+2”、“信念+实践”模式,给予学员思想和行动上全面的指导,也可各取所需、专攻不足。
(三)体能拓展
为了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帮助学员养成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习惯,“领袖”计划全周期推行体能提升活动。
(四)社会实践
在实践交流版块,“领袖”计划将组织红色基地体验式学习、第二故乡走访以及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和挂职锻炼,学员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其中若干行进行学习。
(五)班团建设
队伍建设模块包括开班仪式、队伍组建和一系列班级、小组内建活动。同时负责“助跑计划”的落实,鼓励并督促各组学员和骨干导师积极交流互动。
四 结论
当代大学生认为选调生工作相对稳定,是吸引报考的因素,同时,收入较低、工作环境艰苦又让大学生对选调生心生畏惧[4]。高校应从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家国情怀教育等方面入手,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在实际教育中可以借鉴本文提出的“领袖”计划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金立乔.就业观视域下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J].教育观察,2018(23):12-15.
[2]任倩,赵爽.关于新时期选调生政策实施的认识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6(3):157-159.
[3]姚静仪,侯亚杰.关于提升选调生选聘工作精准化与专业化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2016(5):42-44.
[4]冯红英,吕嘉炜,高远.改善大学生就业质量现状的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12):139-140+1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