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教师“满堂灌”式的传统大学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生产的研究过程,师生之间缺乏互益性沟通交流关系,测评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为克服上述问题,以“学习共同体”建设为着眼点,以激发性制度建设为操作环节,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形成立体式的学习方式;建设层次分明的课堂模式;设计多元化考核体系;推行有效的参与激励机制;培养自主学习的科研素养;凝练匹配的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共同体;课堂活力
本文引用格式:赵玉林,等.基于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大学课堂活力激发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1):33-35.
Research on the Motivation Model of University Classroom Vitality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Community
ZHAO Yu-lin,QI Feng-la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Management,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Zhejiang China)
Absrtact:The traditional university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of“full-room irrigation”by teachers is not conducive to students’understanding of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the lack of mutually beneficial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and the evaluation method is not conducive to stimulating students’creativity.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above problems,with the construction of“learning community”as the focu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timulating system as the operational link,the specific measures adopted include:forming a three-dimensional learning mode;building a clear-cut classroom model;designing a diversified assessment system;implementing an effec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participation;cultiva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cy of self-learning;and concisely matching the campus cultural atmosphere.
Key words:Classroom teaching;Learning community;Classroom vitality
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大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的主要渠道。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的过程中,除了系统学习理论文化知识,提高自身认知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其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正如英国教育家怀特海曾说:“必须记住,教育绝对不是往行李箱里装物品的过程”[1]。而麦肯齐也曾提出:“大学教学重要的是学,而不是教,大学教学有许多重要目标,其中之一是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反观当下我国大学课堂教育却往往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教学过程中理论脱离实践,忽视学生个性,照本宣科式地进行教学。因此我们认为,大学课堂应建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学习共同体”,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加强师生,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建构的能力,化被动为主动,激发大学课堂的活力[2]。
一目前大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识记知识而“不知其所以然”
我国大学的课堂教学方式虽然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依然还是在采用传统的灌输方式。教师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播放PPT,站在讲台上自顾自地侃侃而谈,掌握着整个课堂的主动权,主导和控制学生,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而学生被动接收信息,复制教师所传达的内容,成为了知识的储存器。书本上有多少就学多少,书本上写什么就信什么,老师说什么就认为是什么,老师讲授多少就理解多少,但是对于为什么作者针对这个问题来思考,是怎样得到这些研究结论的,却非常茫然,没有想过,也不愿意主动去探知。
(二)师生、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彼此沟通
在多数高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教师抛出的并无标准答案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往往选择沉默,不轻易举手发表观点,只顾埋头记笔记,学生之间更是难以在课堂上展开观点交锋,课堂上论辩局面极为少见。同时教师成为学生答案的“裁决者”,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从教师处获取“答案”,师生之间在课上很难进行互益性联系。同时在信息爆炸时代,各种技术各种知识在飞速传播,学生能够高效便捷地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资源,因此学生课后进行沟通交流的现象也并不常见,“独学而无偶”成为了常态[3,4]。
(三)“分数高”并不能真实反映“研究能力”
期末考试取得“高分”的同学,未必是课堂发言最活跃,思维能力缜密和富有创造力的同学,往往是一板一眼背诵知识的同学取得了高分。分数与学生的研究能力之间相关性不高,考评体系存在不合理之处。
二改革理念及思路
(一)以“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为变革着眼点
学习共同体主要是由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共同构成的,他们彼此之间在课堂教学交往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教学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学习共同体可以较好地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主体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能力的发展[5,6]。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曾说过:“大学是一个由学者与学生组成的、致力于寻求真理之事业的共同体。”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就是一个共同体,学生与学生也是一个共同体,是相互平等的几个主体组成的共同体,彼此之间的关系始于课堂,但又不止于课堂。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强调教师学生主体间的交往与合作,教师和学生以学习为中心任务,一同为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而努力。同时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可以有效吸纳被传统教学模式忽略的少部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获得同学、老师的欣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沟通、分享,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一定意义上的教师。
(二)以激发性制度的建立为操作环节
为促进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单纯依靠对学生的口头教育、老师潜移默化的引导是很难取得成效的,需要建立一些激发性制度的建设从而对变革进行长期、稳定和有效的推动。具体操作环节可以通过小组制、积分制、任务制、课题制、反馈制、评比制等制度,激发学生形成学习小组、“结对”组、课题组、任务组为形式的学习团体,通过课堂讨论、课堂提问、课堂辩论、课堂民主评价、课堂积分等方式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热情,通过课后辅导、课后指导、课堂引导等方式带动师生关系的优化。制度的建立是变革推动的稳定器[7]。
三 改革的具体举措
(一)革新教师的教学模式
1.立体式的学习方式
以往的教学模式把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局限在了教室和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之内,这种限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没有释放师生间的学习磁场,没有给大部分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和氛围。而立体式学习的方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拓展到学校的各个地点,比如书咖、图书馆、宿舍等。把以往教学地点和时间的单一点,变为多维空间和时间的立体式。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不再仅仅只是课堂上的学习关系,分布式学习的方式强调把这种学习关系延伸到课下,拓展到任何有丰富学习资源的地方,让学生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让怕丢脸、不出头、怕犯错的学生心理通过学习氛围的调整得以缓解,让师生关系、课堂成为与卧谈闲扯一样具有开放、包容的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学习共同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增强学习共同体的“共同”观念,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2.层次分明的课堂模式
首先是教师教学内容的组织要由浅入深,由粗入细,从感性过渡到理性,使学生能从直观感受到抽象思维去理解事物的本质。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要让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去参与构建,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创新力和探索精神;其次是在教学中要和学生互动交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对课程知识理解程度的即时反馈,及时调整讲课的方式及内容的深浅;再者是要讲究授课方式的艺术性,既要使课堂教学变得有趣味,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见解,关心他们的感受,可以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课堂教学,采用交流、讨论或研讨等形式。当学生给出答案时,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学生的意见,而是启发和鼓励更多的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和理由,然后再加以评论。让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得到发展,打破学生只顾记笔记,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局面,激发课堂活力[8]。
(二)建立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
1.多元化的大学课程考核体系
在之前期末考试“一统天下”的基础上,高校教师还应做到对学生的平时多评,对学生的预习、课堂发言、课后作业、考勤等设定评分标准。
2.学习共同体的激励机制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大学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立需要高校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改善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因此仅有理念和教师观念上的重视,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去推动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其发展定然不会持久。尤其现在大部分大学以科研为重的导向下,这种激励机制就显得更为重要。大学管理者可以采取定量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鼓励教师重视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让教师有热情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共同体中。当然这种激励机制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它需要高校管理者的长久规划与持续重视,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这几者在长时间的磨合中去不断地完善。
(三)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1.推动学生自觉主动学习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前文所述种种大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其最直接的原因还是本应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自己没有转变好学习观念,仍停留在初高中的填鸭式教育氛围中,没有学习的主体意识。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大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大学学习过程中,自身才是主体。另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通过给学生布置自学任务或者组织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学会自觉主动地学习。除了学会自学,还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去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加强
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探讨课堂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习共同体的教学质量。
2.构建匹配的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促进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学生间的互动。只有营造好民主、和谐的气氛,才能使学习共同体去积极地思索和探究,才能充分发掘出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一种新的学习模式需要教师和学生们的大胆跨越,去打破思维的僵化,存在很大的挑战性和一定的风险。那么只有通过共同体内主体间的支持、理解和协作,在一个学术自由、包容、开放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才能使学习共同体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周泛海,蔡冲,马奕春,等.浅析新形势下大学课堂的主要任务[J].大学教育,2019(02):1-3+16.
[2]彭春华,漆华妹.大学课堂教学的主体间性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教育观察,2018,7(21):14-17.
[3]陆国栋.如何打造真正的大学课堂[J].中国大学教学,2016(2):10-13.
[4]王志霞,叶志信.美国大学作业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大学改进作业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5(6):71.
[5]卫建国.以改造课堂为突破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教育研究,2017,38(06):125-131.
[6]陆广地.高职数学“分布式课堂”的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17(Z6):40-43.
[7]王莉,王大顺,章晓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河西学院学报,2017,33(04):118-122.
[8]王桂林,郑白玲,胡学刚.论大学课堂中的教师课程创生能力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5-5(6):27-3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