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高校思政课之有效课堂的构建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3 15:33:3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指导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分析高校思政课有效性不足的人学原因,探讨高校思政课有效课堂构建的人学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政课;有效课堂

本文引用格式:王红向.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高校思政课之有效课堂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9,6(38):156-157.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核心概念,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对人的一种教育,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指导,才能构建更加有效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本文以唐山师范学院为例,探讨构建高校思政课之有效课堂的人学路径。

一 高校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指导的必要性

        高校思政课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人的一个特殊群体,而马克思主义人学是研究人的本质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高校思政课之有效课堂的构建,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指导,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课堂效率,而且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从而达到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 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性不足的人学原因

(一)采用大班教学形式,忽视人学的现实性原则


        全国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浪潮中,各个学校都在努力的减少思政课的课堂规模,但是效果仍然有待改善,例如,唐山师范学院一共有本科15236人和专科2635人,但是专任和兼任思政课的教师一共38人次,师生比约为1:470,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思政课的师生比规定:本科院校思政课的专职教师按师生比1:350-400配备,专科院校思政课专职教师按师生比1:550-600配备。因此,唐山师范学院的思政课的授课规模一般均在200人左右,未达到教育部政治理论课一般不超过100人次。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就预示着一个教学班的组成至少是一个以上的专业合班而成,教师授课的精力有限,不能兼顾到各个专业的特殊性,不能把学生与其专业背景结合起来分析,进行授课,忽视了马克思人学研究的现实性原则。

(二)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教学落于形式,忽视人学的实践性原则

        大班授课的逻辑后果就是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说,学生听,老师一味地灌输知识,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使学生厌学,减少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参与,形成了恶性循环。唐山师范学院思政课教师尽管也在积极地备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迫于教学方式的单一,仅仅靠课堂50分钟,并不能有效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即使是用于实践教学的模式,也沦为一种作业形式而已,并不能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相联系,使得学生接受的纯理论知识居多,并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忽视了人学的实践性原则。

(三)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弱化,忽视了人学的主体性原则

         在与唐山师范学院思政课的专任和兼任教师的访谈过程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受教育者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主动性被大大削弱和忽视,“填鸭式”、“灌输式”等单向的、空洞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种教育把受教育者作为客观对象,忽略了他们的个人尊严、情感需求和知识需求,严重阻碍了受教育者的热情,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高校思政课教育落入“简单说教”的模式和标准化与“刚性教育”。人的主体性的丧失或弱化只能导致人的工具性的同化。高校思政课教育的内涵已经失去了“人为”的基础,自然成为了一种形式而非价值,忽视了人学的主体性原则[1]。

(四)授课内容的模式化,忽视了人学的具体性原则

       授课内容的模式化,并不是指教师的授课内容一成不变,而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在面对不同专业上课时候所讲授内容是一样的,而且教师在一堂课的过程中,也没有预设学生个性的差异性,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教师授课的内容变化也不大,这就说明长期以来,在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实践中,忽视了现实的个人的需要和丰富多彩的个性,思政课教育过多地定位于社会的需要和政治的需要,把丰富的人性简单地等同于人的社会性,在实际中忽视甚至否定现实的个人的个性、自我价值和正当需求[2]。

\

 
(五)进行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忽视了人学的综合性原则

         高校思政课从根本上讲是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必须从人出发,为人服务。马克思人学研究的综合性原则强调,人是一个系统,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精神存在物的统一体。在与唐山师范学院思政课教师的访谈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思政课的教师只注重人是一个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也就是教育侧重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而忽视了大学生的精神存在物的一面,大学生的精神需求需要教师能够注重知识讲授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大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以及核心素养的养成。

三 高校思政课之有效课堂构建的人学路径思考

(一)采用小班教学形式,关注大学生的专业性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人学研究的现实性原则要求,研究人必须从现实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出发,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授课对象,必须对学生进行充分的预设。唐山师范学院一共有15个院系,60个专业,这就需要老师对于不同专业能够有基本的认知,能够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课堂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而且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使得学生感觉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是高大上,而是切切实实扎根于我们生活之中的,进而提高思政课的有效性。

(二)加强人文关怀,立足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现实的人的生存意义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充满了极其丰富的人文关怀精神。高校思政课教育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应当蕴含深厚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3]因此,关心大学生的个体利益,尊重并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要,是当下提高思政课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环节。高校思政课教育的人文关怀在教育内容上的体现就是要求教学内容能够与大学生,即现实的人的生活世界相交融,能够有效地切入大学生的成长境遇,关注大学生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最终助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探索以人为本的教育,注重大学的主体性培养

         人的主体性是人的重要本质属性,是衡量人与人的发展的重要尺度。确立人的主体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高校思政课教育必须充分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大学生的主观道德人格,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思政课教育的有效方法,应该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必须努力创造一种开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基于其生理、心理特点、知识储备和精神需求的不同,探讨各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方法,积极引导他们主动思考,主动获取知识,获取能力,并在各个不同的领域通过主体双方的对话和平等交流。

(四)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关注大学的个性教育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个人与社会是互动的、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的。它告诉我们,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社会化,人就不能适应社会;没有个性,人就不能成为主体。高校思政课教育的内容和对象都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行为有关[4]。因此,在目标设定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育应从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现实出发。在坚持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注重个体发展的层次性、丰富性和差异性,用人的方式去理解大学生的个性,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事制宜。

(五)各个系统有序协调,促进高校思政课良性发展

        任何一件事情的良性发展,都需要制度的约束。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授课质量,但是学生的配合,学校领导的重视,教务处教务系统的支持,财务处经费的投入,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只有做到各个系统有序协调,真正地落实马克思人学的综合性原则,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班人,进而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5]。

四 结语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人们灌输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却忽视了人的能力和人格的培养,这个方法应该改变,应该重视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有效构建,应该高度重视思想主阵地的作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促进思政教育课程建设,坚持创新和进取,开创教育事业新局面。

\

 
参考文献

[1]刘佳丽,徐新萍.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16)85-86.
[2]韩华.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2).85-88.
[3]高迪.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人学彻底性研究[J].文学教育(下),2019(01),41.
[4]袁卓.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学理论,2018(10)235-237.
[5]冯雪.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实践观[D].陕西师范大学,200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34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