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阐明复杂劳动的价值是简单劳动的n倍,在相同的单位时间内复杂劳动的生产效率是简单劳动的n倍,从事复杂劳动获得的报酬也是从事简单劳动的n倍;经过系统性专业性学习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应该选择从事具有技术含量的复杂劳动,以提升就业质量,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能够从事复杂劳动的前提是在大学期间加强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上岗技能,加强科研创新、掌握复杂工作实践能力;同时学校多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实践提供平台,学校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接轨。
关键词:劳动价值;脑力劳动;就业质量;提升
本文引用格式:杨冠亮.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对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的启示[J].教育现代化,2019,6(40):53-55.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对人类的贡献绝不仅仅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规律,其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当今社会生产中,广大劳动者通过自食其力,付出劳动、取得报酬。现阶段的生产关系中,多劳多得的分配关系仍然是我们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而这里的“多劳”就是劳动量的多少,劳动量的多少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算,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指出,在相同的劳动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其中关于“总体工人”的论述中,对脑力劳动(包括科技人员和管理者的劳动)给予了肯定,认为这些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在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越来越重要的条件下,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等脑力劳动,不仅作为一般劳动在价值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作为更高层次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大大高于简单劳动。大学生就业想要获得较高的劳动报酬,从而提升就业质量,就需要对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有全面的认识。
一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大学生就业的逻辑相关性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观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人的劳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都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基本要素,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人类通过劳动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因此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大学毕业生参加就业,其实就是参加生产劳动,从这个角度来说,研究大学生就业就是研究大学生劳动。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爱劳动”再次被提到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的高度上来。全体大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参加生产劳动成为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这也进一步说明马克思劳动观与大学生就业紧密相关。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相关性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阐述了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若干倍,也就是说在相同的工作时间内,按照我国现行“多劳多得”的分配关系,从事复杂劳动获得的报酬也会是从事简单劳动的若干倍。因此在既定的也就是8小时制的工作时间内,员工都希望能够从事复杂劳动,效率更高,获得的报酬也更高。而当前大学生就业普遍存在等待心理,即在找工作过程中虽然与用人单位基本达成意向,但总是不急于签定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其普遍心理就是希望能够再有更好的单位出现,这也正是就业质量的问题。但是很显然,复杂劳动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才能从事,而技术技能是需要经过培训学习才能获取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千人计划、领军人才、“151人才工程”“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的薪酬待遇要远远高于普通劳动者,但他们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别人所不具备的劳动技能,很显然,体现劳动价值的大学生就业质量与其自身掌握的劳动技能也就是专业熟练程度密切相关。
二 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看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所学理论知识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脱节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指出“劳动力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说高于社会平均熟练程度的熟练工人获得的报酬也比该工种平均工资高,反之亦然。现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有一个普遍头疼的问题,就是无论招进来的大学毕业生学习成绩如何优秀,奖学金多么耀眼,都无法满足专业岗位的上岗要求,大部分毕业生都只能作为储备人才,先在用人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或在基层慢慢做起,这个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学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脱节,学校注重理论知识教育却忽视各专业实岗训练,用人单位支付报酬是需要招纳的人才能够马上上岗的,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因此大学生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工资待遇都比较低,原因就是对工作业务不熟悉所致。
(二)就业基本技能缺失但就业期望值偏高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进一步指出“在全社会的平均熟练程度下生产某产品所需要的时间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社会化分工的进一步深入,专业人才正在社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经常看到,同是一个班的同学,真正掌握了专业技能具备动手能力的优秀毕业生到哪里都是香饽饽,而动手实践能力差到哪都不受欢迎。这类掌握了专业技能具备动手能力的优秀毕业生就是生产某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佼佼者。然而现在很多大学生都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在大学期间没有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却又不肯从基层做起,基本技能缺失但就业期望值偏高现象明显,归根结底,是这类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对职场的深刻了解,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是要为单位创造财富的,在现行按劳分配的体制下,“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是公平的体现。
(三)在校期间的投入不能匹配高质量就业的要求
学生在校期间的投入与毕业后的就业产出其实是呈正比例关系的,在校期间的投入包括积极学习理论知识、参加社会活动提升综合素质,也包括付出费用参加课外培训获得专业相关技能培训。理工科专业相关的技能培训、证书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很多行业的招聘主管非常看重在校期间通过个人努力取得的一些证书,这甚至比奖学金、漂亮的成绩单都更吸引他们的眼球。而文科类管理类的学生,看似毕业简单,但对其综合素质其实有更高的要求,招聘主管会非常看重其在校期间的学生干部、社会实践经历,比如活动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提升也是投入,时间精力的投入同样重要,正如马克思在关于劳动价值的阐述中指出“管理劳动和科技创新一样能创造社会价值,也是复杂劳动的范畴”。因此大学期间的投入为就业产出即就业质量的高低已经做好了铺垫,而当前很多大学生把大量时间浪费在了打游戏、看韩剧、窝寝室,把大学期间打基础的富贵时间浪费掉了。
(四)实际就业岗位与大学所学专业契合度不高
根据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调查数据显示,存在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不高,很多同学就业时找到的工作岗位并不是与自己大学专业对口的岗位,甚至是完全跨专业就业,根本原因就是用人单位岗位要求专业学习过硬,但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有待加强,不能完全胜任专业岗位需求,为了早日就业,学生只有硬着头皮先就业再择业。根据人职匹配要求,大学生如果能够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那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但跨专业从事与自己所学完全不相关的工作,就业质量便无从谈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除去一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盲目之处,大多数还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的,但毕业后未从事自己的专业相关工作,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仅能从谋生的角度随意就业,这当然更谈不上从事专业性的复杂劳动了,很显然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存在问题,与社会需求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三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对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的启示
(一)在校期间加强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上岗技能
大学生希望就业时获得满意的、高质量的工作,除了在校期间学好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加强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上岗技能,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工作单位要求,也就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所提到的劳动力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劳动熟练程度。每一个专业都有相对应的上岗技能证书,比如理工科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信工程专业如果能获得C语言、JAVA、MCP、ADOBE、DreamweaverMX等证书,文科类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能获得单证、人力资源专业能获得人力资源管理师等等,这些技能证书在考取的时候需要学习与实践可以达到提升岗位熟练程度,用人单位会更加认可,同样,社会活动、社会实践、学生干部经历可以提升活动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也是就业质量提升的砝码。
(二)在校期间加强科研创新、掌握复杂工作实践能力
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N倍,从事简单劳动获得的报酬少,从事复杂劳动获得的报酬多,在相同的工作时间内,想要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就要从事复杂的工种,而科研创新、高级管理这些复杂劳动并不是人人天生就能从事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努力付出与参加培训实践后才能获取,一份付出一份回报,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多从事学生科研实践,培养科研创新思维,养成研究习惯,才能为将来从事相关科技、管理、技术等专业性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当前大学里面基本上都有优秀生导师制,跟着导师做科研就是很好的科研实践,很多大学也设置了学生科研项目,像全国都有的大学生“挑战杯”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浙江省的“新苗人才计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等都是学生科研的广阔平台,在校期间具备科研实践经历,就业时如果有幸进入科研单位,就具备广阔的用武之地,能大大提升自身就业质量与就业竞争力。
(三)学校多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实践提供平台
其实当前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问题是毕业不能马上胜任岗位,主要是缺少实践煅练,所以只能先从事劳动价值理论所提到的简单劳动,因此刚毕业的工资会比较低。但如果能够将实践前置,在大学期间就参加各种实践煅练,一到工作岗位能够立即上手,那是用人单位求之不得的。但学校毕竟不是企业,实践的机会与契合度与企业需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很难完全一致,所以学校多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多输入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岗煅练就显得特别有效。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设置的订单班的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该企业就业,而且反响很好,就是因为用人单位将岗位素质需求直接嵌入到在校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学生就业质量调查报告中也会经常发现,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进度常常都非常靠前,其原因就是高职院校往往比普通本科院校与企业共建的项目和内容要多。可见,学校多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提供平台,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能力,从而有效总体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
(四)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提高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学校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创新教育、实践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要大胆创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切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学以致用,从而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综上可见,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为当代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给出了明确的指引:大学生在就业时想要从事复杂劳动,从而提升劳动报酬,不仅要在进入社会前的大学期间多参加生产实习,多参加社会实践、多参加相关培训,熟练掌握复杂劳动的上岗技能,还需要在大学期间加强科研创新、初步具备参与科学研究能力,提前掌握复杂工作的实践能力,也需要学校多开展校企共建与合作,多为学生实践提供平台,多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接轨,同时大学生要摆正心态,寻找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岗位,杜绝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想法。“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这样毕业生才能获取技术含量高、素质要求高的优质岗位,以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进而提升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