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乐业 乐学 乐群:高职旅游专业“文化融合”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3 14:34:4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面对消费升级、产业变革对旅游专业人才提出的重文化体验、重协作创新的要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探索构建了融合行业文化、传统文化、企业文化于一体,“乐业”有动力、“乐学”有内涵、“乐群”有行动的高职旅游专业“文化融合”育人模式。

        当前中国正处于消费升级的时代,从行业的发展趋势看,旅游消费的关注重心正从以往的功能性价比转向文化体验,信息技术推动旅游行业业态面临快速变革。然而从人才供给端看,高职人才培养面临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文化底蕴亟待提升、协作创新能力需要加强的问题与挑战。

        有鉴于此,自2011年起,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依托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重点课题“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文化的建构——以旅游专业为例”,探索构建了融合行业文化、传统文化、企业文化于一体,“乐业”有动力、“乐学”有内涵、“乐群”有行动的高职旅游专业文化融合育人模式。

关键词:旅游专业;高职人才,文化融合

本文引用格式:王媛媛.乐业乐学乐群:高职旅游专业“文化融合”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40):222-224.

一“乐业”有动力

(一)乐业之基:价值与目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业”的“业”一是指专业,二是指职业。如何使学生“乐”专业、“乐”职业?首要的是让学生认知、认同这个“行业”有价值、有前途。90后学生成长于中国经济迅速繁荣、物质生活相对丰裕的时代,个体需求已不止于生存所需的物质,而更需要归属感、尊重与自我实现的满足,除了有用,他们还期待能在工作中体现自我存在的价值感、意义感。

        传统的基于岗位能力分析形成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特定岗位为基准的,而信息技术让各行业的业态模式、岗位职责都在迅速变化,因而仅仅依靠岗位能力分析的人才培养目标难以适应行业需要,而且它只界定了学生要具备胜任这个岗位(群)的能力,但这个岗位本身有何价值却付诸阙如。看不到行业的价值、工作的意义、不知道学了是否有用,这就是高职学生动力不足的主因。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无论是大学还是企业,都要明确自己的使命,自己为何而存在。“如果不明白自己是什么,如果不清楚自己代表什么,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基本理念、价值观念、政策和信念是什么,那么企业就不能合理地改变自己”[1]。高职教育亦是如此。如果教育者不能界定所从事专业的使命,专业本身就缺乏灵魂和方向,而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也就难以明白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学习的意义何在。

       由此出发,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从行业发展、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提出了旅游行业(专业)的核心价值:创造快乐、传承文化;以麦克利兰的胜任力冰山模型为指引,从价值观、心理品质、关键能力三个维度建立了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

\

 
        这个人才培养目标回答了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第一、这个行业为什么而存在,其核心价值是什么?第二、什么样的人能在这个行业成功?这个目标是基于对旅游管理行业成功人士、专业优秀校友的职业成长经历提炼总结而成,首先它体现了消费升级背景下旅游行业的核心价值,适应了90后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其次这个目标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如何让学生取得持久的职业发展,更能获得学生的认可,其三,这个目标源于真实的行业实践,具有说服力。这是旅游专业育人改革的逻辑起点。

(二)乐业之法:认知与实践

        如何让学生认知、理解、认同人才培养目标?旅游学院全面开展专业文化建设工作,其中旅游管理专业率先完成了《旅游专业文化手册》,从行业背景上定义专业的使命,以此作为课程设置、实施的纲领。入学教育是新生了解专业的起点。当前入学教育的主旨往往着眼于让学生了解“将来干什么?”、“将来怎么干?”但如果学生尚未建立对专业的价值认同以及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就缺乏足够的动力了解“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

         针对高职新生常见的失落感、自卑感、迷茫感,入学教育首先通过专业导论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帮助新生构建“职业自我”,让学生看到并确信专业/职业的意义和前途这一目的,学生有了对专业使命、价值观的清晰把握和认同,也就有了学习的目标、方向和动力,进而能自主地筹划、设计自己的学业生涯。[2]

         形成了对专业的总体认知,下一步就是在专业课程的导论部分阐明课程对于实现专业使命、职业发展的作用,从而形成对课程的认同。旅游管理专业还设置了“旅游行业认知”项目,让学生组成团队亲自对旅游行业进行调研,与旅游业界人士面对面沟通,从而获得最真实、直观的对于行业的认知。认知不等于相信,针对新生对专业价值观有效性的疑虑,旅游学院打造旅游文化系列讲座、行知成长沙龙、旅游业精英访谈会等交流平台,邀请企业人士尤其是优秀校友现身说法,以其职业成长经历验证专业价值观的有效性。以“团队拓展”“主题班会”“书写我的大学故事”等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结合切身体会反思、讨论、分享对专业价值观的理解与应用,通过同伴学习及朋辈间的影响,营造群体共识。

         认同落实于行动。旅游学院每年11月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导游服务技能大赛,引导学生从个人能力、兴趣出发,思考职业方向,将目标、价值观与个人实际相结合制订职业生涯规划,落实为明确、可行的计划方案,最终成为对自我专业身份的确认、承诺。

二“乐学”有内涵
 
      “乐业”是以目标牵引学生,“乐学”是以内容吸引学生。如何使学生乐学?中心思路就是“文化底蕴成就美好生活”。首先是全方位体现文化内涵,同时文化内涵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务必与学生的人生目标相关、与学生此刻的生活相关,使学生能从中获得人生智慧、诗意体验、职场心法。

(一)乐学之内涵:国际视野下的传统文化

        当今旅游业已不再限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而日益偏重个性化的深度体验,千人一面的旅游产品、服务已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迫切需要提升旅游产品服务的人文内涵,而重要的是这个内涵不是学理性的,而是服务于旅游行业,体现区域特色的内涵。

        山东自古人文鼎盛,文化是山东旅游的独特优势,山东亦是最早开放的沿海省份,中西文化融合荟萃,这就需要旅游业者以国际化的视野阐释旅游资源、产品背后的文化意蕴。例如《论语》中孔子的人生哲学、态度、思维方式对理解旅游专业文化、企业文化都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而且其自身也与山东旅游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既可以是学生人格完善成长的底色,是做人、做事的思想、行为指南,同时,也是山东旅游类专业的特色内容。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了孔子广场、老子广场、墨子广场,旅游学院创立了“立人书院”,从建筑上体现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旅游管理专业以中国旅游文化、儒家文化课程建立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总体认知,并将其内涵渗透于旅游专业课程当中,在课程体系中配有“设计特色旅游产品”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应用传统文化于产品之中,通过珠山书院、淑女学苑等社团开展文化系列讲座、经典诵读、茶艺表演,以及传统文化教育月、国际文化周等活动,推动文化的群体传播与交流。

\

 
(二)乐学之途径:学生参与的产出式学习

       乐学之“乐”还源于主体性的参与以及成就感,旅游管理专业强化学生对课程建设的参与,教师指导学生围绕“齐鲁文化”主题进行“产出式、分享式”的学习,学生自主研究、体验,参与实践,生成课程资源。

三“乐群”有行动

          “乐群”出自《礼记·学记》,本意是与同学相处融洽。今天“乐群”具有更根本、更广泛的意义,现代社会是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社会,“关于如何联合协作的知识,是一切知识之母,其他所有进步都有赖于这一点的进步”[3-6]。所以“乐群”不只是与同学相处融洽,而是能融入不同群体,乐于与他人进行社会化的协作。这对于旅游业者尤为重要,旅游业以人为服务对象,旅游者的需求、服务各环节的问题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协作高度复杂,而且需要高强度的情感投入。如果不能“乐群”,一则很难适应工作,二则个人情绪也很受影响。

        乐群首先是个意识问题,同时是个方法问题,学生要理解群体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更要掌握融入群体的方法。而无论是意识还是方法,只靠理性告知是不够的,必须让他有感性的切身体验。但从应试教育中长大的中国学生,一直拥有的是竞争性的群体经验,只有各自的目标(考大学),而学生将来所要加入的是以共同任务目标、价值观以及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工作群体。群体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学生时代的群体经验并不足以支持其适应工作群体的需要,而这恰恰是高职教育所要承担的任务。

(一)乐群之体:社群化平台

        要“乐群”,前提是得有“群”。自2012年起旅游管理专业开展了以文化为纽带的全方位的社群建设,将企业文化的理念精神、行为规范、流程方法引入课堂、社团、宿舍、班级文化建设,将学生所处的每一个平台都实现社群化。
 
         从原来的自发群体转变为社群,差别就在于导入共同的目标、价值观、规则、任务、流程以及反馈系统。以宿舍建设为例,宿舍是高职学生生活的基本平台,旅游学院创立“立人书院”,明确“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理念,“达信尚礼至乐”的价值观,以创建“品牌宿舍”为切入点,编制《宿舍文化手册》,针对宿舍群体的关键问题场景,设计任务并提供方案指引,让学生知道什么阶段该做什么事情,例如入学第一周召开“宿舍会议”,约定原则和规则,建立卫生、内务的职责分工,确定作息时间。绘制“兴趣图”(每位成员的兴趣爱好),共创“行动图”(宿舍的集体活动)。开展“每日三省”活动(今天我学了什么,让自己获得成长?今天我做了什么,让自己更优秀、世界更美好?今天谁做了值得我欣赏、感谢、学习的事情?),引导宿舍开展读书会活动,组织“宿舍文化节”,以评选优秀宿舍作为宿舍文化建设的反馈机制,让学生在群体中养成职业化的思维与行为习惯。

(二)乐群之术:组织化学习

        应试教育使得大学新生习惯于个人化的知识学习,而不善协作性的实践学习。旅游管理专业以管理基础、企业文化课程引导学生对以团队为单位的组织化协作形成总体认知,通过“组织、运行一个旅游团队”等项目以及建设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的过程体验组织化学习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协作产出企业文化实习案例集、“达人”系列课程等学习成果。

四结语

        从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看,立德树人、文化育人正成为高职教育的使命,如何将产业文化、传统文化、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青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表明三者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在专业文化的构建中发挥着不同而且互补的作用,从行业文化中汲取价值,激发动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充实内涵,从企业文化中汲取经验,推进行动,将能产生系统性的协同育人的效果,提升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适应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那英志.“品牌办学”视角下的高职专业文化构建[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22.
[3]克莱·舍基.认知盈余:第一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林飘华.探讨大数据背景下的高职旅游教学创新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6,3(26):24-25.
[5]张永奇.高职和应用型本科中国旅游地理教材编写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教育现代化,2019,6(12):110-112.
[6]国敏,杨威,侯召洋.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会展旅游》课程改革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7,4(13):60-6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33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