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机遇与挑战:直播热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2 16:23:0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互联网时代下,探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刻不容缓。而网络直播技术的发展,为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契机。直播+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体现出巨大的优势,运用合理的建构策略,把握网络直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关键词:直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建构策略

本文引用格式:蒋雷亦.机遇与挑战:直播热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7):242-244.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Research on the New Carrier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ive Broadcasting Fever

JIANG Lei-yi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Zhejiang,China)

Abstract:in the Internet era,it is urgent to explore a new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innovat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mode of live-streaming pl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ws great advantages.It will enhance the vitality and influ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f we use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and grasp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live-streaming.

Key words:live-streaming plus;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new carrier;Construction strategy

        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8年6月,学生成为网民占比最高的群体,达24.8%;另一方面,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4.25亿,网络直播发展趋于稳定,学生大量观看、使用网络直播成为普遍现象[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就需要面对互联网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和新内容,做符合互联网“原住民”们—学生群体喜欢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直播的兴起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在“直播热”背景下,如何正确利用网络直播开展高校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者面对的新课题。

一 直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驱动因素

(一)思政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是时代要求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靠主题班会、思政课堂、校园文化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理想信念,达到思政教育的目标。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也暴露出一些弊端。一是,传统的垂直式、点对点的思政教育方式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也无法在日渐增加的学生群体中做到全覆盖;二是,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更加多元,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不易于学生吸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当下,高校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的形式还是较为单一。在互联网时代,牢牢抓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加快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是时代要求。

(二)“直播+”形式的兴起与爆发是现实基础

        2016年是网络直播元年,自2016年以后,网络直播技术的使用在国内呈爆发式增长,至2018年6月,国内使用网络直播的网民已经达到4.25亿。网络直播有其鲜明的传播特点。一是内容量大,不同于传统的图文报道、录像报道的方式,网络直播将图片文字、视频录像、动态现场、弹幕内容等多维的信息内容集于一身,使信息传播量最大化;二是传播面广,不同的受众在不同的地点接收到即时信息,打破了传播过程中的时空限制,扩大了信息的传播面,减少了垂直式信息传播带来的信息损耗;三是互动性好,这是其突出特点也是其重要优势,网络直播通过实时传播、即时弹幕的方式,解决了传统传播方式中单向传播、反馈滞后的问题,连接了传播者与受众零时差的沟通。
正是依靠其内容量大、传播面广、互动性好的优势,国内“直播+”模式掀起热潮,直播+教育、直播+体育、直播+娱乐等各类直播形式受到热捧,这也为探索直播+思政教育的模式提供了现实基础。

\

 
二 机遇:直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突显优势

(一)增强反馈互动,提升思政教育感染力


        网络直播的互动性是其突出优势。直播+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也将最大程度体现出思政教育中教育者与学生的良好互动。传统的思政教育受到规模人数、时间地点的限制,在开展过程中无法及时接收学生的反馈,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后续跟进与优化。而近年来,利用互联网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方案,大部分停留在通过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发布信息,接受反馈的途径仍然受制于平台、空间等因素。

       直播+思政教育利用网络直播的特性,在思政教育者与学生之间构建了零时差、无障碍的沟通平台。直播中,学生可以通过弹幕的形式向教育者提出困惑与建议,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弹幕在第一时间答疑解惑。同时,这些弹幕又可以被所有在线学生所接收并引起讨论。在这种传播—反馈—解答—讨论的过程中,思政教育的反馈性和互动性增强,思政教育者可以准确、及时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为后续思政教育的改进与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整合多方力量,增加思政教育吸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整合教育力量、扩大教育途径的重要任务。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育人、教学、管理等资源还是相对分离,三全育人仍任重道远。

       直播+思政教育模式的出现突破了思政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的时空限制。思政教育者无须与学生在同一空间,利用电脑或者手机就可以将教师与学生们相连接,这大大减少了思政教育所投入的成本,也意味着思政教育队伍将更加多元。高校可以邀请专业课教师、心理咨询教师、校外企业专家等各领域教育者,通过直播的方式,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开展直播互动,使学生更加便捷地接受思政教育,增加思政教育的吸引力。

(三)丰富教育手段,强化思政教育影响力

         随着学生价值观念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创新教育方法,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将思政教育做到入脑入心。新媒体时代下,思政教育融合各类新媒体势在必行。直播+思政教育模式解决了现下思政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直播+思政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便利性,同时,借助这种形式,学生可以接触生动多元的思政教育,在互动交流中培养自身的理想信念。直播+思政教育模式丰富了现有的思政教育手段,搭建了思政教育的新平台,强化了思政教育的影响力。

三 挑战:直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建构策略

(一)积极提升媒介素养,创造文明直播


        网络直播呈现出井喷式增长趋势,但因其发展时间较短,直播监管体系相对宽松,网络直播中舆论失控风险增高。弹幕文化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沟通的主要方式,这也意味着一个有大量受众参与的网络直播,其弹幕成为舆情讨论的主要平台。网络直播的弹幕即时发出提高了“粉丝”表达的积极性,营造了即时表达的参与式狂欢场景,使得情绪迅速释放和共振,具有极大的群体动员性[3]。这也是舆情失控风险增高的主要原因。

         高校思政教育也必然将面对直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舆论失控风险。除去诉诸相关管理部门严格直播规则以外,高校也应积极构建自身的防范风险体系。首先,要积极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严格防控网络的负面影响。高校要努力搭建媒介素养培养平台,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与网络发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提升网络安全防范能力;其次,要增加舆论引导、占领舆情高地。在涉及的焦点、热点事件上要抢先发声,主动占领舆论高地,明晰价值判断,把握政治导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4]。

(二)构建良好互动反馈,营造全员语境

         直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思政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新媒介所呈现的网状分布立体结构,超越了单纯以教师或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单子式主体”,师生关系由原来泾渭分明的主客关系,变成平等的“信息人”[5]。学生通过弹幕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他观看直播的学生的注意力会转移至弹幕,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政教育者的话语权。

         直播模式下,良性的交流互动是增加思政教育感染力的巨大契机,而对于其带来的挑战,应通过注重反馈的方式因势利导。这要求思政教育者梳理学生在观看直播时提出的意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并借势引导话题,形成师生充分交流的良好循环。随着直播+思政教育的纵深发展,利用好互动反馈,构建良性、动态的思政教育模式,真正呈现出理想的全员语境,这将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思政教育者在直播语境下的主导权。

(三)形成线上线下合力,坚持内容为王

       在互联网时代下,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仍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思政课堂仍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在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模式的背景下,要最大化地发挥好线上线下的合力作用,相互融合、相互推动,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全方面、立体式发展。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其实质是运用新媒体的传播功能和技术手段,新媒体是手段,目的是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6]。高校在直播+思政教育模式下更应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要避免出现简单运用网络技术将思政教育“搬运”至网络直播间。直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有媒介特色,但更要有思政教育的特色,用符合学生定位、融合媒介特点、富有思政温度的直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

 
参考文献

[1]屈健,倪叶舟,扈翔.网络舆情风险指标体系构建[J].青年记者,2018,610(26):28-29.
[2]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教育文化论坛,2016(6):3-5.
[3]乐晓蓉.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的实证分析及应对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2):79.
[4]韩洪伟.大学生网络直播行为分析与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7(09):86-90.
[5]宋红岩.媒介嬗变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走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0(2):80-83.
[6]贺军生.运用新媒体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传媒,2017(05):81-8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26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