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日语阅读课中实施合作学习,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贯穿课堂的各环节;其次突出日语阅读课的课程特点,以日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为主线,以合理的评价体系为激励,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日语阅读;合作学习;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本文引用格式:韩娜等.合作学习在日语阅读课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0):122-124.
Research on Effective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Japanese Reading
HAN Na,GU Heng-qin
(Qingdao Binhai University,Qingdao,Shandong,China)
Abstract:Cooperative learning strategy is applied in Japanese reading classes.Firstly,the teaching aim is supposed to be clear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as well as student and student are supposed to be correctly handled.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and the teacher as the leader of the class are highlighted.Secondly,the characteristics of Japanese reading course should be demonstrated.The main teaching line is to improve students’Japanese reading ability.Students are inspired by a reasonable evaluation system.Cooperative learning takes its role in the clas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bility of students’development.
Keywords:Japanese reading;cooperative learning;teacher-students relationship;student-student relationship
一 高等院校日语阅读课程性质及教学现状
日语阅读课,亦称为日语泛读课,是高等院校日语专业的必修课,多开设在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其目的在于通过阅读,使学生提高准确理解日语文章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了解目的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文化,从而提高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虽然各高校对此课程的设置有一定的差异性,但由于近几年教学改革的推进及教学课时的调整,日语阅读课整体上呈现出课时缩减的趋势。然而日语阅读课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因此,在课时少任务重的情况下,以往的“阅读+回答问题”这种简单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的教学,且很难明显提高学生的读解能力。
日语阅读课的教学对象主要是日语专业二年级或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或两年的专业学习,授课对象具备一定的日语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但对日语阅读材料整体的把握能力、较长句子及内容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日语阅读课的教学中,既要保证学生阅读的量,又要注重学生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的问题。合作学习是目前广泛被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课堂教学中引入了小组活动,开始探讨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多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要求教学对象提前完成阅读这一环节,通过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组员的一般困惑,让学生带着真正的问题参与课堂,利用有限的课时,达成提高学生的日语阅读能力的目标。
二 有效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与驱动
在日语阅读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除了遵循日语阅读课的特点,要考虑学情,正确理解合作学习,明确教学目标,处理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构建有效的合作学习的框架,为合作学习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1.师生关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要明确教师的责任和学生的地位。因此,教师的自我定位对于合作学习的实施极其重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主导并非放任,作为学生合作、探究的伙伴,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贯穿在合作学习的始终。
首先,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合作学习开展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在明确的学习任务的驱动下,积极开展学习活动,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可以将课堂分成三大板块,即组内讨论、组间交流、教师点评,其中每个板块又可细化为几个小的环节,形成教师构建、组长组织、组员自由发挥的高效的合作学习模式。
其次,综合考量性别、性格、能力等各方因素,指导学生合理划分小组,确定组长人选。对组长进行培训,使其明确合作学习的形式及讨论的方式,组织学生有效地展开讨论,在交流学习中进行知识的建构和自我的提高。
第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课堂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即掌握阅读技巧,了解日语的语言表达习惯。阅读能力的提高,不能仅靠课堂有限的学习时间,而应通过课下大量的科学的阅读练习,逐步培养和提高。因此,向学生推荐了参考书目,鼓励学生利用BB教学平台、微信公众号、学习网站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资源,开辟了第二阅读课堂。通过有针对性的任务的下达,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和学习,抓好课堂学习的“质”和课下学习的“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日语阅读能力和学习质量。
2.生生关系
合作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小组,合理的分组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感情。合作学习中的生生关系,从互动主体来看,主要有组内学生个体对学生个体,学生个体对群体,学生个体对自己,组外的学生群体对学生群体。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学习与发展是社会性的、合作性的活动,这种最近发展区不仅存在于教师的教学之中,也体现在与较强同伴的合作之中。因此,分组时强调异质分组,男女搭配。小组人数则根据教学班人数来定,最好控制在6人以内。其次,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人际关系等要素,进行合理的分组。各小组的成员既有学习好的学生、中等的学生,又有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他们之间的差距,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碰撞,通过合作性的、竞争性的互动可以解决问题,提高理解的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因为考虑到授课对象为大学生,所以实际分组时,在讲明分组原则后,给予了学生自由组合的权利,教师在尊重学生的意愿的基础上,确定最终分组名单。
3.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合作学习下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考虑知识目标,还应考虑能力目标,具体可以从个人目标,集体目标的角度来思考和确立。
个人目标,即学生通过课前准备、课堂交流讨论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应达到的能力目标,应提升的个人素质。集体目标的着眼点在小组学习,即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在组织管理、团结协作、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素质能力应达到一定的目标,实现合作学习的目的。
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初,就将学生的个人目标和小组集体的目标纳入考量范围,并非仅局限于狭隘的“教学”的本身,让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失去其真正的意义。
三 合作学习在日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1.教学内容的确定
日语阅读课的教学内容通常以教材为主,目前比较常见的有高教社、外研社的泛读教材,根据日语专业的不用定位,选用的教材可能不尽相同,但实质内容差别不大,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的选定。确定教学内容要考虑课时和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细致地研究,从中优选教学内容,以达到专业学习与人文教育的双重目标。同时选用其他优质的阅读材料予以补充,丰富阅读内容,有效增加“时效性”和“阅读量”,从而提高阅读质量。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安排,在课前向学生发布学习任务,明确阅读内容和课堂讨论的重点问题,让学生提前完成“阅读”任务,做好课前准备。
2.组内学习讨论
合作学习的主要环节就是组内讨论,讨论的形式、内容不能随心所欲,需要小组长代为把控。小组长的人选通过小组推荐和教师指定的方式确定,由任课教师对组长进行培训,帮助其明确组长的责任,了解讨论的形式、流程、目的,组织好组内讨论,有效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实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讨论的形式主要有单向、双向、多向等形式。单向的形式多用于讨论之初,即有问题的同学提出问题,并得到解答。双向、多向讨论则适用于有难度有争议的问题,双方或多方就问题进行发言讨论。至于具体的讨论方式和组织形式,由受过培训的小组长根据学习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在保证讨论质量、完成学习目的和任务的前提下,不必拘泥于形式,可进行合理的探索和创新。
另外,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不是一个纯粹的旁观者,每次讨论都加入其中的一个小组中,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果、组长的组织力、组员的参与度,指导小组成员进行深入的有意义的讨论,杜绝个别学生不发言、不表态、不参与,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积极的引导,达到小组讨论的目的,发挥指导者的作用。
3.组间交流发言
组间交流主要以问题为主线,问题的设定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交流过程则体现针对性、学习性、包容性,不偏离学习目标,不说空话废话,不恶意竞争,不影响课堂秩序。课堂交流环节由教师主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讨论情况,灵活安排流程,保证课堂教学设计的“新”,又要把控课堂节奏和导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新知识,增长见识。开头采用解答课前问题的方式,各组派代表对问题进行解答,最终得出答案。其次是组间问答环节。各小组提出1-2个问题,其他小组进行解答。问题可以是组内讨论后无法解答的问题,也可以是已解决的问题。时间紧张的话,只解答难题;时间充足的话,相互提问环节则可以独立出来,作为交流的一部分,并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以游戏的方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相互讨教的过程中,爱上课堂,爱上学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的同时,引发思维的碰撞,从而拓宽思路,开阔视野。
4.总结评价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保障合作学习的顺利实施。课堂的总结评价是教学过程性评价中的一环,有利于形成有效的教学反馈,构建良好的教学评价体系,具体可以分为总结和评价两个部分。总结分为学生总结和教师总结两部分。学生总结采用组间相互点评的方式,内容偏向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反思,同学的课堂表现等。每次课指定一名同学进行总结,按学号顺序轮流进行,其他同学可以自由补充。教师总结则放眼课前、课中、课后,对学生课前的准备、课堂的讨论、教学内容的把握、总结反思给予点评和建议。积极肯定学生的努力,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学习的过程,认清自身存在的问题;点拨阅读技巧,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指导学生认识了解异文化,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格局和思维,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落实课程思政工作,将育人工作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融入课堂教学中去。
评价并非简单点评,教师制定了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量化。评价环节参考组内评价和组间评价,进行综合打分,即小组内部相互打分,取平均值作为学生的成绩,而作为代表进行发言的学生,其成绩则由两部分组成,组内成绩占50%,其他小组给出的成绩的平均值,即组间成绩占50%,最终成绩为组内成绩和组间成绩的总和。此成绩作为过程考核的一部分,计入期末考核的课堂表现成绩,以此来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真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四 教学效果与反思
合作学习作为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点,在青岛滨海学院日语专业2015级学生的日语阅读课中进行了应用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课堂由一言堂变为多言堂,基本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课堂参与度都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其次,教师在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全程参与,扭转了部分学生不发言、不参与、无所谓的态度,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学习过程,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中不断进步,成为合作学习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第三,回收到的45份有效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95.6%的学生认可合作学习的方式;91.1%的学生认为合作学习有利于人际交往;93%的学生认为合作学习有助于日语读解能力的提高。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收益,互助合作意识、交往能力、学习能力特别是日语理解能力有一定的提高,表明在日语阅读课程中实施合作学习是可行的、有效的。
五 结语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学习,不仅能减轻教师的负担,还能改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同时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日语阅读课的特点为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能性,合理地推进合作学习,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助于日语能力特别是日语阅读能力的提高,课程思政工作的落地,达到日语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朝辉.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
[2]霍淑婷,高勇,赵颖.大学合作学习中教师参与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0,(2):100-106.
[3]吴荣辉,何高大.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效应研究[J].外语教学,2014,(5):44-4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