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中生人地协调观现状及培养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2 14:06:5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核心素养的灵魂,也是指导学生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本文以高中生人地协调观素养为研究内容,通过调查发现高中生在人地协调观素养上存在“知行不一”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中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策略,由此使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达到“知行合一”的境地,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高中生;培养策略

本文引用格式:李岚等.高中生人地协调观现状及培养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9,6(40):163-164.

一“人地协调观”解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渐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核心素养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组成。其中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素养的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笔者认为其主要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共生思想

        十九大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笔者认为这种共生思想是人地协调观主线。历史表明:自然界中生存最久的生物是那些最能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生物,因此,共生思想是人类稳定持久发展进步的正确价值导向,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

2.价值观

       人地协调观是一种价值观,而价值观是基于人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地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同时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并且拥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由此可见,学生拥有了人地协调观,首先就能够有正确的知识,其次能够做出人地和谐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 高中生人地协调观现状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因此对高中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调查需要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方面入手。

         1.学生呈现知行不一的现状。在对100位高中生人地协调观知识层面掌握的调查结果中(图1),可见高中生人地协调观知识基础比较牢靠,对“自然是为人类服务的”、“应该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是否正确这类问题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高中生都认为这些看法是错误的。但是在对学生行为层面调查上(图2),被问及是否愿意去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或者是否会将公共场所在滴水的水龙头拧紧等问题时,学生两极分化特别严重,一大半的高中生认为自己不会去,也不想去。学生知识基础扎实,会做题,但是服务社会服务行为少,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只停留在表层意识上,知行不一的现状尤其突出。

        2.教师培养高中生人地协调观受考试影响和自身素质影响大。现今在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上,教学方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受考试的影响极大。正因为教学依照考试进行,使之出现了一个怪圈: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但由于人地协调观培育难度大,考试分值低,以至于学生人地观的培养就是照本宣科,并且导致高中生大都认为学习是为了应对升学考试,使得学生所学知识难以促进价值观形成和指导学生生活实践。同时教师本人的人地协调观素养也亟待提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人地协调观是“德”的一部分,为人师表应是立德树人的前提。教师把“德”立住了,才能在春风化雨中影响学生。

\

 
三 高中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

       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是一个复杂、长久的过程,只有多方配合,积极寻找最有效的培养策略,并真正落实,才能保证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具有竞争力、能够适应未来挑战的人才。笔者通过了解的高中生人地协调观现状,对症下药提出以下培养策略。

1.提供条件——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1)学校规定学生应进行的社会服务次数、时间。如学校可以规定学生社会服务次数或者周末集体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服务(如养老院或福利院慰问、环保宣传、扫大街、义务捡垃圾、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业辅导等)可以加深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服务奉献意识,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由被动化为主动服务。

      (2)教育部门放宽政策,允许学校带领学生外出进行实践活动,在真实情景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

      (3)鼓励学生进行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活动,并和相关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安全有益的志愿服务岗位,创造良好条件和情境。

2.创新机制——改变单一评价方式

       学校应创新评价方式。不以培养“高分”学生为出发点,不以考试分数高低作为唯一的评价机制。采用多元化方式培养学生,关注学生表现性评价,使学生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如学生参加志愿活动,可以用制作评价量表让活动负责人和活动同伴打分评价,以此作为学生表现性评价的量化成绩。

3.为人师表——素养、教学两手抓

       (1)提高教师素养。学校和教育部门在教师职前、职后等培训中应加大资源、发展、人口、环境各方面的培训,促使教师形成正确思想意识,并且组织教师进行地理实践活动,促使教师将被动的概念知识转化为主动的行为方式。

         (2)基于人地协调观素养的课堂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在教授相关内容的时候,结合素材,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增加地理实验内容,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比如某些与地理相关的社会问题可以进行演讲比赛或辩论赛:如在学习必修三荒漠化时,可以进行一个“经济发展VS环境保护”的辩论赛;在植树节可以带领学生去踏青、植树、观看有关环保的视频等;在地球日时带领学生参观本地工业区、自来水厂、湿地公园等地。

\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4.
[2]黄琳.人类文明演进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0.
[3]袁勤.90后高中生人生价值观形成问题探析[D].苏州:苏州大学,2010.
[4]王民.人地协调观及其培养重点解析[J].地理教育,2017(06):4-6.
[5]谭林.解决“人地协调观”教学问题的培养路径[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21):11-13.
[6]刘昭.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渗透的要素研究概述[J].教育现代化,2019,6(20):245-2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23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