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教学方法的革新是本科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建设的关键。本文构建了融合问题学习、探究性教学和合作学习理论为一体的“问题、探究、合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并结合某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实践,阐述了该教学方法运用的特点和形式。
关键词:问题学习;探究性教学;合作学习;教学方法;创新创业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陈健.“问题、探究、合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在本科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40):33-3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人才战略。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中国进入“双创”时代,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在大学成为本科必修课程之一,创新创业教育在各高校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但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各地高校普遍存在教学理念忽视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急需更新等问题。
在教学理论中,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教学方法在课程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破解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难题的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革新。本文构建了融合问题学习理论、探究性教学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为一体的“问题、探究、合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本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变革本科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一)教学理念过度强调操作能力的形成,忽视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据2016-2017年的浙江省创新创业教育调查数据显示,部分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理解过于狭隘,片面认为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将来要创办企业,培养的是自主创业者。[1]同时,据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至2015年期间修读《创业设计》的经管类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当问及“学习《创业设计》课程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时,64%的学生认为学习创业课程主要是为了“了解创业方面的知识”,仅有12%的学生选择“为将来创业做准备”。可见,在全民的“双创时代”,本科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应摒弃培养创业实务操作能力为核心的狭隘教学理念,应以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并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在全员必修课的要求下,大学生学习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兴趣有待激发
国务院在2015年5月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通知文件中要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面向全体”,于是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成为每位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对于多数从未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以及打算创业的本科生来说,在创新创业课的授课教师面前,拥有日本教育学者吉本均强调的“拒绝的自由”。这客观上要求作为必修课的创新创业基础课,需在师生间建立起新型的“合作性教育关系”,构筑“一种对话、合作、沟通”的关系,并发展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力成长”和“人格成长”[2]。传统的基于“权威”关系的教学方法,或者单向的讲授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新型的合作性教育关系,急需变革。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变革和创新创业学科的特点,呼唤参与式、讨论式和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当前,Mooc(慕课)、微课等新型教学方法风靡全球,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也成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在要求之一。国务院在2015年5月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通知文件中同样明确规定“高校要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同时,当前的科学发展和重大的理论创新和突破,往往是跨学科协作和团队合作的结果,创新创业活动要求创业者或者创新者必须具备极高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合作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二“问题、探究、合作”三位一体教学方法的特征和内涵
本文所说的“问题、探究、合作”三位一体教学方法是指融合问题学习理论、探究性教学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为一体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综合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一)问题学习理论
问题学习理论是由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得来,具体是指“教师负责制作和选择材料,然后将案例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发现教师所期望得到的结果,以此作为课程的基础”[3]。问题学习最典型的教学方式有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教育游戏这三种。问题学习理论反映了教学方法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趋势,强调的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最宝贵的是“精神状态和思想方法”[4]。而这种“精神和思想方法”的传授,正是创新创业课程的核心和重点之所在。创新创业活动是在具有高度不确定环境中开展的人类活动,完成创新创业活动所需的“专业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在知识快速更新的创新环境中,仅仅掌握现有的专业知识的创新创业者已经不能胜任快速变化的创业环境,必然要求创新创业者需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掌握创新创业的“思想方法”。因此,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问题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更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的方法和提升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主动适应多边复杂的创新创业环境对于知识快速更新的需要。
(二)探究性教学理论
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地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取与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关联的问题或项目,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探究性教学起源于学生与环境之间的不协调,具有问题性、生成性、对话性、互助性、学习共同体等特点。探究性教学方法的形式可以是小组学习、项目学习、竞赛学习等。从广泛意义上来说,包含参与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都属于探究性教学。创新创业活动是创新创业者出于现实与环境的不协调而主动开展的创新活动,需要创新创业者从现实中发现“问题”,识别创新的机会,并具备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探究性教学理论正满足了这一培养要求。探究性教学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方式,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有广泛的应用。
(三)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又称为同伴教学、小组学习、学习团队等,是指根据某个项目或者实验,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由几个学科的教师联合指导,让学生通过合作去完成该项目或者实验。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在本质上具有社会性,学习者在社会环境中进行一系列的交互协作,知识就能产生。这是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大量研究表明,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到的东西比接受其他教育方式学到的东西要多,记忆也会更持久,对课程的满意度也更高。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者需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和相互协作,正如古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具体到创新创业教育来说,由于“单打独斗”的创业者已经不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创业环境,迫切需要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禀赋的个体进行通力合作,方能取得创新创业活动的成功。众所周知,中国高铁的研发和制造、港珠澳大桥的建造等跨世纪创新工程,是中国多个不同技术领域的创新团队通力合作的伟大创新成果,而不是单个创新团队能够完成的。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正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强调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能够有效应对复杂创新环境,应大力提倡。
三“三位一体”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业设计》课程为例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一所以国际化特色著称的省属重点本科院校,于2009年开设了院系限制选修课《创业设计》,该课程1个学分,授课对象为大学二年级的本科生。开课9年以来,教学团队在课程教学中采用“问题、探究、合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大力提升了该校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每年获得省级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创业项目立项数居全校前列,部分同学甚至走上了创业之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一)面向全体,坚持“创新意识、能力塑造、专业学科”三融合
根据教育部关于创业教育新大纲、国务院制定的《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完全学分制下的学生特点和需求,《创业设计》教学团队坚持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与专业融合度高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教学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修订原教学大纲,重新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使之与教育部大纲和现实相适应。
众所周知,广东省是外贸大省,外贸行业有大量的创业机会,广东高校毕业生有从事外贸行业的传统。同时,互联网创业,特别是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创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创业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成功学子的事例激励着广大学生,学生也迫切想了解互联网创业这种载体。因此,该课程教学团队也在教学内容上设立外贸创业和互联网金融创业专题,邀请外贸创业和互联网金融创业的校友、创业者,讲述创业的技巧和故事,为以后在外贸领域和借助互联网金融创业做好准备。
(二)强调合作学习,在课堂讲授中提倡参与式、讨论式的教学活动
创新创业活动的创造性、创新性要求创业课程必须遵循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这就要求创业课程需要采用互动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特征,使学生在活跃、参与的氛围中培育创业精神,获取创业知识和技能。
首先,《创业设计》教学团队非常注重合作学习方法的运用,强调无论是课堂活动还是课后的实践活动、最终的期末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申报书展示,都必须采用小组协作的形式完成,鼓励学生在合作中共享学习资源、掌握沟通能力和加强协作能力,在小组中互动成长。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参与式、讨论式的教学活动,比如角色扮演、商业游戏、案例教学等,采用更多的互动授课、体验教学技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特征,使学生在活跃参与的氛围中培育创新创业精神,获取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在授课中注意结合鲜活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创业案例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组织校友和企业家创业分享活动,让创业者与学生面对面,让学生在教学互动中和案例学习中,增强创业能力和市场的敏锐把握能力。
(三)以问题和学生为中心,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商业游戏、案例讨论、比赛观摩等学习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创业设计》教学团队整合校内的创业比赛资源,并结合团中央的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本校就业指导中心的Be A Boss大赛等专业赛事的内容、时间和要求,在教学中设立创业比赛专题和商业游戏专题,比如专题讲座、比赛观摩、获奖选手经验分享,模拟参赛,通过嵌入这些身临其境的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让大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创业知识,在游戏中体验创业过程,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加强创业能力的培养。
(四)侧重“探究式”考核,在课程考核中有机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申报书的撰写和答辩
《创业设计》教学团队在考核体系上进行变革,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申请书的撰写以及申请书答辩的考核内容,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课后的实地调查、创业人物访谈等形式完成项目申报书的撰写和展示任务。通过引入“探究式”课程考核,让期末考核从侧重知识点的运用变为侧重思维方式的考核和实际创新能力的检验,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在考核形式上,在教学班内形成虚拟的创业团队,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请书的展示和答辩为期末考核任务,以学生团队的整体表现的考核评价为主,重点考核新组建的学生团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申请书展示、案例讨论、实地采访调研创业企业中的表现,同时兼顾考核每个团队成员对于创业团队的贡献。另外,建立多元化评价主体的考核体系。在该考核体系下,学生的课程考核分数不仅是由教师给出,也加入团队成员的评价以及学生本人的评价分数,让学生更加重视在创新活动中进行团队合作,也鼓励学生重视自我成长和自我管理。可以说,这种多元化的考核体系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运用校友资源和实习基地资源,强化双师资建设和课程建设保障
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双师型”师资是“三位一体”教学方法的重要保障。课程建设团队积极运用校友资源和实习基地资源,建立创新创业校外导师库,作为本校专业师资的有效补充。一方面,广泛联系创业校友、创业NGO组织、广东省创业促进会创业专业委员会等个人和社会团体,志愿报名,严格遴选,建立创新创业校外导师库,邀请其中的创业精英开设创业讲座。另一方面,依托学院的实习基地合作单位,邀请其高管担任校外创新创业导师,负责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指导和开设创业分享讲座,进一步充实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队伍。
此外,课程教学团队还争取实习基地合作单位的支持,在企业奖学金下设专门的创新创业奖学金,鼓励学生课后实践所学知识和进行探究式研究和实践,建立课程建设的长效激励机制。同时,在教师绩效工资方案中,设立教学和教学改革专项奖,鼓励教师不断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和进行教学改革研究,有力调动了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黄扬杰,吕一军.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8,39(08):81-87.
[2]钟启泉.教学方法:概念的诠释[J].教育研究,2017,38(01):95-105.
[3]麦肯齐.麦肯齐大学教学精要[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贺国庆.西方大学教学方法变革考[J].教育研究,2014,35(08):125-1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