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小先生制”在就业指导教学中实施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31 15:47:3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指导学生就业的专门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学生获取就业信息、就业政策,提高就业技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原因,课堂效率低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在1934年1月28日提出,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针对当时中国国情而找出来解决教育问题的一种方法,对当时的中国普及全民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实践也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面对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教”与“学”的问题,“小先生制”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小先生制”;就业指导;课堂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丁红平.“小先生制”在就业指导教学中实施[J].教育现代化,2019,6(37):54-56.

       在民国十一年提倡“贫民教育”的时候,陶行知让六岁的小桃教他五十七岁的母亲学习《贫民千字课》。当老母亲读到第十六天的时候,陶行知在张家口用《贫民千字课》中的字给母亲写信,而他的母亲竟然很容易就念完了。到了“五四”时期,陶行知积极支持学生反帝爱国运动,而国民党当局对学生的行为却是气急败坏,于是在1930年春季下令查封晓庄师范。学校被查封后,失去学习权利的小孩要求陶行知想办法。陶行知回信:“团结起来,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边教边学,这样不是一个很好的学校吗?”[1]那些学生听了,于是在当地的一所破庙里,办起了“儿童自动学校”,小孩子当起了小先生。“小先生”被陶行知正式提出,则是在1934年1月28日的山海工学团的普及教育动员大会上。陶行知认为“穷国普及教育最重要的钥匙是小先生”[2],并且,他提出,“小先生”的责任不只在识字学文化,而是教自己的学生做小先生。之后,他写了《小先生》等文章,作为普及教育的方式加以推广。1934年,陶行知应安徽省教育厅的邀请,在省会安庆作“演讲”,“小先生”从此发展到了大江南北。

一“小先生制”的内涵

        “小先生制”为“即知即传人”。“小先生教的什么?你能教什么就教什么。你知道什么就教什么。”[3]姜琦认为,“陶行知所提倡的‘小先生制’,也不外乎是孙中山所谓‘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的意思”。[4]也就是说,“小先生制”是将自己所具备的知识不受时间地点等方面限制教给其他人,而在这一过程中,小孩扮演着主要的角色。换言之,任何一个懂得比旁人多的小孩子都可以做其他人的先生。那么,本着取长补短的精神,“小先生”有教一切人的可能。本着“即知即传人”的宗旨,我传你,你传他,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直至传遍整个大中国。

\

 
         那么,何谓“小先生”?陶行知曾说:“生是生活。先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种生活的先生,后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一种生活的后生,学生便是学过生活的人,先生的职务是教人过生活。小孩子先过了这种生活,又肯教导前辈和同辈的人去过同样的生活,是一名名实相符的小先生了。”[5]由此可知,有能力的人才能作为“小先生”。“小先生”的实施主要有小孩教小孩和小孩教大人两种形式。因“小先生”解决了当时中国普及全民教育的大问题,陶行知在1936年8月的伦敦世界新教育会议上,作了《中国救亡运动与小先生普及大众教育运动实践情况》的报告。因“小先生”的贡献突出,与会的一些国家邀请陶行知到他们国家讲授“小先生”的做法及经验。

二 就业指导课堂教学现状

        《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就业指导》是高等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主要内容有“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就业能力”“求职过程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创业教育”[6]等方面的内容。大部分的高校将这些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非常重要,必须掌握的课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程,也是如此。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上好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顺利就业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自教育部办公厅在2007年颁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以来,就业指导课程课堂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也还是存在着种种问题。最重要还是存在于施教者的“教”与受教者的“学”两个方面。

(一)任课教师就业经验不足

         施教者的“教”主要表现为任课教师就业经验不足。“就业指导课以学生积累职业生涯规划及求职择业的经验为课程设计的目的;以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择业活动为获得经验的手段;学生通过‘做’,即参与实习实践、求职择业活动作为获得经验的方式”[7],从这可以看出,就业指导课程是属于经验课程。但是由于大部分高校师资缺乏,就业指导课程的任课教师多为学生工作队伍的辅导员或行政机关的管理人员。这些任课教师基本上都是没有专业的就业指导教育背景,有些教师在进校后或许经过了一定的就业指导培训,有些教师一直从事就业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就业经验。因教师就业知识匮乏、就业经验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给学生传授更多、更好的就业知识及经验,无法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二)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

         受教者的“学”主要变现为课堂参与度不高。挤过高考的这条独木桥,他们到了为之苦苦奋斗三年的大学校园,由“填鸭式”的教育转向自主学习。由于很多学生没有高考的压力,参加了很多的社团活动。没压力,活动过多,从而导致了不断刷手机的课堂现象。学生课堂醉心于刷手机,课堂上无法参与教师的课堂互动,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不高。

三“小先生制”在课堂的运用

(一)课前准备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教学方式应运而生。无论是哪个教学方式,认真研习,都可发现其非常重视课前准备阶段。因就业指导课堂教学主要是属于经验课程,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就业能力,学生能够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那么我们在课前准备阶段实施“小先生制”时,我们必须寻找具有面试或者工作经验的优秀同年级学生或者是优秀高年级学生作为“小先生”。因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所以选取的“小先生”必须是能够持续到课程的结束。所采用的形式可以是分组或者“一对一帮扶”的形式。

(二)教学过程

        “教学生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得了这种经验理想,然后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间一切真理,不难取之不尽,用之无穷了。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自得,也就是现今教育家所主张的自动。所以要想学生自得自动,必先有教学生学的先生”[8]。受教者知识的获得,必须有施教者的引导。

         在大学课堂上,很多学生忙于刷手机,导致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不高,效率不高。课堂的“小先生”是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所有课程,都有导入环节。在课程的导入之前,可以利用课堂的两分钟,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课前从“小先生”身上学习的成果。如在讲授面试介绍时,可让学生自己进行模拟面试介绍,即如果课堂的所有人都是面试官,只有一分钟的自我介绍时间,将怎么将介绍自己。对于个别没有认真跟随“小先生”学习的学生,有可能在介绍的时候,一分钟的时间都在讲述自己基本情况而没有其他任何情况的加入。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必须适时加以引导,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

(三)课后辅导

        由于个体生长环境、发展阶段的不一样,每个人从课堂中获得的知识也是不一样。因此,课后辅导是提高课堂获取知识比较少学生的一条比较好的路径。“小先生”利用自己优势,帮助后进的同学,重新讲述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督促自己的组员或者是帮扶对象完成学习任务。如可以让某些在正式场合讲话就结巴、全身发抖的学生,多次在“小先生”面前严格按照“1-3-1”介绍基本情况、相关经历、总结关键词或者愿望。经过多次的这些的训练后,所有后进生都会有不同的进步。对于找工作最重要的环节——面试,可让所有的“小先生”组成面试团,严格按照公司招聘人员的流程进行面试,多经过几次训练,相信所有同学的面试能力都能得到一个很大的提升。

\

 
四“小先生制”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小先生”的选拔


        众所周知,学习是一个持续而不可间断的过程。就业指导的课程一般是排在高年级,高年级的学生因工作的原因,不可避免地需要找工作或者实习。所以教师在选拨“小先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统筹安排,总体布局。合理的安排,能够使得“小先生制”在就业指导课堂教学更加顺利实施。同时,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经验课程。因此,并不是平时成绩优异的学生就有资格担任其他人的“小先生”,而是具有丰富就业经验的学生才能有资格当“小先生”。如A同学平时成绩不怎么理想,但是由于平时在社会工作实践比较多,对于企业想要什么样的人才更加了解,所以我们要选拔他作为“小先生”。这种“小先生”能够给予其他人在简历制作、模拟面试更多切合实际要求的建议。因此,在选拔“小先生”的时候不能“以成绩论英雄”,而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适当的人摆放适当的位置。

(二)注重对“小先生”的指导性

         从学生中选拔的“小先生”,第一次在其他同学面前,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不适应。因此,为了能够使“小先生”将更多、更有用的知识系统性传授给其他学生,教师在“小先生”备完课或者上完课后,对于不足的地方适当给予指导,“小先生”才能不断进步,下次课堂才会发挥得更好。如“小先生”在备模拟面试课件时,教师可先检查“小先生”准备的材料,之后再面试“小先生”。在面试过程中针对“小先生”表现的不足,做出指导,使其改正。

(三)注重对“小先生”管理

        教学“有章可循”才可以更好地开展,同时也必须要让他们明确就业指导课堂教学是一项严肃的课堂教学行为,一次宝贵的教学实践,不可儿戏,要认真对待。因此我们要制定针对“小先生”的《考核标准》《课堂评分体制》等,让“小先生”用这些标准对照自己行为,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指导自己的实践,以便取得更大的进步。同时也使得“小先生”的奖励有依有据,保障“小先生”权益。

        1934年1月28日,陶行知在山海工学团的普及教育动员大会正式提出的“小先生”。“小先生”是陶行知赴美留学,师从杜威、孟禄、斯特雷耶等名师后,提出来的一个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小先生制”带有他们的影子,特别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此外,“小先生制”继承了我国古代高业弟子代师授业的思想。据《汉书》记载:“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帏讲学,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9]另据《后汉书》记载:

           “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入室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足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10]。又据《后汉书》记载:“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涿郡卢植,北海郑玄,皆其徒也。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居字器服,多存侈饰。尝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11]同时,也学习印度马德拉斯的贝尔和在英国伦敦的兰卡斯特的“兰贝制”(“贝尔——兰喀斯特制”)。陶行知糅合了古今中外的思想,慢慢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小先生制”,对当时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虽然“小先生制”的提出距今已有85年,但是它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失去它的价值。在今天的大学课堂,“小先生制”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参考文献

[1]杨江龙.我的妈妈[J].作文世界(小学版),2003(08):17.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陶行知.怎样做小先生[M].商务印书馆,1935.
[4]金林祥.二十世纪陶行知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6]朱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解读与思考[J].职业,2009(21):33-35.
[7]姜莹.美国大学就业指导课的研究及启示[D].复旦大学,2010.
[8]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第2版[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9][东汉]班固.(唐)颜师古注.汉书[M].中华书局出版,1964.
[10][南朝宋]范晔.(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中华书局出版,1973.
[11][南朝宋]范晔.(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中华书局出版,197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16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